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对于教师来说,不过是及格分的课堂,高效课堂才是教师的终极追求。“高效”二字,对于学生而言,一般意味着花费最少的精力达成最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积淀,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灵活应变。只有努力雕琢课堂,才能最终收获“高效”。
一、 巧妙引课创设高效课堂
一次成功的演讲,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与众不同的“凤头”;同样,要上好一堂新课,新课的引入对创设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科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如我在教《氧气和氧化》这一节时,问学生:“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学生都异口同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術,名叫“不怕烧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无损。学生感到很惊讶,都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我就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不燃烧?”,从而引出新课,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了这些内容之后,又问学生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紧张的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如此。我们要在课堂中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盐时,我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块铜片,一支细铁丝。然后,指着手中的铜片说:“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上面画出一只小企鹅呢?”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见学生不语,我笑笑,说:“大家看我的!”说着,就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画画,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老师,这是什么魔水?”望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现在我们开始去寻找魔水,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如果新课的引入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这样一来,我们就达不到让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有时,我们老师特意设置的悬念,能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
二、 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创设高效课堂
一堂好课应该是活跃与实在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是空洞的,课堂由预设产生精彩,更由生成而焕发出美丽。
如在上“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分组实验时,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测定小灯泡功率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不同、灯泡的功率与灯泡两端的电压有关等。课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灯泡不亮的事件。但当学生完成电路连接并闭合开关后,有几组同学发现电灯不亮,他们纷纷举手求助,并猜测发生故障的原因。如果这时我把灯泡不亮的这几组重新安排到那些灯泡发光的小组一起做实验,然后按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使他们可贵的好奇心受到伤害,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决定对原来的预设做相应的调整。就提出一个问题:“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昂,争相为这突来的问题寻找答案。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开始交流他们的想法。生1:我们组把小灯泡直接接到电源两端,灯泡也不发光。推测是灯泡坏了,换了一个新的灯泡后,灯泡就亮了。生2:我们组换了好几个灯泡接在电源两端都不亮。后来用手捏了捏电池,发现电池已经变软,这应该是电池过期失效或者里面的电用完了,导致灯不亮。生3:我们组检查电路时,发现是电路连接错误。在连接时把两根导线都连接到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没有按照“一上一下”的要求连接,造成电阻太大,灯不亮。生4:我们组的电路连接都正确,闭合开关后灯不亮,检查了好久,无意中移动了滑片,灯就慢慢亮了,这时我们才明白是变阻器的电阻太大了。生5:我们组的电路很奇怪,闭合开关后,虽然灯不亮,但电流表却有读数,按理应该是通路。后来细致分析了电路之后,发现原来是我们不小心将电流表与灯泡并联了,灯泡短路了。生6:……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偶发事件是事先没有预约的“意外事故”,它将师生引入了解决“小灯泡为什么不亮”这一问题情境中。在这里,学生的困难得到了充分关注,也使“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得到了具体体现。一个高效的课堂,一个精彩的课堂,更多地来自“临场智慧”的精彩。而这种未曾预约的精彩处理,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淀智慧。在意外事件面前以理智驾驭情感,以机智肯定学生,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进而让智慧随时迸发“火花”,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创设高效课堂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可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调查表明,不少学校都存在课堂提问无效现象,课堂提问仅仅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对教材文本开发不足,导致无聊问题充斥课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何问出精彩?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涉及到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没有给出实验装置,也没有实验步骤,只学过H2还原CUO,据此情况可向学生启发提问:H2和CO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还原CUO实验操作的步骤是否也相似呢?学生根据H2还原CUO实验,联想对比不难得出CO还原CUO实验操作步骤。此时再进一步启发设疑:CO还有不同于H2的特殊的化学性质吗?那么在上述操作中应如何体现呢?学生会在教师启发下,讨论、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CO有毒,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入空气中,应进行尾气处理。于是在上述步骤结束处加上尾气处理,得到正确的CO还原CUO实验操作步骤。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还可以进一步设疑:如何处理剩余的CO?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几种处理CO方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常见方法:a.将CO收集起来;b.利用CO具有可燃性,点燃尾气。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件上装置图加以分析讨论。a、b两方法哪种较好?好在哪里?能否更改为最好的?经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科学问题研究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探索、合作的教学环境,创设充满生命力,高效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争当主角。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高效课堂,应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 巧妙引课创设高效课堂
