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感小学数学教学之不易。在看似简单基础实则严谨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我尝试应用数字化元素辅助教学,发现确实能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产生正面影响。
《线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二年级了解线和角的起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重要前提,因此,他在教材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引入教学服务平台和导引活动相结合辅助教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微课等资源提前预习,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有序思考,知道数线段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从实物原型中抽象出“线”的活动中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合理使用课件——激发学习动机
本课在教学设计初稿时联系已学知识,采取画一画,辩一辨等形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帮助学生理清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的目的。比如其中对线段射线直线的命名方式的学习,就是在学生产生描述不清放在一起的三条线段哪条最长时,学生产生想要对线段命名的欲望,然后借助端点字母将线段名称表示出来的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实施教学后发现问题:时间严重不够,草草收尾也用了近50分钟;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不够凸出。
及时调整:
1.将画2cm的线开课改成从小乌龟爬行的路线入手,采用微课 讲授的方法,介绍点动成线,为后面端点、线的命名方式的引入做好铺垫。
2.着力打造小而精的40分钟有效课堂。去掉导学单上巩固练习中比较基础的填空题;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辨析与射线上截取1cm线段两题结合。调整导学单的格式,将原来的分栏紧凑式排版改为宽松的单栏排版,避免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分散注意力。
二、翻转课堂引入——解决预习差异
受学习环境、思维灵活程度影响,学生在课前对该课的了解程度表现出很大差异,有的以通过其他方式提前学过,有的做题遇到过等,对教学有效实施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三种线已有了解后,老师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介绍反而显得过分纠结,对预习知识不到位的学生的关注使得师生互动时主次不明确,并造成时间浪费;学生了解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后,与直线射线无限长的知识点产生错误关联。
對此,我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及时调整,通过翻转课堂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
1.提前制作5分钟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在学生已有预习的显示状况下,根据已有知识引出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及命名方式后将射线直线的认识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后面发现,生生合作探究时还增进了个别后进生对知识的理解。
2.对课堂可能性问题充分预设,增加辨析思考:既然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那直线一定比射线长。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练习变成重方法:在数线段中由原来的只数出条数增加写出线段的名称,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三、应用三顾云平台——做到精准纠错
《线的认识》这一课知识点较多,且是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图形的初始学习,对学生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很多孩子看似听懂实则模糊不清,及时巩固查漏补缺很重要。
针对此类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1.引入三顾云平台-智慧教室,学习后及时用平板检验收获,并找出知识点有漏洞的学生,精准纠错。
2.重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过一点画直线和过两点画直线改为钉住小木条实验,以生动的生活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而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学是个求精且繁琐的过程,每堂课针对每个知识点都有无数个小调整,但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独特性,根据上一次的学生反馈所做的调整不一定适用下一个教学班。这样看来,教学中不能太拘泥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要求老师要吸取更多的经验来应对各种各样的课堂,以不变应万变。本次对《线的认识》一课的研究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时间空间对师生教学、生生学习的限制,也给试验班上普遍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前预习资料;课中借助智慧课堂教室,引入平板答题,有趣高效地检验学生预习学习情况并精准查漏补缺。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及课后抽查情况,此次在数学教学中将信息化设备的引入,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助益。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一次次的试误中调整、进步的,就像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学习中营造讨论学习、不怕出错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成都市华兴小学)
《线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二年级了解线和角的起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重要前提,因此,他在教材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引入教学服务平台和导引活动相结合辅助教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微课等资源提前预习,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有序思考,知道数线段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从实物原型中抽象出“线”的活动中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合理使用课件——激发学习动机
本课在教学设计初稿时联系已学知识,采取画一画,辩一辨等形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帮助学生理清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的目的。比如其中对线段射线直线的命名方式的学习,就是在学生产生描述不清放在一起的三条线段哪条最长时,学生产生想要对线段命名的欲望,然后借助端点字母将线段名称表示出来的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实施教学后发现问题:时间严重不够,草草收尾也用了近50分钟;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不够凸出。
及时调整:
1.将画2cm的线开课改成从小乌龟爬行的路线入手,采用微课 讲授的方法,介绍点动成线,为后面端点、线的命名方式的引入做好铺垫。
2.着力打造小而精的40分钟有效课堂。去掉导学单上巩固练习中比较基础的填空题;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辨析与射线上截取1cm线段两题结合。调整导学单的格式,将原来的分栏紧凑式排版改为宽松的单栏排版,避免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分散注意力。
二、翻转课堂引入——解决预习差异
受学习环境、思维灵活程度影响,学生在课前对该课的了解程度表现出很大差异,有的以通过其他方式提前学过,有的做题遇到过等,对教学有效实施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三种线已有了解后,老师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介绍反而显得过分纠结,对预习知识不到位的学生的关注使得师生互动时主次不明确,并造成时间浪费;学生了解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后,与直线射线无限长的知识点产生错误关联。
對此,我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及时调整,通过翻转课堂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
1.提前制作5分钟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在学生已有预习的显示状况下,根据已有知识引出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及命名方式后将射线直线的认识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后面发现,生生合作探究时还增进了个别后进生对知识的理解。
2.对课堂可能性问题充分预设,增加辨析思考:既然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那直线一定比射线长。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练习变成重方法:在数线段中由原来的只数出条数增加写出线段的名称,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三、应用三顾云平台——做到精准纠错
《线的认识》这一课知识点较多,且是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图形的初始学习,对学生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很多孩子看似听懂实则模糊不清,及时巩固查漏补缺很重要。
针对此类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1.引入三顾云平台-智慧教室,学习后及时用平板检验收获,并找出知识点有漏洞的学生,精准纠错。
2.重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过一点画直线和过两点画直线改为钉住小木条实验,以生动的生活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而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学是个求精且繁琐的过程,每堂课针对每个知识点都有无数个小调整,但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独特性,根据上一次的学生反馈所做的调整不一定适用下一个教学班。这样看来,教学中不能太拘泥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要求老师要吸取更多的经验来应对各种各样的课堂,以不变应万变。本次对《线的认识》一课的研究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时间空间对师生教学、生生学习的限制,也给试验班上普遍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前预习资料;课中借助智慧课堂教室,引入平板答题,有趣高效地检验学生预习学习情况并精准查漏补缺。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及课后抽查情况,此次在数学教学中将信息化设备的引入,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助益。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一次次的试误中调整、进步的,就像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学习中营造讨论学习、不怕出错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成都市华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