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模式下,上好音乐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新课程;以人为本;自信;兴趣;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03-01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培养初中学生音乐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寻找有实效的、适合初中音乐教学的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言堂”,课堂气氛僵化呆板,学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识,结果,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看到,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当代初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但受身心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自律水平还处于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适应初中音乐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应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方式的活用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运用有效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活动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体验音乐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好奇中学、在探索中学、在自主中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其为指导,运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有效音乐教学方式。
1 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目前,在我们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里,学生的自信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学生缺乏自信,缺乏表达的自信,缺乏对自己的感受力的自信,缺乏争辩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悄悄的坐在那里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请几位学生上台面对全体同学唱学过的歌曲时,有很多学生上台是在我的再三邀请下才上台的。唱歌的时候声音象蚊子叫,眼睛不敢看同学,走起路来身体也是弯的,非常的不自信。学生信心的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手段,让尊重和赏识走进教师的心灵,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新课标。
2 煽动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分辨学生类别的能力,有些学生好像很调皮,其实只是他们稍微好动一点而已,又或者是他们对这个科目比较有兴趣,在课堂上显得比较兴奋而已,对这种学生,我们一定要分外注意,正确引导,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3 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作出的,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付起责任。那么作为老师,就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提供学生想要的素材。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迷周杰伦、S.H.E,而对音乐课堂里面的很多歌曲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每学期音乐选修歌曲表,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汇总、确定歌曲。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融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新课程;以人为本;自信;兴趣;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03-01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培养初中学生音乐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寻找有实效的、适合初中音乐教学的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言堂”,课堂气氛僵化呆板,学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识,结果,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看到,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当代初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但受身心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自律水平还处于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适应初中音乐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应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方式的活用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运用有效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活动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体验音乐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好奇中学、在探索中学、在自主中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其为指导,运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有效音乐教学方式。
1 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目前,在我们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里,学生的自信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学生缺乏自信,缺乏表达的自信,缺乏对自己的感受力的自信,缺乏争辩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悄悄的坐在那里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请几位学生上台面对全体同学唱学过的歌曲时,有很多学生上台是在我的再三邀请下才上台的。唱歌的时候声音象蚊子叫,眼睛不敢看同学,走起路来身体也是弯的,非常的不自信。学生信心的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手段,让尊重和赏识走进教师的心灵,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新课标。
2 煽动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分辨学生类别的能力,有些学生好像很调皮,其实只是他们稍微好动一点而已,又或者是他们对这个科目比较有兴趣,在课堂上显得比较兴奋而已,对这种学生,我们一定要分外注意,正确引导,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3 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作出的,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付起责任。那么作为老师,就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提供学生想要的素材。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迷周杰伦、S.H.E,而对音乐课堂里面的很多歌曲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每学期音乐选修歌曲表,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汇总、确定歌曲。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融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