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联合微创环扎与单纯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与单纯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9例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16例(观察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2.8±13.2)岁。采用单纯髓内钉固定治疗23例(对照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6.2±10.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内翻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髋内翻角度(2.2°±1.4°)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4.1°±2.2°),术后1、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3.43±1.54)、(1.13±1.2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61±1.41)、(3.34±1.82)分],术后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率(87.5%,14/1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7.8%,1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12个月的骨折临床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与单纯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辅助微创环扎可提高骨折复位率和固定强度,早期可更好地缓解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整理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损伤类型(Schatzker分型)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 603例成人胫骨平台患者,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男、女性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LCP内固定治疗的2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18~86岁,平均42.7岁;骨折AO/OTA分型:12-A型13例,12-B型7例,12-C型2例。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
目的探讨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采取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12例移位锁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例;年龄25~62岁,平均43.5岁;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2例,内固定失效翻修1例。骨折按照Edinburgh分型:1B1型10例,1B2型2例。骨折复位后,将同侧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反转180°后放置在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一期微创治疗同侧股骨骨折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次序、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5例新鲜股骨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5岁。股骨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2例,B型2例,C型1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Schatzker分型:Ⅴ型2例,Ⅵ型3例。手术先固定胫骨平台,于股骨髁上、胫骨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35.5岁;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3组(n=6):A组患者采用前外联合后外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治疗,C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避免复位不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复杂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2~53岁,平均34.6岁。骨折按AO/OTA分型:42-C1型6例,42-C2型2例,42-C3型13例。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与第2跖骨的关系进行旋转判断。术后利用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有晚期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例合并晚期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为45~67岁,平均53.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B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8例均合并有晚期股骨头坏死:5例为缺血性坏死,按Ficat分期:Ⅲ期1例
目的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双反牵引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13例;年龄17~7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2例,Ⅳ型6例,Ⅴ型10例,Ⅵ型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0例(传统组),采用微创开窗顶棒复位结合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2
目的探讨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创伤性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1.6岁(18~61岁)。胫骨8例,股骨2例;平均骨缺损长度为5.1 cm(2~15 cm)。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一期彻底清创,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患者同时行皮瓣修复术;所有患者急诊行一期手术,受伤至一
目的通过高通量筛选的方法探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特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调控的靶基因,以期为研究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4月期间收治的10例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坏死组),另选取同期10例年龄匹配的单纯股骨颈骨折接受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2年以上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未坏死组)。抽取20例患者的外周血,使用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