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发展史的视角看高中语文新课改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语文学科史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新课改,作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需要调整。文章既涉及理论解释,又有实践指导,对高中语文新课改有高屋建瓴的见解。
  关键词: 语文学科发展史 高中语文新课改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史为鉴,可以避惑。关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现在有不少,然而这些成果对语文课改的介绍却不多,几乎不能帮助我们什么。除此而外,我国的“语文教学史”研究得又究竟如何呢?我们只能说,此类论著尚不够多,且不够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这些论著中的“主线”不甚明了,用于指导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价值非常有限。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言外之意即在方法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方法,这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教无定法”。“科学”对“艺术”可使用的手段较为有限,如同机器人对艺术品最多是能够“复制”而无法真正地“创作”艺术。我们认为,教学有基本规律,却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说某人“没有艺术细胞”,言外之意是他没有从事艺术的天份,教学应该也是这样:高水平的教学需要天份(即创造),有些人学习一辈子都学不会;只有普通水平或者低水平的教学才不需要天份,谁都可以学会(即复制)。然而,“教学天才”有没有方法可以传授?如果可以传授,那只是“人才”,不再是天才了。当然,在“大众教育”时代到来的今天,过多地、盲目地谈论“天才”,这就有“教育歧视”的嫌疑了。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自古至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在先秦时代,所谓的“语文”大约就是识字而已。封建时代的语文就是“尊经”,目标应当主要就是“教化”人。然而“教化”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味道,类似于我们现阶段的“两课”。但是,现如今已经有了“两课”的课程了,不宜名目重复;于是,就有其他的一些表述了,比如说“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爱国主义”,这就是关于教学目标的议论。
  二、只有一个端点决定不了一条直线
  高中语文课程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它不合理,以致被人们称为“误尽苍生是语文”,所以必须改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以往的语文课程的弊端最多,改革的迫切性远远超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那它又为什么会“不合理”呢?主要症结就在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或者目标游离,或者“可爱而不可行”。大家公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即使有问题也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是些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明确的:读书认字。而大学里边中文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不知道,或者说不明确。全国有那么多大学,有那么多中文系,师范大学有中文系,综合性大学有中文系,理工科大学也多设立了中文系,农林水地矿油音体美医等院校都开始设立了中文系,然而对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问题却没有真正统一的认识,甚至认为“中文系=随心所欲”。
  根据最简单的几何学知识,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要想有一个确定的线段至少要首先确立两个端点。高中语文课程(一条线段)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可以抽象为端点1)和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可以抽象为端点2)的中间部分,由于只有端点1确定而端点2不确定,因此,对于“高中语文课程迷惘”我们也就都能够理解了。
  而令人费解的是,人们都在反思高中语文课程问题,却为什么没有人反思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呢?似乎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真的没有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举例来说,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外国文学课,学生为什么喜欢呢?因为那老师喜欢放“奥斯卡”而不用讲什么“知识”,最多是偶尔让学生看完电影后谈谈感想什么的。如果都是这个样子,那大学中文系是什么?回答只能是“中文系=奥斯卡”,因为学生喜欢而且老师也轻松。但是,如果把这种情形放在高中语文课程上,估计没有人会觉得妥当。于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问题”在这“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简单模型中便得到了解释。
  三、教学内容:要丰满还是骨感
  就教学内容而言,“语文”课程在历史上屡有变化。夏商周时代,蒙童识字就是语文。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基本上可以说“经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读经,并且强调“一经通而百经通”,必须精读,不可粗枝大叶地随便读读了事。封建时代的“经”就是一切学问,不但包含今天的语文、哲学、历史,包含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分家,总一切学问为一经。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科技文化非常落后,于是来了几波“西学东渐”,学科门类渐渐分化多了,“经”也几度瘦身,范围渐缩。清朝末年,新学堂里有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的课程名称,但看重的还是“经”书时代的书面语,这时又被称为“国文”。再后来,随着“白话文运动”和“歌谣运动”等学术思想的兴起,口语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有了“国语”的说法。“国文”和“国语”合二为一,就发展为今天的“语文”。这就是“语文史”轮廓,也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历史变迁。可以说,“语文”是不断地瘦身瘦过来的,内容减负一直是一个趋势。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设置种种“模块”,类似大杂烩的“选修课”模块大量增加,这无疑是希望语文回到“无所不包”的经学时代,在学科分化成为一种必要的今天,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不管什么“模块”七色板多么绚丽多彩,最终还是会“两眼一抹黑”。
