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实践研究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不仅族群构成多元,族际关系也异常复杂.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整合路径和政策.独立初期,以巫统为首的联盟政府虽然秉持马来人优先的基本立场,但其族际政治整合手段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说是介于多元主义与马来民族主义之间.“五一三”族群冲突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基本倒向后者,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更加刚性,更具有马来民族主义族群霸权色彩的族际政治整合措施.20世纪90年代后,族际环境发生了变化,马来西亚对原来刚性、单一的族际政治整合措施进行了调整.
其他文献
中国目前诚然已经成为世界的金矿,但谁又会愿意在其中久住呢?奔向理想国的步伐,已然不可遏制。  Part 1 移民的真相  香港Dolce&Gabbana海港城店前,由于保安禁止港人拍照引发游行抗议,内地赴港生子孕妇更是被讥为蝗虫;在大洋的另一方,加拿大人也开始抱怨中国移民拉高了当地房价和物价;在西班牙,华裔被指责破坏了当地的传统制鞋业,连美国都已经开始准备清查移民的海外资产……尽管如此,每年还有仍
期刊
苏轼的法治思想归属于儒家法律思想体系,其承继孟子的进步学说较多,属儒家中比较激进的一派.苏轼的法治思想存在贯穿一致的基本精神,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民本、礼治和轻刑三个方面.民本思想是苏轼法治思想的基石,苏轼从民本思想出发解释君民关系,讨论犯罪和法律治理问题.苏轼在礼法关系上持礼本法末论,在司法实践中倾向以礼断案,在立法问题上强调以礼为先.轻刑观也贯穿苏轼的法治思想,包括了法网宜疏、慎刑恤囚、减少重刑等内容.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米尔的成长轨迹为主线,展现了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阿富汗的社会变迁和此间的人性挣扎.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和灾难的根源所在.文章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之间的主仆朋友兄弟的关系、民族思想和行为,揭示出作者胡塞尼对阿富汗国内宗教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小说,他提出用爱和宽容对待他人,表达了对阿富汗同胞的关切.
近代以来,钱庄在中外贸易中崛起,成为“百业之首”.中国银行的出现与成长也得益于钱庄业扶助,银钱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南京国民政府轻视钱庄,先后“废两改元”、废除银本位制,又借“白银风潮”等危机削去以钱庄为中心的汇划制.钱庄丧失制度优势,迫于生存压力在业务和组织形式等方面模仿银行,实行“银行化”.但因国民政府压榨,钱庄并未通过“银行化”挽救衰亡命运,最终依旧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