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有利于以情促学,增强文本体验。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无论是以境促情、以情养情、读中悟情还是角色激情,都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细致地学习文本,真正实现以情促学这一教学理念。
【关键词】以情促学;文本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使用多种方式阅读,能初步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兴趣的陶冶,发展个性,厚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感悟文本。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有效地学习文本呢?
一、以境促情
受一定的情境感染所激发的心理活动,就是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帮助教学,渲染气氛,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创造,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月光启蒙》是一篇散文,课文出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月光母亲》,作者孙友田通过回忆孩童时期,母亲搂着自己在院子的月光下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的事,以质朴而又细腻的笔调,于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对彼此的深爱之情。首先,应带领学生抓住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体会母亲对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启蒙作用。其次,是本文的重点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可让学生找到一些关键字词和句子,比如“搂着我”,可是故事讲完了我依旧不愿意睡,于是又给我猜谜语等细节,其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也都发生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的母亲是否也会把自己拥入怀中,温柔歌唱、动情地讲故事哄自己睡觉。有了这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原来母爱就深藏在这细节之中啊,原来孙友田的母亲如此疼爱他,我的母亲也如孙友田的母亲一样深爱着我啊!最后,是本文的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因为学生还没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大部分人也没有这样的经历,缺乏情感体验,所以对此难以理解。教师就应该利用资料,激发学生想象,以境促情。幻灯片出示孙友田写作背景的有关文字材料,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月光母亲》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大部分记忆。我匆忙赶回故乡去看她时,她安详地依靠在藤椅里,依旧是那么的慈祥,但是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道我来做什么,甚至都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及我的童年,不再谈论她的往事,只是一味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配以哀伤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如果是自己的母亲患病,忘记了自己,你们有何感受?学生不难答出伤心、心酸,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孙友田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这一难点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以情养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教师应该深入地研读文本,充分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和影响每一位学生。
首先,要发挥语言魅力。教师在教学文本之前,必须读透文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品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作者的情感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作者有喜同乐,有悲同哀。教师要充满感情地范读,或明丽舒缓,惬意悠闲;或激昂澎湃,直抒胸臆;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或低沉哀婉,蕴意绵长……学生自然会在充满情感的声音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其次,肢体语言可以充分做到表情达意。教师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等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尤其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喜怒哀乐是最直观的。学生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一下就能明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配合表情,能更好地将他们带入到文本的情感中去。最后,要让真实情感充分地表达,就需要引导学生放开朗读,该笑时就放声大笑,该哭时就痛哭流涕,该怒时就怒发冲冠。以教师之情培养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三、读中悟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讲了谈迁历经千辛万苦撰写的书稿被盗,但他又重振旗鼓重新撰写的故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可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朗读,理解词语,品味文章情感,达到读中悟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 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可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反复读来促进理解。如教学“厄运”一词,学生不去查字典、不结合原文的故事背景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悟: 先通过读好“致命的打击”让学生体悟到这种打击是致命的才称作“厄运”; 再经过读好“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指导学生体会明白,这样的打击对年老体弱的谈迁来说是何等的致命; 然后再组织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寻找为何丢了一部书稿对谈迁来说是厄运。最后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2小节,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谈迁备受打击的情感。这样,在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境”,又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悟情”,学生对“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便深刻明了起来。在教学课文第3自然段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四处寻访”“亲自考察”“一袭破衫”“终日奔波”“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词句的反复朗读,领会谈迁信念的坚定,以及他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角色激情
角色表演是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公仪休拒收礼物》体裁比较特殊,是独幕剧,讲述了宰相公仪休最爱吃鱼,却谢绝接受某大夫送的鲤鱼的故事。在引导学生了解剧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排练话剧。汇报表演时,同学们激情洋溢,大家的表演也都有模有样、入木三分。大到表演的语气神态,小到他们自制的道具,都令我刮目相看。有一位男生手中拎着两条制作精良的大鱼,低头哈腰,一脸谄媚,把管家的形象演的非常到位、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一组令我印象深刻,一位男生饰演子明,一位女生反串公仪休,两位同学制作了古人的发髻、帽子戴在头上,还都画了小胡子,女生模仿一身正气的公仪休,表情严肃,让大家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都极其赞赏……从这次表演活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们的聪明机智和表演欲,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无论是以境促情、以情养情、读中悟请还是角色激情,都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细致地学习文本,真正实现以情促学这一教学理念。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以情促学;文本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使用多种方式阅读,能初步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兴趣的陶冶,发展个性,厚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感悟文本。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有效地学习文本呢?
