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古关系“借势而上”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后访问古巴,他也成为首位访问古巴的日本首相。在美古关系“破冰”的情况下,日本“借势而上”,寻求强化日古关系,力图把基于历史交往的“友好传统”转化为新时期的“战略合作”。发展与古巴的经贸合作,为日本的海外经济势力在西半球确立新的据点,是日本对古政策公开声称的首要目标。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战略性外交”的框架下,日本积极填补在古巴的外交空白,增强在加勒比世界的存在感,也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地缘政治影响力、强化国际机制话语权的重要考虑。
  日古关系重新升温
  9月22日,结束联大之行的安倍抵达古巴进行访问。当日,安倍与古巴领导人、古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进行了会谈,并受邀前往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私宅拜访。日本媒体称菲德尔“在自己的日式庭院中热情接待了安倍,展现出亲日姿态”。在日古领导人会谈中,双方就日本扩大对古投资、加强医疗等领域支援等达成共识,确认11月在东京举行第二届日古“官民联合会议”。日本还计划在哈瓦那开设国际协力机构(JICA)办事处,加强对古经济援助。由于古巴与朝鲜关系密切,安倍希望古方可以协助其解决朝鲜核问题和“绑架日本人”问题。日本时事通信社称,在安倍这次“历史性访问”中,日古两国为未来关系的发展确认了方向,为相互信赖的增强创造了气氛。令日方满意的是,古方对日本的对外政策及“价值观理念”公开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为了改善日古关系,日本迅速地打出一系列“利益牌”和“感情牌”。在访问前,两国政府已就免除古巴对日债务1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中的三分之二即1200亿日元达成了协议。安倍访古期间,日方还与古政府签约,提供约13亿日元的无偿资金援助,用于古巴从日本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另外,在安倍前往古巴前,安倍的执政党盟友、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已经于9月6~8日率团访问古巴,这是公明党首次向拉美地区派出议员团。公明党与古巴颇有历史渊源,今年正是公明党及创价学会创始人池田大作在古巴会见菲德尔·卡斯特罗20周年。为安倍“打前站”的山口尽管没能见到卡斯特罗兄弟,但还是与古巴目前仅次于劳尔·卡斯特罗的二号实权人物——古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迪亚斯·卡内尔进行了会谈,向其转交了安倍给卡斯特罗兄弟的亲笔信。山口还向古方转达了池田给菲德尔·卡斯特罗的90岁生日祝贺口信。
2016年9月22日,古巴哈瓦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会晤。

  以美古关系正常化为契机,日古关系明显升温。2015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美洲国家峰会开幕式前进行了历史性握手并互致问候。不久,美古宣布恢复自1961年以来中断的外交关系,相互重开大使馆。2016年3月,奥巴马又亲自访问古巴。在华盛顿放出改善与哈瓦那关系的信号后,日本迅速行动,寻求改善日古关系。2015年3月,古巴部长会议副主席里卡多·卡布里萨斯受邀访日,与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外相岸田文雄等进行了会谈。同年5月初,日本外相岸田访问古巴,成为首位访古的日本外相。岸田在访古期间,与古巴领导层广泛交流,菲德尔·卡斯特罗还“破例优待”,在家里热情招待了岸田。在岸田访古的推动下,11月,首届日古“官民联合会议”在哈瓦那召开。该会议旨在由日本帮助古方推进经济改革,促进日本企业扩大在古贸易与投资。11月底,里卡多·卡布里萨斯访问日本,与岸田外相进行了一年内的第三次会谈。今年6月初,迪亚斯·卡内尔访问日本,安倍首相亲自接见。
  双方历史基础良好,日本经济目标与政治诉求并举
  在日本看来,现阶段日古关系的升温得益于双方良好的历史关系基础。日方将古巴界定为“传统亲日国家”。历史上,古巴是最早与日本进行政治接触和经济交往的加勒比国家。1898年,古巴开始接受日本移民。1906年,新独立的古巴共和国在横滨开设领事馆,1919~1920年期间,古巴又先后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开设领事馆。1921年日本在哈瓦那开设领事馆。1929年两国正式建交,二战期间断交后又于1952年重新建交。在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美古两国交恶的背景下,日本追随美国对古巴实施制裁,日古关系因此趋于冷淡。不过双方的经贸乃至政治往来始终没有中断。冷战结束后,基本每年都有日本国会议员或政界要人前往哈瓦那访问,其中包括桥本龙太郎、羽田孜和森喜朗等前首相。古方也经常派遣部长级官员访日,2003年,时任自己哥哥副手的劳尔·卡斯特罗也曾访问日本。2014年,日古政府共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纪念日本人支仓常长率领“庆长遣欧使节团”访问古巴400周年。但直到此次安倍访古前,两国首脑尚未举行过正式会谈。
  日本强化与古巴的关系,首要的突破口依然是经贸领域。2014年,日本对古巴出口贸易额43.42亿日元,进口额23.38亿日元。日本从古巴主要进口烟草、咖啡、鱼虾、有机化学物等,向其出口电气设备、重型机械以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双方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一度是西方与古巴贸易额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新闻》称,当时日本提供的医疗仪器及农业机械在得到维护的情况下,至今仍在使用,“因此古巴人非常信赖日本制造的产品”。日本认为,古巴的社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市场潜力很大,加上对日本的品牌信赖,这些都有利于日本资金和技术进入古巴,也有利于日本政府“在古巴实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施加影响力”。
