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20例)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45例)收治365例行肝移植受者中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10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受者均采用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根据术前细菌培养结果预防性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抗感染,术后免疫抑制剂基础方案选用FK506+泼尼松。观察指标:(1)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情况:血流感染发病率、血流感染次数、不恰当的抗感染处理、原发感染部位、微生物感染类型、细菌培养结果、血流感染病死率。(2)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受者性别、年龄、供肝来源、免疫抑制剂使用、感染距肝移植时间、感染时体温、感染原发部位为腹腔内或胆道感染、病原微生物类型、院内感染、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血清Cr水平、血清Alb水平、外周血WBC、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PLT及感染性休克指标。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受者的生存情况、生命体征,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免疫抑制剂浓度、血液常规以及生化指标、手术及其他感染相关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31日。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资料以
±s表示。单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1)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情况:107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186例次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总发病率为29.32%(107/365)。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为28.18%(62/22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为31.03%(45/145),两家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P>0.05)。56例受者发生1次血流感染,31例发生2次血流感染,20例发生≥3次的血流感染(最多发生了6次)。41.12%(44/107)发生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接受了不恰当的抗感染处理。原发感染部位:腹腔内、肺、尿道、血管内导管、部位不明分别为40、39、3、1、24例。微生物感染类型: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混合感染分别为28、24、4、51例。102例为院内感染。186株血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显示:84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是其主要的致病菌,其中又以肠球菌(31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为优势菌株。血流感染病死率为37.38%(40/107),其中因感染性休克死亡35例。(2)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的性别、供肝来源、感染时体温、病原微生物类型、血清Cr水平、血清Alb水平、外周血WBC、外周血PLT、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χ2=5.801,5.920,13.047,12.776,11.366,7.976,25.173,9.289,51.90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Alb水平<30 mg/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9,44.983,95%可信区间:1.145~29.767,12.606~160.514,P<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发生血流感染,血清Alb水平<30 mg/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