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的大同世界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 iPad Pro、Surface Book等产品的出现,让厂商在2015年力图树立起的产品形态的边缘墙,又有摇摇欲坠的趋势。苹果库克更是明确提出—“如果你们关注PC,我想问你们为什么还要再关注PC?真的,你们为什么还要购买PC?对许多人来说,iPad Pro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的替代品。一旦这些人开始使用iPad Pro,他们就没有必要再使用除了手机以外的其它设备。”产品与产品间的区隔再一次变得模糊,大融合让平台甚至生态圈成为厂商间竞争的焦点。
  摇摇欲坠的市场边缘墙
  移动互联时代,产品与产品间的区隔变得十分模糊,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在很多应用功能上都存在重叠问题,而平板电脑同传统电脑在应用功能上也逐渐出现交互的覆盖的问题,厂商努力树立产品与产品间的边缘墙,希望用户用专门的设备做专门的事儿。平板电脑、电子书乃至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的出现,从满足人们差异化需求出发,制造产品市场边缘墙的同时,另厂商看到依靠细分市场增长提升整体收益的机会。
  但随着消费者成熟度的提升,其对自身应用需求开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了解自身需求以及产品特性的同时,消费者开始思考怎样的产品更适合自己,而非购买一堆产品来根据不同应用情景切换。消费者开始渴望能够在相对单一的产品上获得平台化的体验,而不是将各种设备统统放到自己的背包中,以获得更舒适的体验。而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也降低了厂商未来增长空间,智能手机向平板电脑要市场、平板电脑向笔记本要市场、笔记本向台式电脑要市场等趋势的出现,体现了终端硬件厂商主动打破产品市场边缘墙的意愿。
  跨界模糊产品定位

  除传统消费族群具有明显应用需求差异外,个人每天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同样对产品应用提出差异化需求。办公时人们需要用笔记本提升工作效率,而在家里休息时,平板电脑更适合移动娱乐的需求,但在户外移动时,人们更习惯用智能手机临时浏览信息或处理信息。对不同形态产品的需求,往往让人们不得不频繁地切换设备,这又会带来数据同步以及切换体验等新的问题。于是,终端硬件厂商开始让单一产品具备多个产品形态,甚至市场有声音提出直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形态,这有些类似淘宝的服装定制,让消费者来讨论选择面料、材质甚至设计,最终的产品满足这类小众用户群需求。
  移动芯片的成熟、交钥匙的生产模式以及成熟的生产链,让按需定制产品成为现实,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华南企业而言,其无论是营销模式还是生产方向都能较好、较快地调整,从而灵活满足市场需求。而戴尔、华硕、宏碁等大品牌虽然本身规模较大,在调整灵活性上有所不足,但其拥有雄厚的资本以及多年沉淀下来的研发技术,让其能更好地面对试错成本。
  从产品到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从前几年英特尔提出的二合一到如今苹果iPad Pro、微软Surface Book新品所展示的特点,产品形态间的区隔被打破,成熟市场消费者已经不再关心产品具体形态,而更关注产品是否能满足其应用需求。融合与跨界让单一产品逐渐向平台化发展,终端硬件厂商核心竞争力也逐渐从产品向平台发展,苹果乃至亚马逊都是很好的案例。以亚马逊的电子书为例,其终端产品无论是硬件设计还是售后渠道,都有非常多值得改善的地方,但其本身在内容(书籍)和销售平台上的优势,让其成功切入小众市场,一度被众多文艺青年追捧。而苹果在系统和应用方面的优势也让其在类似闭环的生态圈里具有明显优势。当产品边际被打破后,功能平台的定位让内容和应用逐渐成为设备竞争的焦点。
  从硬件厂商到服务商的转型
  一定程度上,终端硬件设备对多功能的追求可以看作是设备追求用户黏性并全面渗透进入用户生活的方式,但从产品到平台的转换,让硬件设备厂商不得不深入整个产业链才能满足这样的改变,这会让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厂商逐渐转型为针对应用数字生活体验的服务商。这样的转变在商业领域已经相当成熟了,戴尔、IBM、惠普等企业更多会针对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完整解决方案,而现在,个人消费市场的转变,让硬件厂商需要全面渗透进入用户生活,才能获得最稳定的市场份额。
  简单来讲,硬件厂商通过笔记本、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智能穿戴设备全面覆盖用户生活所需科技硬件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内容支持,才能赢得用户忠诚度及黏性。这样的模式对硬件厂商实力是非常大的考验,但一旦成功,其本身从产品到平台,都将具有很强的协同性,能够凭借较好的综合应用体验提升市场份额,更在已有市场中完成具有排它性的壁垒。当然,未来是很美好的,不过现实是硬件设备厂商首先需要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生存下来,唯有这样才能去追求未来的可能性。

  写在最后:令人向往的移动数字生活
