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真“保灵”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龄球”这个名字,对老年人来说特别吉利,也是老年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可为什么在国內很少看到老年人打保龄球呢?我问别人也问自己:我脑子里很快转出几个挡箭牌。那球好沉重,用3个指头拎起来,还要连跑带颠地扔出去,我这把老骨头吃不消啦!再说,我本来就有“肩周炎”,再折腾还不成了“石头肩”?
  前年,我到美国探亲。一个周末、儿子说去打保龄球。我心疼钱,马上说:“不去!不去!那玩意有啥意思?”但儿子不听我的,把我们拉上车。
  保龄球道满员,需等待。我正好趁机观摩一下人家的玩法,我们发现尽管这里年轻人多,但也不乏老年人,他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这里共同锻炼,有一家可能是老少四代,占了两条球道,祖父母最少也有八旬,可他们兴趣极农,每轮必投,而且每发必中,总是获得儿孙们的喝彩!
  轮到我们上球道时,老少三代五口人在球道上练习几次后,开始记分竞赛。
  我第一个球跑偏了,没到头就下了沟;补投又矫枉过正,下了另一面的沟,成绩得“鸭蛋”。事情就是这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才我看那两位八旬伉俪都投得那么轻松、那么准,我想自己也会百发百中。却没想到,这第一次就投得大“鸭蛋”,叫我脸上好没光彩。儿子和儿媳投球老到,我就观察他们投球的动作,渐渐地,看出一点门道。我第二次第一个球投出去,没再下沟,碰倒了2个瓶,补投又打中4个,这增加了我的信心;第三次一投,不偏不斜,正中1号瓶,我以为这次肯定要“全中”,可还是留下了2个。儿子告诉我说,这东西打得太正还不行,只有打在1号和2号瓶或1号和3号瓶之间,才能满堂红。后来,我打在1号和3号瓶之间,果然来了个一扫光。
  从那以后,我们白天隔三差五就去打保龄球,我和老伴还结交了几位美国朋友,有了他们热心的帮助,我们打球的技术大有进步,打满贯已不再是稀罕事。最初,我还担心我那多年的肩周炎,怕连续“甩动”会加重病情。打了一段时间的保龄球,我放心了,我那僵硬的肩膀,比以前灵活了许多,看来这保龄球、还真的能“保灵”。
其他文献
屈曲导致的局部塑性应变集中将使钢筋损伤加重,并提前断裂.传统低周疲劳损伤模型(如Coffin-Manson模型,简称C-M模型)中未考虑屈曲效应的影响,这将高估屈曲钢筋的低周疲劳寿命
内容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大量具有引申含义的词汇,如何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词汇教学提供一点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词汇教学 隐喻思维 教学研究  词汇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语言教学汇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始终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