一次成功的演讲,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与众不同的“凤头”;同样,要上好一堂新课,新课的引入对创设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科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如我在教《氧气和氧化》这一节时,问学生:“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学生都异口同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術,名叫“不怕烧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无损。学生感到很惊讶,都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我就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不燃烧?”,从而引出新课,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了这些内容之后,又问学生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紧张的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如此。我们要在课堂中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盐时,我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块铜片,一支细铁丝。然后,指着手中的铜片说:“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上面画出一只小企鹅呢?”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见学生不语,我笑笑,说:“大家看我的!”说着,就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画画,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老师,这是什么魔水?”望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现在我们开始去寻找魔水,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如果新课的引入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这样一来,我们就达不到让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有时,我们老师特意设置的悬念,能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
二、 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创设高效课堂
一堂好课应该是活跃与实在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是空洞的,课堂由预设产生精彩,更由生成而焕发出美丽。
如在上“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分组实验时,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测定小灯泡功率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不同、灯泡的功率与灯泡两端的电压有关等。课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灯泡不亮的事件。但当学生完成电路连接并闭合开关后,有几组同学发现电灯不亮,他们纷纷举手求助,并猜测发生故障的原因。如果这时我把灯泡不亮的这几组重新安排到那些灯泡发光的小组一起做实验,然后按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使他们可贵的好奇心受到伤害,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决定对原来的预设做相应的调整。就提出一个问题:“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昂,争相为这突来的问题寻找答案。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开始交流他们的想法。生1:我们组把小灯泡直接接到电源两端,灯泡也不发光。推测是灯泡坏了,换了一个新的灯泡后,灯泡就亮了。生2:我们组换了好几个灯泡接在电源两端都不亮。后来用手捏了捏电池,发现电池已经变软,这应该是电池过期失效或者里面的电用完了,导致灯不亮。生3:我们组检查电路时,发现是电路连接错误。在连接时把两根导线都连接到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没有按照“一上一下”的要求连接,造成电阻太大,灯不亮。生4:我们组的电路连接都正确,闭合开关后灯不亮,检查了好久,无意中移动了滑片,灯就慢慢亮了,这时我们才明白是变阻器的电阻太大了。生5:我们组的电路很奇怪,闭合开关后,虽然灯不亮,但电流表却有读数,按理应该是通路。后来细致分析了电路之后,发现原来是我们不小心将电流表与灯泡并联了,灯泡短路了。生6:……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偶发事件是事先没有预约的“意外事故”,它将师生引入了解决“小灯泡为什么不亮”这一问题情境中。在这里,学生的困难得到了充分关注,也使“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得到了具体体现。一个高效的课堂,一个精彩的课堂,更多地来自“临场智慧”的精彩。而这种未曾预约的精彩处理,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淀智慧。在意外事件面前以理智驾驭情感,以机智肯定学生,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进而让智慧随时迸发“火花”,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创设高效课堂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可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调查表明,不少学校都存在课堂提问无效现象,课堂提问仅仅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对教材文本开发不足,导致无聊问题充斥课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何问出精彩?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涉及到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没有给出实验装置,也没有实验步骤,只学过H2还原CUO,据此情况可向学生启发提问:H2和CO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还原CUO实验操作的步骤是否也相似呢?学生根据H2还原CUO实验,联想对比不难得出CO还原CUO实验操作步骤。此时再进一步启发设疑:CO还有不同于H2的特殊的化学性质吗?那么在上述操作中应如何体现呢?学生会在教师启发下,讨论、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CO有毒,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入空气中,应进行尾气处理。于是在上述步骤结束处加上尾气处理,得到正确的CO还原CUO实验操作步骤。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还可以进一步设疑:如何处理剩余的CO?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几种处理CO方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常见方法:a.将CO收集起来;b.利用CO具有可燃性,点燃尾气。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件上装置图加以分析讨论。a、b两方法哪种较好?好在哪里?能否更改为最好的?经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科学问题研究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探索、合作的教学环境,创设充满生命力,高效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争当主角。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高效课堂,应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