  在追其差异化应用体验的今天,终端设备产品形态已经不再重要,移动数字生活让设备在便携性和应用性上进步明显,而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以及完全可能催生无屏化趋势,在微投影和触控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手表乃至钥匙扣都有望变身PC产品,通过各种形态让PC真正融入用户移动生活中。
其他文献
40年PC的发展史中,总有一些品牌值得被铭记,因为他们不仅代表了PC的过去,也引领着PC的未来。我们很多同龄人中,都拥有一台戴尔电脑,戴尔是那个年代能够随心订制,而且价格亲民的品牌。而在戴尔的诞生的年代里,笔记本电脑只有一个用途——商用,所以戴尔的子品牌就有很多值得记住的名字,当时离大众最近的,便是Latitude。  一个品牌25年的创新史  对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一杯Latte,一台Latit
从《艺伎回忆录》到《老男孩》,再到《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从《万万没想到》到《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篇》;从《屌丝男士》到《煎饼侠》;从《我叫MT》到《我叫哀沐啼》……在这些网络小视频转战数字院线并取得不俗成绩的历程中,演绎了草台班子通过网络口碑传播走向数字电影大荧幕的壮举。不过,面对数字电影高昂的拍摄制作费用,漫长的审批流程,更多的网络视频制作团队将目光放在了网络大电影上,通过与内容平台的合作付费点播成
电池升级,场景拓展  这次系统率先升级的主要是三款产品:天猫精灵CC10电池版、天猫精灵CC MINI和IN糖2智能像素屏音箱,我们首先入手的还是把玩过很多次的天猫精灵CC10电池版。比起之前的天猫精灵CC10,天猫精灵CC10电池版家庭智慧屏最大的提升便是植入了一块5000mAh超大电芯,可贵的是,整个体积没有丝毫变化,后仰式L形造型灵动稳重,也非常节省占地空间。电池的植入,让这款智能家居的交互
智能穿戴行业最近一个月提振士气的大事件莫过于Nubia Alpha腕机,之所以引入关注,是因为它以一个手表的形态,打造出一款真正戴在手腕上的手机。要知道,即使苹果Apple Watch,由于屏幕太小,也只能作为iPhone的一个接入端而已。Nubia Alpha腕机之所以被视为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是因为它有一块契合手腕弧度的柔性AMOLED屏幕,环绕在手腕E的显示面积均可以作为交互之用。  电博会
今年的夏天来得特别的步履蹒跚,连绵的阴雨天承包了原本应该被阳光炙烤的六月。不过,20多度的天气,刚刚好找一個靠着江边的咖啡馆,听轮船的汽笛声、看索道跨过江面,感受江上吹来的清风和偶尔飘进窗户的雨滴,用手机“拍”下眼前每一秒的慢时光,无所事事一整个下午。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都存着属于自己的小时光。在动不动就超大光学变焦xxx倍的时代,vivo X27 Pro选择了均衡。不错的颜值、不错的手感
华为畅享系列针对年轻用户,这个明确的人群定位和方向定义让它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因为精准永远都是发  挥最大产品能动性的源动力,这也是每个大厂用真真切切的搏杀经历得出的真知灼见。诚然,最近华为把大多数的宣传力度都放在了华为P30系列,而作为华为中端市场战将的畅享系列,则有些相对低调了。这样也好,只要实力不容小觑,低调点反而会有更好的市场惊喜。这次畅享9S的发布,时间切入点显得很有想法,前有“友军”的
无论是基础的汽车电子还是需要系统化工程的无人驾驶,IT科技企业正从各个方向渗透进入汽车领域,科技企业具体在整个无人驾驶领域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亲切的触控系统  特斯拉上市之初,其搭载的大尺寸触控屏给市场消费者留下了很深印象。科技与汽车企业的融合,让人车交互方式得到极大改变,大尺寸触控屏的配备,让习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应用方式的人们能更便捷地同汽车进行交流,而屏幕作为显示终端设备,本身在游戏
现如今,数码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电视也不例外,想要找到一款特色机型并不容易。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特别老旧的型号,电视都配备遥控器。但如果新款电视不配备遥控器,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理解,总不至于通过“牺牲”遥控器来压缩成本吧 市售4K电视不在少数,但像酷开荣耀A55这样摒弃传统遥控器转而使用手机进行遥控的4K电视难得一见。酷开荣耀A55不仅别出心裁地通过手机遥控,而且还具有无线投屏技术等丰富的特色
在众多小米外设中,路由器算是相当重点的产品了,智能家居流量入口的定位,注定其不会寂寞。继小米路由器、小米路由器mini、小米路由器青春版多个型号在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后,小米路由器3正式登场,极简轻薄外观却配备四根天线,一款仅149元的路由能让人产生购买的冲动吗?  简单,极简轻薄外观  有了搭载监控级硬盘满足企业和中高端玩家对“发烧”路由的需求后,小米路由器mini和青春版更多强调对主流大众市场的
其实EF的老读者们都应该还记得,早在2002年,我们就为大家介绍过一款当时看起来像“星战装备”模样的吸尘器,那就是当时被热推的Dyson DC07吸尘器。而在10年后的2012年,EF亦为大众详细介绍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爵士—有着“英国Steve Jobs”之称的技术教父,谈论他的发明,聊他如何撬动一个产业,了解他的理想。而今日,我们在戴森新加坡制造基地,则要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