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20例)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45例)收治365例行肝移植受者中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10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受者均采用改良背驼式肝移植,根据术前细菌培养结果预防性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抗感染,术后免疫抑制剂基础方案选用FK506+泼尼松。观察指标:(1)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情况:血流感染发病率、血流感染次数、不恰当的抗感染处理、原发感染部位、微生物感染类型、细菌培养结果、血流感染病死率。(2)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受者性别、年龄、供肝来源、免疫抑制剂使用、感染距肝移植时间、感染时体温、感染原发部位为腹腔内或胆道感染、病原微生物类型、院内感染、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血清Cr水平、血清Alb水平、外周血WBC、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PLT及感染性休克指标。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受者的生存情况、生命体征,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免疫抑制剂浓度、血液常规以及生化指标、手术及其他感染相关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31日。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资料以

±s表示。单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情况:107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186例次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总发病率为29.32%(107/365)。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为28.18%(62/22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为31.03%(45/145),两家医院血流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P>0.05)。56例受者发生1次血流感染,31例发生2次血流感染,20例发生≥3次的血流感染(最多发生了6次)。41.12%(44/107)发生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接受了不恰当的抗感染处理。原发感染部位:腹腔内、肺、尿道、血管内导管、部位不明分别为40、39、3、1、24例。微生物感染类型: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混合感染分别为28、24、4、51例。102例为院内感染。186株血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显示:84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是其主要的致病菌,其中又以肠球菌(31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为优势菌株。血流感染病死率为37.38%(40/107),其中因感染性休克死亡35例。(2)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的性别、供肝来源、感染时体温、病原微生物类型、血清Cr水平、血清Alb水平、外周血WBC、外周血PLT、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χ2=5.801,5.920,13.047,12.776,11.366,7.976,25.173,9.289,51.90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Alb水平<30 mg/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9,44.983,95%可信区间:1.145~29.767,12.606~160.514,P<0.05)。

结论

肝移植术后易发生血流感染,血清Alb水平<30 mg/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可手术肺腺癌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和B(MICA/B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于2003年12月诊治的可手术肺腺癌10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MICA/B蛋白的表达,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标准≥5分者为高表达组,<5分者为低表达组。运用χ2检验分析MICA/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
目的分析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对6例良性肝脏肿瘤的患者实施的肝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2例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肝脏间质错构瘤,1例为肝门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1例为肝脏腺瘤。对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管理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6例均行原位肝移植术,1例为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患者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和酶抑制剂合剂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长海医院收治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验性治疗方案分为碳青霉烯类药物组和酶抑制剂合剂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以1∶1对两组患者进行最近邻匹配。匹配前后分别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共
目的通过对北京地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了解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现状。方法本研究纳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自2003年10月至2014年5月注册登记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筛选出380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就诊医院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和分析房颤患者卒中后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房颤患者卒中后12个月内整体口服抗凝药使用率为27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预行肝切除术2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20.0~120.0 h,平均47.5 h)给予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 mg/kg)。开腹暴露并游离肝脏后,手持荧光检测仪器探头,实时可视化显示肿瘤,并引导肿瘤完整切除后,继续对在体剩余肝脏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