  在美古关系“破冰”、日古关系升温的情况下,日本经济界对于进入古巴市场抱有期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表示,在城市开发、电力、交通等方面,日本企业将大有作为。日本“古巴经济调查会”称,古巴现在急需先进医疗器械,因而积极建议日企在该领域扩大对古出口。在自然资源方面,古巴的稀有金属镍资源储量排名世界第五,此前一度对日出口,但后来逐渐停止。由于印尼等镍出产国收紧出口,日本企业对于古巴产镍的渴求更为强烈。在政府开发援助(ODA)方面,截至2014年底,日本对古巴共计实施无偿资金援助24亿日元、技术援助价值58亿日元,集中在农业、卫生和文化事业方面,尚未提供ODA低息贷款。日本政府人士表示,目前暂时不会大规模增加对古ODA援助,将视古方债务问题的解决情况,考虑对古实施ODA贷款。   在经济目标之外,日本在古巴也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就是努力将与古方的“传统友谊”转化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本共同社坦承,安倍首相急于推进对古巴的访问,原因是在美古关系正常化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加快与古巴改善关系。2014年,与古巴关系一贯较好的中国和俄罗斯首脑访问了古巴,2015年,欧洲的法、意等国首脑也率领商务代表团访问了哈瓦那,与古巴关系基础不错的日本反而有落后的势头。因此,日本“期望通过增进与古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彰显存在感”。在日本看来,美洲国家对古巴有着天然的、地缘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上的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加强海外经贸,巩固中古传统友谊,在古巴乃至加勒比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再加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9月出席联合国大会后也要访问古巴。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有很强的危机感,认为“不能输掉这场影响力争夺战”。
  日本“战略性外交”视野中的加勒比世界
  后冷战时期,包括加勒比在内的拉美地区在日本外交的视野中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日本在此的外交影响力也逐渐衰微。安倍自第二次上台以来积极推进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为陷入与邻国外交困境的日本拓展“国际空间”,尝试增强日本外交的战略主动性。在其外交智囊的支持下,安倍提出要“填补空白”,让“战略性外交”覆盖过去外交影响力薄弱的区域。基于此,与加勒比各国强化关系自然地成为日本“战略性外交”的目标之一。
2014年10月3日,“日本—古巴经济座谈会”会长近藤智义(右二)与古巴外贸外资部长马尔米耶卡(右一)在哈瓦那签署了旨在强化经济交流的备忘录。

  日本认为,尽管中、俄等国均在加勒比地区增强影响力,但加勒比国家与美国以及日本“在价值观方面更为接近”,民众感情基础也更好。根据日本外务省去年的对日舆论调查,受访的拉美国家民众中近75%对日本抱有好感,有20%的受访者认为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日本“最值得信赖”,对日本的信赖度高于对美国和中国等其他候选国。在此情况下,无论采取经援“利诱”,推动所谓“价值观外交”,还是借助民间外交强化官方关系,日本均认为自己有机会。
  日古关系的加强,折射出日本在对拉美的“战略性外交”上压下了更多的筹码。2014年7月底到8月初,安倍访问拉美五国,发动对该地区“史无前例的外交攻势”,其中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时,安倍首次与加勒比共同体的14个成员国举行首脑会谈。会谈中安倍提出创设新的经济合作体制,全面加强日本与加勒比国家的关系。他还在会上不点名批评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寻求日本与加勒比各国“作为海洋国家在人权和法制领域展开合作”。2015年9月,安倍在美国参加完联合国大会后,访问加勒比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之一牙买加,全力强化与牙方的关系,促使其支持日本的联合国改革方案。日本还加强了与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关系,包括在巴巴多斯新建大使馆,扩大对圭亚那(加勒比共同体总部所在国)等国的援助等。日本国内舆论称,安倍首相“向加勒比地区发出明确的外交信号”,但目前“日本所能提供给加勒比国家的实在东西依然有限”。目前,日本与加勒比共同体仅签署了两份合作协议(东加勒比地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提升项目、日本—加勒比气候变化伙伴关系项目),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依然有待扩大和加强。
  对于日本而言,加勒比国家虽均是“片隅小国”,但在日本外交战略的视野中并非可有可无。就当前的外交政策而言,日本积极寻求“入常”,而加勒比国家对于日本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或至少确保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事务方面,日本也需要加勒比国家的“集体声援”,以抢占话语权。安倍的外交智囊、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曾说,与日本基本不存在利害冲突的拉美等国可以在外交上“给日本以有力的支援”。
  在此意义上,日古关系的加强,其意义不仅限于双边关系。古巴虽不是加勒比共同体成员,但却与加勒比各国保持着良好关系,对其他拉美国家以及不结盟运动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有特别的影响力。基于此,日本加强与古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拉拢后者在国际场合支持日本,也有助于日本在拉美地区乃至整个第三世界推进外交布局,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因而,尽管不能说日本将发展与古巴乃至加勒比各国的关系放在了其外交议程的优先位置,但可以确定的是,日本不会让这一区域继续成为自己“战略性外交”的空白,而会在此处不断增加投入。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英】《今日世界》2016年第2期  尽管希腊在国内面对着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是英国是否从欧盟退出的问题仍然引起希腊决策者和学者的极大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希腊与英国在历史、政治、文化上的重要关系,而且从希腊角度来说,英国的退出将打破欧洲一个根深蒂固的禁忌。  人们一直预期欧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英国的“退欧”公投表明欧盟或将缩小规模。这对于一直有可能被“踢出”欧盟的希腊来说是个危险的信
