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我和教师们共同学习《指南》,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思考着作为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如何帮助教师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理解并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把握住游戏、生活中细微却具有价值的教育细节,在教育中真正践行《指南》精神,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兴趣 习惯
——深入观察分析幼儿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指南》中特别强调: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们也将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写进计划,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如何引导教师重视积极情感的培养?我和老师们共同学习《指南》,“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目标中首先强调了对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怎样落实这条目标?这时,小班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小班孩子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本不会看书,怎么会产生阅读兴趣?”也有老师说:“过于强调阅读的习惯常规要求,就会挫伤孩子的兴趣。”两种观点的老师各执一词。到底是应该先培养兴趣?还是应该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根据老师们的困惑,针对不同的目标,我分别请教师对小班的孩子进行观察。一组教师在幼儿阅读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另一组教师则不提任何要求,让孩子随意翻看图书。老师观察两组幼儿阅读兴趣和注意力的持久度,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们发现:第一组孩子,表现出阅读的兴趣不高,基本没有自己主动去取书看的,即使老师提出要求,仍然有部分孩子出现拿倒书、不会逐页翻看图书的情况,班级的图书保护情况比较好,在老师的提示下具有初步的阅读习惯。第二组幼儿,最初对图书很感兴趣,比较愿意自己取书看,但阅读中注意时间很短,很快就不感兴趣了,班级中图书的破损较多。通过两组的比较,教师发现,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习惯,孩子的阅读兴趣不会持久;没有阅读兴趣,幼儿很难真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于是,我又和老师们进一步学习《指南》,理解“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的原则,讨论如何用适合小班幼儿的游戏化语言和方式,既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又培养阅读习惯。不断研究后,一名教师和小朋友讲故事时,有意选择了一本孩子感兴趣却又破损的图书,孩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书的后几页却没有了,老师为难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虽然没有听到完整的故事,但却真正感受到要爱护图书,才有好听的故事。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时,教师在图书的右上角贴上一朵可爱的小云彩,告诉孩子们看书时,小云彩就飘到天上(上面),孩子们自然就不会拿倒图书了。翻页时,教师会伸出食指,告诉孩子“手指变成小胶棒,一粘粘到书角上,轻轻翻开一页书,看看里面有什么”。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自然地习得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兴趣。
敢说 会说
——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是建立对幼儿合理期望的基础
在一次观看教学活动时,授课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大胆表达、讲述故事的兴趣,精心给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套与图书内容一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说。孩子们兴趣很高,于是教师请小朋友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并说:“请下边的小朋友听一听,看他能不能都讲对。谁愿意来试一试?”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讲述的热情一下降温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邀请下,才有一个孩子勉强到前面,小声地讲述起来。
活动结束后,我邀请所有听课的教师共同玩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用刚才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讲故事,然后请一名听课的老师到前面来给大家讲故事,并且重复了刚才老师的提示语言。老师小心翼翼又犹豫不决地讲述后,我请她说说自己在讲述时的感受。老师由衷地说:“孩子真不容易,在大家面前讲话,一直担心自己讲错了。”其他老师也纷纷表示:有难度。之后,我和老师一同翻开《指南》又一遍仔细地学习“语言”领域,当读到“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这一句时,老师们结合教学活动现场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刚才自己操作的感受,讨论如何在工作中真正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让孩子首先敢说,建立起说的兴趣和自信,再逐渐培养孩子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安静看书 多元阅读
——选择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是教师实施有效策略的必要条件
说起阅读活动,大家通常会想到图书馆、阅览室里静静看书的情景,在以往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教师也会引导幼儿安静地阅读。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什么样的阅读活动才是幼儿喜欢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呢?《指南》中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如何通过阅读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青年教师们从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入手,研究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小班幼儿思维发展处于直接行动阶段,教师在开展阅读集体教学中尝试让幼儿亲自动一动,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直接感知经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幼儿对读本内容的理解。中班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和阅读经验有了一些提高,但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阅读。鉴于此,教师鼓励孩子们寻找图画书中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表情、动作,并加以描述和说明。这种对比观察的阅读方式有效提高了中班幼儿的观察理解水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在相对安静的阅读活动中,怎样使一部分活泼好动的孩子也喜欢上阅读图书?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顺应了孩子动静结合的学习特点,尝试通过多元阅读方式,再现读本中的内容或片段,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读本核心,有效提升了幼儿对读本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元阅读的方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在不断学习《指南》、践行《指南》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理解、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正确分析幼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和依据。我在和教师们共同践行《指南》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帮助教师们在实践中理解:《指南》不仅仅要会说、会背,更重要的是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真正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教育中,让每一个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兴趣 习惯
