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政治文化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震撼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于是,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影响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 传统政治 政治文化 政治 政治发展饿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并不源于中国,它是到20世纪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兴起后,才逐渐被人们用于政治分析时所得出的概念。依照阿尔蒙德看来,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这种政治文化伴随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并对当时当地的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刘泽华先生将其归结为普遍的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徐大同先生归结为务实、重民、伦常;戚珩先生归结为“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政治价值判断,以忠孝一体化为内容的政治统治原则,以封闭、趋同为特征的政治心理结构”;马庆钰先生归结为家长本位、自律本位、权力本位和和谐、均平本位,以及潜规则。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作如下总结。
(一)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核心的权力本位和民本意识
皇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传统的政治社会中,中国人在国家面前,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自卑情感。这种自卑情感,“产生于依附共同体的、力量微薄的个人对于被神话般地夸张了的国家而发生的心理紧张”。作为这种自卑情感的延续,在传统的政治社会中,中国人“始终满怀着对国家、对君主的感恩情绪”。这种政治依附情感又进而衍生出人身依附关系,人们在对权力崇拜的同时,又极力依附于这种权力,只有在这种权力的保护之下,才能得到最低的安全保障。在家庭中表现为对父家长权力的依附。在政治社会中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依附。权力本位价值观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普遍价值观。政权是要靠民众的认同来支撑的,即所谓政治合法性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封建社会重民、以民为本是服从于皇权本位的,我们在梳理封建政治文化时不可夸大其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将民本与民主这两个根本毫不相干的东西挂起钩来。要清醒地认识到,从“为民作主”的观念是演绎不出以民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的。
(二)大同理想观念导向的和谐共处和大一统意识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夏、夷的主、从地位。而“变”的标准则是以儒家利益秩序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就突出了儒家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儒家政治文化对周边其他政治文化的统合功能。这种“华夏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所理想的大同社会,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大同社会却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美好生活。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大革命无不以此为政治文化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点的整体本位主义价值规范,既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官方意识形态,又是现实生活实践中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价值关系都带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特征。
(三)以集体价值为导向的义务本位和臣民心理
集体导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文化在相对早期的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导向,古代西方城邦制文化中也有它的影子。集体导向是以义务而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强调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特别是对皇帝国家的义务,而不考虑个人权利。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可以看出:从文化底蕴看,与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伦理精神为特色;从自由观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外在关系的自由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内省的自由为特色;从价值观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集体价值为特色;从制度文化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人文精神为特色;从文化态度上看,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相对封闭与排异为特色。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在传统中国确实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但是它能否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呢? 或者是它究竟给现代中国的政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人生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又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孝”道的意义。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孝顺,进一步说,就是子民和臣子对待君王也必须要忠诚,而君王也要爱他的臣民。最后,孔子还强调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觉悟。这些价值理念在当时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统治者残暴,专横的作为,使得人民愿意归顺其统治,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和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单凭道德和仁性的软性机制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唯有增加法律的手段才能强化统治监督的外在的硬性机制,但孔子并没有重视法律的意义。这是一个失误。然而我们也要承认,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儒学中宝贵的价值理念吸收过来,并且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性的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在2007年l0月15日中共十七大会中,胡锦涛也创造性的吸收了儒家礼治之中的“和”的思想,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儒家“和”的继承和发展。
(二)大一统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民族团结意识的贡献
儒家提倡大一统思想是有它的政治历史原因的。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的例子就足以说明国家分裂的破坏性,它只会造成穷兵黩武和人民生活窘迫的惨状。为了不重蹈他们的覆辙,儒家代表很明智的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还有《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观点都印证了大一统已经慢慢产生了。历史证明了,凡是主张大一统的朝代都有着较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的特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社会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景象。自从他统一中国以后,大一统的思想便散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尽管中国历史上也面临过一些分裂和战争的冲击,但是统一的思想仍然是一种趋势和主流。
(三)爱民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作用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民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出了一些治国安民的方法,即统治者要“保民”,“惠民”,“养民”,“恤民”,“富民”,认为要给予人民恩惠,满足他们的利益,使他们富裕起来。孟子则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说。另外,在儒家的爱民观念中“养民”思想既要教育人民,也要为人民提供生活保障。联系到现代中国的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它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其中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就是民生主义。
