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多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国家也鼓励、提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取合法报酬,这使得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却频频出现,社会对“天之骄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诸多质疑,同时也对高校的育人方向和模式发出了疑问。因此,各高校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更肩负着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的主要功能,“育人”即要“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诚信和谐”,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勤工助学本身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体现,是锻炼大学生自立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强不息”一方面可以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生活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对美好的未来树立坚定地信念。
二、以“勇于创新”的魄力激励大学生善于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关系着学生在工作的同时是否能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维开拓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勇于创新”所透射出的善于思考的重要性,为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指明了一个方向,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讲求实效”的态度指引大学生求真务实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浮躁风气对大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将“讲求实效”的态度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这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以“诚信和谐”为方向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诚信和谐”对于高校在勤工助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指示作用。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学生更有激情地主动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创建和谐优良的校风学风,更有利于每一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劳动中得到自我素质的提升。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教育经济活动,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高校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广开实践渠道,强化“育心”功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勤工助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勤工助学爱心基金会,逐步推进勤工助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育人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在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基础上抓好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制订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调动育人的积极性,建议制定《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管理制度》,从而实现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设立“勤工助学爱心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勤工助学工作指导小组,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日常工作来抓,负责勤工助学具体事务的筹划、安排和布置等。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育人观念,在高校彰显勤工助学“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达成育人共识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表彰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以其优秀的行为表现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怕吃苦、想偷懒的学生,积极加以思想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使勤工助学活动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积极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拓宽门路渠道,提高认识层次,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各高校要把帮困助学落实到实处,保证没有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经济问题影响学习,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帮助,为那些渴望寻求自身锻炼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
4.以“诚信和谐”为目标,以“讲求实效”为抓手,采用 “育心”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为保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高校需要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体现“和谐”理念,还能突出勤工助学“以人为本”的中心内涵。此外,高校还可以采用“育心”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的主要功能,“育人”即要“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诚信和谐”,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勤工助学本身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体现,是锻炼大学生自立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强不息”一方面可以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生活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对美好的未来树立坚定地信念。
二、以“勇于创新”的魄力激励大学生善于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关系着学生在工作的同时是否能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维开拓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勇于创新”所透射出的善于思考的重要性,为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指明了一个方向,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讲求实效”的态度指引大学生求真务实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浮躁风气对大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将“讲求实效”的态度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这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以“诚信和谐”为方向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诚信和谐”对于高校在勤工助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指示作用。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学生更有激情地主动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创建和谐优良的校风学风,更有利于每一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劳动中得到自我素质的提升。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教育经济活动,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高校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广开实践渠道,强化“育心”功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勤工助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勤工助学爱心基金会,逐步推进勤工助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育人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在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基础上抓好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制订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调动育人的积极性,建议制定《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管理制度》,从而实现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设立“勤工助学爱心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勤工助学工作指导小组,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日常工作来抓,负责勤工助学具体事务的筹划、安排和布置等。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育人观念,在高校彰显勤工助学“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达成育人共识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表彰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以其优秀的行为表现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怕吃苦、想偷懒的学生,积极加以思想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使勤工助学活动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积极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拓宽门路渠道,提高认识层次,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各高校要把帮困助学落实到实处,保证没有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经济问题影响学习,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帮助,为那些渴望寻求自身锻炼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
4.以“诚信和谐”为目标,以“讲求实效”为抓手,采用 “育心”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为保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高校需要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体现“和谐”理念,还能突出勤工助学“以人为本”的中心内涵。此外,高校还可以采用“育心”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