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关键词:转变;方式;促进;发展;数学教育
  一、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是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质疑和猜想,例如利用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利用学习内容,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圆与车轮、篮球等设计原理的关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三是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开始,在数学学习中尤其重要。首先,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提出的学习目标,初学教材,领略教材的知识点,提出重点疑点;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对概念、定义、定律、算理等关键段落做标注;其次,自己可尝试解答习题,再与教材解法加以对照、比较,找出错漏。
  3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独学、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4 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并逐步达到自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其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只要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为学生立足适应未来社会提供成长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生的合作学习显的尤为重要。
  1 合理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一般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宜,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初期有教师指定小组长和学科长,通过教师对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培训,在条件成熟后,小组成员轮值,人人成为小组的管理者,充分调动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群体作用。
  2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成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
  3 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有选择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并可以在过程中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当讨论结束时,正确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让学生经受挫折,更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信任和赞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探究学习为学生未来持续性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探索性活动。
  1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意识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许多通过发现数学问题,总结问题规律的案例,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诱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
  2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逐渐提高探究的能力。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滁县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安徽教育,1980(5)
  [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学区(735207)]
其他文献
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在体会了汤姆钓到一条大鲈鱼的惊喜之后。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汤姆心中很不情愿的心情,然后再和老师一起自由对话。  可是当我巡视时,听见同学们同桌交流时的想法很多都是不理解、不服气、不接受,甚至他们还对爸爸的理由表示出了很不屑的神情。比如,一个学生就小声嘀咕了一句——“反正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实在不行,我们能不能把鱼挂在岸边,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注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由于其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教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理论解说,所以德育只能渗透于相关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而语文教学正是渗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