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寓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 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同学们兴趣十足的讨论着“谁拿第一名,为什么会拿第一名”等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如此严谨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们眼中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味道,具有活力的知识乐园。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设置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 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存款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到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增强继续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增加数学交流活动环节,营造应用氛围
即在课堂中把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圆、角、分的计算”后,设计“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后,设计“农田计算员”活动;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设计“小小采购员”这一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这种模拟生活实际的活动环节,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这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趣味,进行情感的熏陶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对于数学而言,更是如此。然而数学是从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美的因素,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将隐藏在教材中的美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美的实物:各种对称图案和色彩各异的蝴蝶、蜻蜓标本以及眼镜、字母A、M等对称图形,以此来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用图形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一、 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同学们兴趣十足的讨论着“谁拿第一名,为什么会拿第一名”等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如此严谨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们眼中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味道,具有活力的知识乐园。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设置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 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存款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到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增强继续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增加数学交流活动环节,营造应用氛围
即在课堂中把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圆、角、分的计算”后,设计“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后,设计“农田计算员”活动;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设计“小小采购员”这一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这种模拟生活实际的活动环节,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这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趣味,进行情感的熏陶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对于数学而言,更是如此。然而数学是从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美的因素,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将隐藏在教材中的美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美的实物:各种对称图案和色彩各异的蝴蝶、蜻蜓标本以及眼镜、字母A、M等对称图形,以此来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用图形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