一、以境促情
受一定的情境感染所激发的心理活动,就是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帮助教学,渲染气氛,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创造,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月光启蒙》是一篇散文,课文出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月光母亲》,作者孙友田通过回忆孩童时期,母亲搂着自己在院子的月光下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的事,以质朴而又细腻的笔调,于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对彼此的深爱之情。首先,应带领学生抓住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体会母亲对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启蒙作用。其次,是本文的重点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可让学生找到一些关键字词和句子,比如“搂着我”,可是故事讲完了我依旧不愿意睡,于是又给我猜谜语等细节,其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也都发生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的母亲是否也会把自己拥入怀中,温柔歌唱、动情地讲故事哄自己睡觉。有了这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原来母爱就深藏在这细节之中啊,原来孙友田的母亲如此疼爱他,我的母亲也如孙友田的母亲一样深爱着我啊!最后,是本文的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因为学生还没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大部分人也没有这样的经历,缺乏情感体验,所以对此难以理解。教师就应该利用资料,激发学生想象,以境促情。幻灯片出示孙友田写作背景的有关文字材料,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月光母亲》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大部分记忆。我匆忙赶回故乡去看她时,她安详地依靠在藤椅里,依旧是那么的慈祥,但是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道我来做什么,甚至都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及我的童年,不再谈论她的往事,只是一味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配以哀伤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如果是自己的母亲患病,忘记了自己,你们有何感受?学生不难答出伤心、心酸,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孙友田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这一难点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以情养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教师应该深入地研读文本,充分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和影响每一位学生。
首先,要发挥语言魅力。教师在教学文本之前,必须读透文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品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作者的情感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作者有喜同乐,有悲同哀。教师要充满感情地范读,或明丽舒缓,惬意悠闲;或激昂澎湃,直抒胸臆;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或低沉哀婉,蕴意绵长……学生自然会在充满情感的声音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其次,肢体语言可以充分做到表情达意。教师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等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尤其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喜怒哀乐是最直观的。学生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一下就能明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配合表情,能更好地将他们带入到文本的情感中去。最后,要让真实情感充分地表达,就需要引导学生放开朗读,该笑时就放声大笑,该哭时就痛哭流涕,该怒时就怒发冲冠。以教师之情培养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三、读中悟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讲了谈迁历经千辛万苦撰写的书稿被盗,但他又重振旗鼓重新撰写的故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可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朗读,理解词语,品味文章情感,达到读中悟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 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可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反复读来促进理解。如教学“厄运”一词,学生不去查字典、不结合原文的故事背景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悟: 先通过读好“致命的打击”让学生体悟到这种打击是致命的才称作“厄运”; 再经过读好“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指导学生体会明白,这样的打击对年老体弱的谈迁来说是何等的致命; 然后再组织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寻找为何丢了一部书稿对谈迁来说是厄运。最后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2小节,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谈迁备受打击的情感。这样,在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境”,又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悟情”,学生对“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便深刻明了起来。在教学课文第3自然段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四处寻访”“亲自考察”“一袭破衫”“终日奔波”“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词句的反复朗读,领会谈迁信念的坚定,以及他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角色激情
角色表演是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公仪休拒收礼物》体裁比较特殊,是独幕剧,讲述了宰相公仪休最爱吃鱼,却谢绝接受某大夫送的鲤鱼的故事。在引导学生了解剧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排练话剧。汇报表演时,同学们激情洋溢,大家的表演也都有模有样、入木三分。大到表演的语气神态,小到他们自制的道具,都令我刮目相看。有一位男生手中拎着两条制作精良的大鱼,低头哈腰,一脸谄媚,把管家的形象演的非常到位、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一组令我印象深刻,一位男生饰演子明,一位女生反串公仪休,两位同学制作了古人的发髻、帽子戴在头上,还都画了小胡子,女生模仿一身正气的公仪休,表情严肃,让大家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都极其赞赏……从这次表演活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们的聪明机智和表演欲,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无论是以境促情、以情养情、读中悟请还是角色激情,都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细致地学习文本,真正实现以情促学这一教学理念。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