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一文的一个补正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百年潮》杂志2006年第2期刊载的程中原同志的文章《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其中有一段话是:“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的工作和贡献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闻、政论的写作。……对胡乔木起草的文稿,毛泽东也没有少花力气。胡乔木的许多手稿上留有毛泽东悉心修改的笔迹。在迎接新中国诞生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名篇,如:1949年的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六篇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评论(通称“六评白皮书”——美国国务院1949年8月5日发表了关于中国问题白皮书,这些评论是针对这份白皮书而发),可说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程中原同志认为,《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对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及艾奇逊给杜鲁门的信件的六篇评论(其中五篇编入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都是毛泽东和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那么,毛泽东和胡乔木是怎样“共同完成”的?这七篇文章是由谁起草的,是不是都是胡乔木起草后经毛泽东悉心修改而共同完成的?据我所了解的档案资料情况,说这七篇文章都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的论断,在相当程度上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七篇文章的撰写情况,可以分为三类:有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有胡乔木撰写的;大多数是毛泽东自己起草和定稿的。下面逐篇作一点介绍。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新年献词),据当年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同志说,这一篇是胡乔木起草的。我看到的是这篇文章送毛泽东审阅的清样,毛泽东作了重要的修改并定稿。这一篇可以说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
  对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六篇评论,当时是作为新华社社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这些评论的撰写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一篇社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一评”。这一篇是胡乔木起草的,发表在1949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来编入1992年出版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附带说一下,在《胡乔木文集》中这篇文章的标题下面,署的日期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一日”,不知道根据是什么?)这篇文章,毛泽东是否修改过?因为我未见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不好作论断。
  “六评”中的其余五篇,都是毛泽东起草和定稿的。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二篇社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二评”,发表在1949年8月15日的《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所署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是新华社电讯的日期)。这一篇的毛泽东手稿,完整地保存下来,共14页。排出清样后,毛泽东作了修改。
  《别了,司徒雷登》,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三篇社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三评”,发表在1949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所署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是新华社电讯的日期)。这一篇的毛泽东手稿,完整地保存下来,共12页。档案中未见清样稿。
  《四评白皮书》,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四篇社论,发表于1949年8月29日的《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所署的“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是新华社电讯的日期)。有一个情况要说明一下,当年发表前三篇社论时,文章的题目上没有表示这些文章先后次序的“一评”、“二评”、“三评”的字样,而这一篇就出现了“四评”的字样。后来从这一篇往前倒推,将前三篇评论分别称为“一评”、“二评”、“三评”。关于这几篇评论的关系,毛泽东在“四评”一开头就作了说明:“关于美国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件,我们业已在三篇文章(《无可奈何的供状》、《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中给了批评。”这一篇的毛泽东手稿完整地保存下来,共11页。排出清样后,毛泽东作了修改。《四评白皮书》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题目改为《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五评白皮书》,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五篇社论,发表在1949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所署的“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是新华社电讯的日期)。这一篇的毛泽东手稿完整地保存下来,共6页。排出清样后,毛泽东作了修改。《五评白皮书》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题目改为《“友谊”,还是侵略?》。
  《六评白皮书》,这是新华社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第六篇社论,发表在1949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所署的“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是新华社电讯的日期)。这一篇的毛泽东手稿没有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是毛泽东修改的清样稿。1960年编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认定这一篇是毛泽东写的。《六评白皮书》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题目改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关于《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及对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六篇评论的撰写情况,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这七篇文章是不是都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大概也就可以清楚了。
  (责任编辑陈小丽)
其他文献
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家和人民经历了一场严峻大考。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无数逆行者、守护者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中,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教育不曾缺席,每一个教育人也不曾缺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始终将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堅定的信心和坚强的力量打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是见证不平凡
19岁,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甘愿承受垦荒的艰辛;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几乎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他软件硬件双修的事业灵感,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了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  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他走出封闭的象牙塔
杨逸畴,著名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3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
编者按:李家骥曾经担任过13年的毛泽东卫士,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的部分秘书例如陈伯达、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均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在此,整理者请他回忆他所知道的陈伯达,以飨读者。    杨庆旺:领导者与他的秘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关系。领导者有诸多事务需要秘书上传下达,甚至参与谋划。毛主席与他的秘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李家骥:概括地说毛主席与秘书之间的关系和别人相比,
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参加《决定》起草工作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当时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虽然改革在实质上一开始就是朝着逐步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走的,但此前并没有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
首都基础教育大扫描北京教育新闻中心 北京教育杂志社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
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开始,至1970年2月结束,历时15年,共136次。会谈虽断断续续地进行,却为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提供了一条沟通政策、试探意图的联络渠道。尼克松时期,中美举行了最后两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在第135次会谈上不约而同地提议举行“高级会谈”。提议举行高级会谈,中美双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作为两国间唯一正式的联络渠道,大使级会谈是如何结束并被幕后渠道所替代的?揭开这些谜团,有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过一段话:“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他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连用了两次“决定”这个词,来加强语气。  战争的胜败,从根本上说,自然取决于客观因素是否具备,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取决于胜利一方
1980年夏,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兴起。在工潮滚滚的压力下,波兰统一工人党改朝换代,盖莱克下台,卡尼亚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尔后不久,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出任政府总理,形成了卡尼亚—雅鲁泽尔斯基联手执政的局面。波党同团结工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权和反夺权的斗争。团结工会攻势猛烈,波兰形势危急,苏共领导惴惴不安。苏共认为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手软,在进攻面前步步退让,于是就不断地向波兰施加种种压力,露骨地干
我今年已经93岁了,往事如烟,60多年过去了,我在西南联大度过的青春岁月,以及北平解放、迎接新中国到来前的一段激情岁月,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声援学生运动1948年的李忠  我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是一个20多岁的穷学生,生活困难,没有经济来源,于是就在进步人士办的《观察日报》当记者,以维持生计。1944年秋,经洪纪凯同学介绍,我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后来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  1945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