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提问艺术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有效教学手段之一的提问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最好方法,是维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因而,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指出:“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两专家的话也明确地指出了课堂教学中“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能从老师精辟的、有效的、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中,了解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速度、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提问教学法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富有艺术性呢?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教学,绝不能以生硬灌输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一种精妙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导演,创设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求知发展。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巧设的问题情境与师生教学互动中衔接、延伸、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一种乐趣。
  例如: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眷恋,近有穷画家杰克把生的机会让给所爱的贵族女露丝的感人故事。那么,爱情的真谛是什么?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为什么作者会借童话故事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不直接告诉她答案?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这样的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问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莉《小巷深处》一文时,教师注意到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大家常在生活中赞美亲妈的伟大母爱,本文中莉儿却在赞颂一个瞎眼的英姨,她有什么值得好赞颂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认识养母的伟大母爱之处,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可见,抓住契机,由浅入深,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问题设计要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过大,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教学中可将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可以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我们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那鲁提辖为什么还会打人?鲁提辖三次拳打镇关西的时候可用“消遣”来形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清楚这种“消遣”?鲁提辖这三次的“消遣”表现他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让鲁提辖慢慢“消遣”镇关西?那就请大家研读课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按照课文故事发展的情节去研读课文重点难点,充分领会鲁提辖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
  四、问题设计要有变直为曲,激活思维的教学效果
  “为人贵直而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尽量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拐弯抹角、改头换面地提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学会根据作品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去设问,引发学生间的积极讨论,使学生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学生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学生有话说,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对“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来了个曲问:寓公九十几岁?学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还没满九十岁呢。这样既使课堂妙趣横生,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这样的教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于艺术技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全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以汽车发动机连杆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维实体造型的锻造工艺设计方法。采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ngineer,实现模锻件的计算机辅助锻造工艺分析,可减少传统设计方法中繁重的手
一、引言  从发布的主体看行政法规与司法解释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然而此二者之间却会因对同一法律关系的作出不同之规定,而使案件在法律适用产生冲突。当此种冲突产生时,对于究竟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适应孰先孰后的问题,无论是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因此,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优先效力着实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概述  (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
生产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件,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总结了四句话:“较高碳当量为前提,强化孕育为核心,铁液质量是基础,原材料俣格是关键。”
引言  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成果,当代公民生活的基本框架。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法治之于国家是治理之方略,法治之于个人亦是权利之保障。古往今来,在探索法治概念的道路上,许多法学家们竭尽自身才华,孜孜不倦。  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相互关系  国家、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界讨论的焦点,研究者大多从二元对立性关系予以思考,或是从宏观层次上进行理论的演绎,但又难以避免的
广告语言的活力就在于创新,修辞是创新的沃土。广告语言的创新是通过修辞使语言表达更加艺术化,修辞对于广告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广告创意者在创作广告时都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