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的想象力—读《跨国学术网络》有感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f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部著作若被归类到教育史名下,大家通常的期待可能不外乎是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历史的整理和总结。英法德三国教授合编之《跨国学术网络》(Transna-tional Intellectual Networks)尽管有数篇文章从题目来看算是与教育史直接相关,比如说学校教育(schooling)、学生流动(student flow/mobility)和大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发展赛廷格的分配理论,建立了用来解释大学生工资及就业影响因素的优序选择理论模型。与贝克、明瑟等人提出的只考虑个人特征(即供给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不同,该模型从劳
思政课教师自我监测教学质量,是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深度觉醒,促使其形成提升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及思政课教学本身等皆具有重要意义。依托OBE理念和
为考察大学生坚毅性人格和尽责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用问卷测量173名本科生的坚毅性、尽责性和刻意练习行为。结果表明:坚毅性中坚持维度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
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后备军。近年来,随着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如何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的管理是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