5月上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结束对欧洲五国访问后,飞赴俄罗斯索契与俄总统普京会谈。安倍也成为西方因乌克兰危机而制裁俄罗斯后,首位访俄的西方领导人。“索契会”彰显共识与分歧  此次在索契的日俄首脑会谈被定位为非正式会谈,会谈及晚宴时间持续约三个小时。其间,安倍还与普京进行了35分钟左右的单独秘密对话,内容围绕领土争端问题。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日俄首脑会谈取得“广泛共识”,双方商定加强包括军事安全在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进入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国关系互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选择将对国际格局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国的俄罗斯学界而言,应将俄罗斯发展置于由历史变迁、全球比较和中国利益三条坐标共同组成的立体空间中加以审视,以客观、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取代“自言自语”式的梦呓或“鸡同鸭讲”式的争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俄战略脉动,体察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70年前,亚洲在废墟中缔造和平;70年后,我们在繁荣中反思战争。举世瞩目的9.3阅兵,以及中美两国首脑在敏感时期的会见,掀起了人们对亚洲和平新一轮的思考。今天的亚洲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亚非拉世界最稳定的地区,也是工业时代继“欧洲崛起”以后,第二个接近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包括中国人在内,今天东亚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幸福之中。  但是战争的阴影似乎从未远去。几颗地雷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日韩三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中日钓鱼岛争端和日韩独岛/竹岛争议已成热点,稍有风吹草动,必会出现在三国媒体的显赫位置,加之美国与其盟友在东北亚的海上军演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因而在不少国家看来,中日韩三国在海洋问题上各怀心思,难有合作。  然而,就在今年上半年,中日韩三国启动了北极合作谈判机制。4月28日,三国间第一轮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在首尔举行,三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是友好邻邦。上世纪90年代,中方与四国在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同时,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后文简称“信任协定”)。建立信任措施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五国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的重要实践,也是五国共同创造全新的安全合作模式和践行新型安全观、服务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独
从分裂的大会到团结的大会    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党代会已先后结束。正式揭开大幕的2016美国大选将颇具非传统色彩,在特朗普/彭斯组合与希拉里/凯恩组合之间对决,在反政治正确与坚守精英政治传统之间选择。  从两党初选延绵至今,本次大选的一个基本特点已经显露无余,那就是,两个主要候选人都在对方和己方阵营里是“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正因为此,两人对自己竞选搭档的选择均走了传统和谨慎路线,特朗普选中了
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习近平指出,过去一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重要进展。我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双方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新的共识。总的来看,无论是在经贸、两军、人文、网络安全等领域,还是在气候变化、伊朗核等国际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中美的协调与合作都很有成效。  习近平强调,中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中美双
一名叫克雷格·赖特的澳大利亚男子近日声称,自己就是“比特币之父”中本聪。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赖特提供了相关的技术证据,此外,他的说法也得到比特币圈内大老的认可。  据报道,赖特提供了证实自身说法的证据,这样的证据为“比特币之父”所独有。在一段视频录像中,赖特使用了比特币上线交易之初的密钥。比特币基金会创始人之一乔恩·马托尼斯日前发表文章称,他“坚信”赖特就是中本聪,他已经见到支撑这一说法的三类证据
2013年,转型与动荡相互交织构成了中东地区形势的典型特征,转型之难和动荡之痛交互影响,使中东地区秩序与地区格局处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之中。  在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已进入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埃及“二次革命”废黜穆尔西政权构成了转型国家动荡的风向标;其他尚未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谋求程度不等的改革,但均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