  瘦身后的语文,“一点决定不了一条直线”的高中语文,出路在哪里?高中语文的问题,并非就是高考的问题,即便没有高考,高中语文照样有问题。试想,如果真的要取消高考中的语文科目,即便硬性规定并能够切实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量,那些语文教师恐怕会担心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就没有“地位”了,不受重视了。这样一来,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承认高考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暗礁,因为不管怎么改革都绕不过高考,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语文会被高考取消,他们甚至“爱”这有“问题”的语文高考。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语文包括‘语言学’和‘文学’两部分,语言学比较接近科学,而文学则是艺术,前者偏重工具性,后者则偏重人文性”(温儒敏)。科学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验证性,表现为可学习性,科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学习得以提高的。而艺术就不同,关于艺术的学习、涵化的问题更为复杂。高考中能够“标准化”的主要是科学知识,而涉及艺术、情感的东西很难通过简单的考试得以评定,所以,高考语文试题中较为客观的题目是有关语言文字的试题,或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许多人认为“取消高考无益于高中语文课改”。对于高中语文中涉及到的审美的、情感的因素,为什么必须通过高考来进行呢?中学里音乐、体育等可以作为必修课却不列为高考必考内容,高中语文课程为什么不能像音乐、体育课一样进行同样的操作呢?如果能够进行同样的操作,那么,语文高考一类的话题就不再是语文课改的一块绊脚石了。“现在我们讨论语文改革,比较多的声音是关于人文性,讲素质教育,培养审美的能力,毫无疑问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以前注意不够,现在多讲讲,很有必要。但是不能忘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温儒敏)。这样一来,我们似乎把高中语文肢解为两部分了:高考只考语言工具性,不考文学人文性;“文学人文性的语文”按照音乐、体育一样的课程来操作。当然,这种肢解是否有利、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尚不敢断言。
  四、题外话:谁的专利,谁的语文
  除了本文的本题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学科自律性和他律性的问题。
  教学研究、教育学在中国国内确实很尴尬,因为这类学科自律性差,专业性不够。就研究者而言,搞古代文学的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大师,搞现代文学的人也是大师,搞语言文字学的还是大师,而恰恰相反,似乎很少有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人被称为大师。也有个别人小学没毕业错别字连篇而成为“知名”作家,一个小学生跨越中学阶段不读而直接升入大学中文系读书也可能会成为优秀学生。而其他学科却不一样,初中数学没有学习高中数学很难学好,高中数学没有学习高等数学一般也是学不走的,这是学科的问题。高中语文新课改步履维艰,与语文课的自律性差有关,也与研究者的专业性有关。
  纵观美国近20余年来的教育改革,“教育界在改革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是整体缺席”,改革的主体是企业界、NGO、智库、地方政府和民众,但我们不知道美国教育改革是否特别关心人文性、审美能力这类问题。因为“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来自民众的压力,有来自政府的压力,但是恰恰缺少来自企业的压力”,语文课改的问题才是一个问题;如果完全由企业界来主持这场课改,语文课改或许将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是这种改革不一定能够得到民众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如果得不到这种支持和认可的话,问题将依然还是问题。
  
  参考文献:
  [1]薄守生,赖慧玲.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2]薄守生,赖慧玲.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宁.师古而非复古 坚守而不保守——论章炳麟黄侃国学研究和教育中的使命意识、独立思想和严谨学风[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2).
  [4]李宇明,雨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李宇明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9).
其他文献
以某一家用增压泵电击伤害事故为例,对家用增压泵漏电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现场勘查,并对增压泵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淋水试验,以及对增压泵进行拆解,分析、查找漏电原因。结果表
基本乐理是音乐理论的基础课,相当于入门级的“音乐语法”。本文通过对基本乐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来探索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并与其他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的背诵重视不够,学
联系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本文作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确定方向,布置预习;角色转化,自主探究;补充讲解,画龙点睛等方式调
美国是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社会保障模式是自由和福利协调的典范。社会保障制度缘起于经济危机,又在历次经济危机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