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想就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谈点滴体会。
  一、语感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语感。我们在语言实践中不会觉得文章的语句不顺,某字、某词用得不准确、不到位。这种识别、判断既非通过语法验证的结果,也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辨析所得,甚至有时也说不出来所以来,完全是一种感觉,如同乒乓球运动员对瞬息间球感的判断一样。可以简单地说语感是对语言的判断感受能力,是以感性形态为特征,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种能力。
  2、语感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语感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四种感觉:其一是对语言形象性的意象感觉,即大脑对文字表述的意象的形象、生动的映象和再现;其二是对语言表情达意的情感感觉,即对语言文字蕴含的充沛活力情感的感悟力;其三是对于语言遣词造句的精确感觉,即对于语言中遣词造句的洗练、精确的感觉,平时讲的“推敲”、 “咬文嚼字”就是这语感。其四是对语言的顺畅感觉,即对语句是否气通意畅的辨别力和行文的正确、流利、连贯,自如驾驭文字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根据语感的性质和特点,探索朗读的有效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觉语言文字的意象,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读中玩词把句,咬文嚼字,在读中浸淫玩味,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培养形象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众多,可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都要紧密同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涵结合起来。课文中语言文字描述的景象于事物是抽象的世界,要引导学生深入朗读,激发想象,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生动具体形象的世界。也就是要加强朗读,借助思想,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具体形象的事物世界,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觉走一个来回。
  1、要在阅读中想象,深化字词的形象感。对字词、具体、丰富的形象感觉,是良好语感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句子中重点字词的反复吟咏诵读,多层面感悟其意象、物象。如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时,引导学生想象“雨”字,在脑中映象出绵绵细雨的情境,并由此发散想象,狂风骤雨、和风日丽、炎日下清凉的雨、寒冬凄冷的雨等不同情境的“雨象”,进而让学生把脑海中的映象用朗读表达出其中的韵味,形成语感。
  2.要子在朗读中深化句子描述的形象感。句子朗读时边想,可以准确把握句意,感受语言的整体意蕴。《观潮》一文中这样的句子: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读中想象,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浩浩荡荡飞奔的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在反复的感情朗读中,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语言文字表述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培养对语言的形象感悟能力。
  (二)通过朗读激发情感,培养情感感觉
  语言文字是又、道、情感性是语文的灵魂。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情感感觉。
  1、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在遣词造句中浸润着充沛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读重点词句,体验情味。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述江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时,作者运用的“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玩味其中的韵味与文境,与作者的心境和谐统一,真切体味作者浸蕴于文字中的真情实感,达到身临其境、人文和一的境界,从而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达到情感的体验、养成与升华。
  2、角色模拟,品味情感。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移情体验,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进一步的理解、体会。如《月光曲》一文中兄妹俩的谈话:“……是呀,可是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哥哥您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姑娘和其兄长的谈话,深入体会穷兄妹俩相依为命、相互怜爱体恤的手足情深。实践证明,这样的心理换位,角色模拟,学生在朗读、体验的过程中,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内心情感世界不断丰富,对语言的情感感悟真切、鲜活。
  3、引导泻情,丰富感情。如果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比较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情感,被感人的故事所吸引,为精彩的描写所感染,甚至有了倾吐自己情感、抒发内心感受的欲望,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泻情点”,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正确地表达真情实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最后一自然段,老师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创设中朝人民深情惜别的场景,然后由学生深情地去细读,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这样“以情生情”,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人物和师生的榜样示范,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与成长,达到较佳的育智和育情效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文章表达情感、渲染情感的艺术。
  (三)通过朗读品词玩句,培养遣词造句精确感
  阅读教学中的课例,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其中不乏遣词造句精确绝伦的范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中品词玩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作切肤触肌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行文用字精确性的感悟。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训练。针对具体课文内容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写几种动物怎么使用自己的尾巴:“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老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燕子摆着尾巴,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句中的“摇”、“甩”、“摆”,能不能调换一下位置呢?显然不能,因为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和用处各不相同。这样进行比较朗读,学生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三个动词的妙处。又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教师可提问:句中的“痕”字,能不能用“条”字换下来呢?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比较领悟后说:“不行,因为作者的观察点在远处,从远处看电线若有若无,只有”痕“字,才能把这种情景表现出来。”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练,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时用字遣词的准确性、精确性。
  2、增减字词进行较朗读比较。在朗读训练中,针对具体的语句进行字词的增加或减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较、体会,养成行文的准确性。如《月光曲》一文中“……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将第一个“您”字省略后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与原本激动、意想不到的句意之间的差异。又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句子,添加词语,改为“他门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稍作休息就直奔会场。”学生在比较中领悟添加词语后的句字在表达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急切、兴奋的心情比原句逊色多了。
  3、改变句型进行朗读比较。课文中总有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作者的情感。领悟造句的恰当与准确、生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改变句型,改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学生在朗读比较中领悟到改变句型后句子在表达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的深情厚意比原句差不多。
  总之,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培养怎样的语感,就如构成画面的语句适宜培养形象感,寓意深刻的语言适宜培养蕴感,对话、独白的语言适宜培养情味感等等。同时要在朗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深化对语言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身对语言的敏锐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能力。
其他文献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
【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教学的实质所在,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正是基于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和途径重要性的认识,探索适应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数学;学习兴趣;方法途径;  语文、数学的教学既是一门知识的传授课程,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科学合理又恰到好处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魅力,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知识。相反,枯燥的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学生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学生观察能力低下已成为农村小语教学中制约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瓶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从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