——深入观察分析幼儿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指南》中特别强调: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们也将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写进计划,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如何引导教师重视积极情感的培养?我和老师们共同学习《指南》,“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目标中首先强调了对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怎样落实这条目标?这时,小班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小班孩子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本不会看书,怎么会产生阅读兴趣?”也有老师说:“过于强调阅读的习惯常规要求,就会挫伤孩子的兴趣。”两种观点的老师各执一词。到底是应该先培养兴趣?还是应该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根据老师们的困惑,针对不同的目标,我分别请教师对小班的孩子进行观察。一组教师在幼儿阅读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另一组教师则不提任何要求,让孩子随意翻看图书。老师观察两组幼儿阅读兴趣和注意力的持久度,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们发现:第一组孩子,表现出阅读的兴趣不高,基本没有自己主动去取书看的,即使老师提出要求,仍然有部分孩子出现拿倒书、不会逐页翻看图书的情况,班级的图书保护情况比较好,在老师的提示下具有初步的阅读习惯。第二组幼儿,最初对图书很感兴趣,比较愿意自己取书看,但阅读中注意时间很短,很快就不感兴趣了,班级中图书的破损较多。通过两组的比较,教师发现,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习惯,孩子的阅读兴趣不会持久;没有阅读兴趣,幼儿很难真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于是,我又和老师们进一步学习《指南》,理解“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的原则,讨论如何用适合小班幼儿的游戏化语言和方式,既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又培养阅读习惯。不断研究后,一名教师和小朋友讲故事时,有意选择了一本孩子感兴趣却又破损的图书,孩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书的后几页却没有了,老师为难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虽然没有听到完整的故事,但却真正感受到要爱护图书,才有好听的故事。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时,教师在图书的右上角贴上一朵可爱的小云彩,告诉孩子们看书时,小云彩就飘到天上(上面),孩子们自然就不会拿倒图书了。翻页时,教师会伸出食指,告诉孩子“手指变成小胶棒,一粘粘到书角上,轻轻翻开一页书,看看里面有什么”。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自然地习得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兴趣。
敢说 会说
——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是建立对幼儿合理期望的基础
在一次观看教学活动时,授课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大胆表达、讲述故事的兴趣,精心给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套与图书内容一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说。孩子们兴趣很高,于是教师请小朋友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并说:“请下边的小朋友听一听,看他能不能都讲对。谁愿意来试一试?”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讲述的热情一下降温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邀请下,才有一个孩子勉强到前面,小声地讲述起来。
活动结束后,我邀请所有听课的教师共同玩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用刚才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讲故事,然后请一名听课的老师到前面来给大家讲故事,并且重复了刚才老师的提示语言。老师小心翼翼又犹豫不决地讲述后,我请她说说自己在讲述时的感受。老师由衷地说:“孩子真不容易,在大家面前讲话,一直担心自己讲错了。”其他老师也纷纷表示:有难度。之后,我和老师一同翻开《指南》又一遍仔细地学习“语言”领域,当读到“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这一句时,老师们结合教学活动现场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刚才自己操作的感受,讨论如何在工作中真正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让孩子首先敢说,建立起说的兴趣和自信,再逐渐培养孩子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安静看书 多元阅读
——选择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是教师实施有效策略的必要条件
说起阅读活动,大家通常会想到图书馆、阅览室里静静看书的情景,在以往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教师也会引导幼儿安静地阅读。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什么样的阅读活动才是幼儿喜欢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呢?《指南》中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如何通过阅读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青年教师们从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入手,研究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小班幼儿思维发展处于直接行动阶段,教师在开展阅读集体教学中尝试让幼儿亲自动一动,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直接感知经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幼儿对读本内容的理解。中班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和阅读经验有了一些提高,但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阅读。鉴于此,教师鼓励孩子们寻找图画书中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表情、动作,并加以描述和说明。这种对比观察的阅读方式有效提高了中班幼儿的观察理解水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在相对安静的阅读活动中,怎样使一部分活泼好动的孩子也喜欢上阅读图书?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顺应了孩子动静结合的学习特点,尝试通过多元阅读方式,再现读本中的内容或片段,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读本核心,有效提升了幼儿对读本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元阅读的方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在不断学习《指南》、践行《指南》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理解、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正确分析幼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和依据。我在和教师们共同践行《指南》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帮助教师们在实践中理解:《指南》不仅仅要会说、会背,更重要的是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真正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教育中,让每一个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