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适应其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对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来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观念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应当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批判、剔除消极因素,抉取、更新积极因素,成功推动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2]姜林祥.儒学与社会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关键词 传统政治 政治文化 政治 政治发展饿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并不源于中国,它是到20世纪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兴起后,才逐渐被人们用于政治分析时所得出的概念。依照阿尔蒙德看来,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这种政治文化伴随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并对当时当地的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刘泽华先生将其归结为普遍的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徐大同先生归结为务实、重民、伦常;戚珩先生归结为“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政治价值判断,以忠孝一体化为内容的政治统治原则,以封闭、趋同为特征的政治心理结构”;马庆钰先生归结为家长本位、自律本位、权力本位和和谐、均平本位,以及潜规则。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作如下总结。
(一)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核心的权力本位和民本意识
皇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传统的政治社会中,中国人在国家面前,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自卑情感。这种自卑情感,“产生于依附共同体的、力量微薄的个人对于被神话般地夸张了的国家而发生的心理紧张”。作为这种自卑情感的延续,在传统的政治社会中,中国人“始终满怀着对国家、对君主的感恩情绪”。这种政治依附情感又进而衍生出人身依附关系,人们在对权力崇拜的同时,又极力依附于这种权力,只有在这种权力的保护之下,才能得到最低的安全保障。在家庭中表现为对父家长权力的依附。在政治社会中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依附。权力本位价值观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普遍价值观。政权是要靠民众的认同来支撑的,即所谓政治合法性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封建社会重民、以民为本是服从于皇权本位的,我们在梳理封建政治文化时不可夸大其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将民本与民主这两个根本毫不相干的东西挂起钩来。要清醒地认识到,从“为民作主”的观念是演绎不出以民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的。
(二)大同理想观念导向的和谐共处和大一统意识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夏、夷的主、从地位。而“变”的标准则是以儒家利益秩序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就突出了儒家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儒家政治文化对周边其他政治文化的统合功能。这种“华夏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所理想的大同社会,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大同社会却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美好生活。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大革命无不以此为政治文化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点的整体本位主义价值规范,既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官方意识形态,又是现实生活实践中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价值关系都带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特征。
(三)以集体价值为导向的义务本位和臣民心理
集体导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文化在相对早期的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导向,古代西方城邦制文化中也有它的影子。集体导向是以义务而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强调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特别是对皇帝国家的义务,而不考虑个人权利。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可以看出:从文化底蕴看,与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伦理精神为特色;从自由观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外在关系的自由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内省的自由为特色;从价值观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集体价值为特色;从制度文化上看,与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注重人文精神为特色;从文化态度上看,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相比,中国政治文化以相对封闭与排异为特色。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在传统中国确实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但是它能否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呢? 或者是它究竟给现代中国的政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人生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又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孝”道的意义。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孝顺,进一步说,就是子民和臣子对待君王也必须要忠诚,而君王也要爱他的臣民。最后,孔子还强调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觉悟。这些价值理念在当时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统治者残暴,专横的作为,使得人民愿意归顺其统治,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和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单凭道德和仁性的软性机制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唯有增加法律的手段才能强化统治监督的外在的硬性机制,但孔子并没有重视法律的意义。这是一个失误。然而我们也要承认,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儒学中宝贵的价值理念吸收过来,并且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性的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在2007年l0月15日中共十七大会中,胡锦涛也创造性的吸收了儒家礼治之中的“和”的思想,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儒家“和”的继承和发展。
(二)大一统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民族团结意识的贡献
儒家提倡大一统思想是有它的政治历史原因的。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的例子就足以说明国家分裂的破坏性,它只会造成穷兵黩武和人民生活窘迫的惨状。为了不重蹈他们的覆辙,儒家代表很明智的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还有《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观点都印证了大一统已经慢慢产生了。历史证明了,凡是主张大一统的朝代都有着较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的特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社会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景象。自从他统一中国以后,大一统的思想便散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尽管中国历史上也面临过一些分裂和战争的冲击,但是统一的思想仍然是一种趋势和主流。
(三)爱民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作用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民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出了一些治国安民的方法,即统治者要“保民”,“惠民”,“养民”,“恤民”,“富民”,认为要给予人民恩惠,满足他们的利益,使他们富裕起来。孟子则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说。另外,在儒家的爱民观念中“养民”思想既要教育人民,也要为人民提供生活保障。联系到现代中国的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它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其中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就是民生主义。
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适应其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对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来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观念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应当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批判、剔除消极因素,抉取、更新积极因素,成功推动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2]姜林祥.儒学与社会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