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关注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及思考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教师参加培训前后问题关注情况进行调查,既可借此评估其专业发展状况,也可借此评估培训效果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国培班69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培训前后对四类问题关注程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培训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水平都有显著提高,表明培训效果较好,这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若干有益经验:(1)坚持“专而精”的培训目标定位。(2)建立以需求评估、课程指引、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培训体系。(2)注意平衡培训中“顺应”和“引领”的关系,以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问题关注;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3-0022-05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针对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各类“国培班”相继开班,为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了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关“国培班”培训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纵观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现状调查、课程设置、方法策略等内容,对于培训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关注不够。此外,已有研究或侧重现状调查,缺乏理论提升;或止于一次调研,缺少跟踪研究;或侧重总结“怎么做”,较少对“为何这么做”的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从问题关注的视角出发,考察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以期实现优化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本文所说的问题关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张世义、袁芳芳,2011)。教师的问题关注不仅能反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而且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从而帮助教师应对特定专业发展阶段最主要的挑战。美国学者富勒(Fuller)较早对教师问题关注(concerns of teachers)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问题关注的发展会依次经历“无关注”阶段、“自我关注”阶段(即关心与自己生存有关的问题)、“任务关注”阶段(又称教学关注,即关心与教学情境相关的问题)和“影响关注”阶段(又称学生需要关注,即关心与学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教学质量如何提升等相关的问题)。〔1〕我国学者叶澜等人认为,教师会依次经历“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2〕张世义等人对幼儿园教师的问题关注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幼儿园教师问题关注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线性模式,而是伴随着对“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幼儿-教学需要”“管理-政策”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等問题的关注呈螺旋式上升模式(张世义、顾荣芳,2013)。
  对教师参加培训前后问题关注情况进行调查,既可借此评估其专业发展状况,也可借此评估培训效果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5年扬州大学承办的“青海省幼师国培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班”的95名参训教师为研究对象。该培训为期15天。研究者在培训前后分别向参训教师发放了自编问卷各95份,分别回收87份和82份,剔除无效问卷,前后两次分别获得有效问卷69份。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前后测分别采用自编问卷《幼儿园教师培训现状与专业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和《幼儿园教师培训效果与专业发展支持调查问卷》。前后测问卷均包含教师对“与同事、领导的关系”“管理-政策”“幼儿-教学需要”和“自我生存与发展”四类问题关注程度的自我报告。这四类问题也是问卷主体的四个维度。其中,“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包括“教师与保育人员的分工合作问题”“主配班/新老教师的相处合作问题”“与领导的相处问题”等6个问题。“管理-政策”包括“幼儿园的收费问题”“非教学事务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平衡问题”“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幼儿园的交流和合作”等7个问题。“幼儿-教学需要”包括“集体教学与关照幼儿个体差异的问题”“如何组织和指导区域活动”“幼儿是否喜欢我,如何让幼儿喜欢我”等11个问题。“自我生存与发展”包括“获得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市、区、园组织各类活动和比赛的频率”“得到师傅、专家的指导”等6个问题。此外,前测问卷还包含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后测问卷也包含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支持的期待等调查内容。前后测问卷均包含园所性质及类别、教师教龄与职称等特征变量。
  问卷主体部分采用李克特等级量表评分方法,分“无关注、很少关注、有些关注、中度关注、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6个等级,分别记0~5分。为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研究者还结合问卷内容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对问卷的信度分析发现,前后测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33和0.941,四个维度的α系数在0.715~0.891之间,前后分半信度在0.867以上,说明问卷总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前后教师问题关注程度的差异比较
  为全面了解培训前后教师对各类问题关注程度的变化,研究者对培训前后教师对四类问题关注程度的差异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培训前后,教师对各类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比较高,前测得分均值在3.31以上,后测得分均值在3.67以上。整体来看,教师对四类问题关注程度的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与前测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经过培训,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有显著提高。
  如果说表1主要回答的是培训前后教师对同一问题关注程度的“纵向差异”(准确来说是纵向提高),那么教师同时关注的四类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注程度上的“横向差异”呢,抑或说教师是否更关注某些类型的问题呢?为回答此问题,研究者又分别对培训前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培训前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得分最高的是“幼儿-教学需要”(3.84),得分最低的是“管理-政策”(3.31)。根据LSD检验结果,教师在“幼儿-教学需要”与其他三类问题之间的关注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三类问题的关注程度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培训前,教师更关注“幼儿-教学需要”问题,其次是其他三类问题。
  由表3可以看出,培训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得分最高的也是“幼儿-教学需要”(4.12),得分最低的也是“管理-政策”(3.67分)。根据LSD检验结果,教师在“幼儿-教学需要”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注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同事、领导的关系”“自我生存与发展”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注程度呈边缘显著差异(p=0.084>0.05,p=0.090<0.1),“幼儿-教学需要”“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自我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注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知,培训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可分为两个层次,最关注的是“幼儿-教学需要”“与同事、领导间的关系”和“自我生存与发展”,其次是“管理-政策”。
  综上可知:其一,相较于培训前,培训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其二,培训前,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可分为两个层次,最关注的是“幼儿-教学需要”,其次是其他三类问题。其三,培训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可分为两个层次,最关注的是“幼儿-教学需要”“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和“自我生存与发展”,其次是“管理-政策”。
  (二)分析与讨论
  1.培训后教师的问题意识在增强,行动水平将有可能提高
  在问卷调查时,研究者对被关注问题的各种关注程度作了操作性说明。对教师而言,如果自身情况符合“(1)还没有遇到过该问题,或者(2)该问题已经解决,或者(3)对目前的状态比较满意,或者(4)该问题不是您最关心的或目前对您并不是最重要的”,则可选择“无关注”;相反,如果自身情况符合“(1)该问题经常出现,或者(2)该问题一直困扰着您,或者(3)您正在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则可选择“很少关注”至“非常关注”中的一项。据此,培训后,教师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至少是有三种可能性所致的:其一,该问题是教师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其二,该问题是教师目前最困惑的。其三,教师正在探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进一步推测,教师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教师问题意识的增强,行动水平将有可能提高。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均支持了上述推测。在后測问卷中,研究者列举了培训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点,然后请教师分别选择自己在哪些知识和能力要点上获得明显提升,并进行排序,其中排在第一至五位的分别赋值5~1分,没有被选中的则赋值0分。结果显示,教师认为自己在知识方面获得明显提升(得分均值在2.5以上)的要点依次为“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教育教学”,在能力方面获得明显提升的要点依次为“环境创设与利用”“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一日生活组织与实施”。访谈中,当问及教师在本次培训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时,她们写道:
  “在环境创设方面,当专家在讲座中举例说明的时候,我会与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对比,发现自己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如环境布置过于繁琐,无模块可言等,因此,回去后应重点改变幼儿园环境。”
  “本次培训改变了我的教学模式,感受颇深,今后应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喜欢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给孩子教唱歌曲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教,让孩子一味地唱,听了这次讲座,我收获很大,回去后一定尝试一下,把好的理念带给我们西宁的幼儿园,带给我们的孩子。”
  “本学期我们班也开展了区域活动,这边的讲座和观摩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没有用到的材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那里有很多自然资源都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加以开发利用。”
  “本次培训在课程设计方面非常好,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工作中所需要学习的和不专业的方面。此次讲座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可见,培训后,教师有较为深刻的感受,不仅萌发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提升了反思水平,而且表现出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意愿,这意味着培训后教师的行动水平将有可能得到提高。
  2.培训后教师更关注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且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
  如前所述,培训前后,教师对四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均可以相对划分为两个层次,但是两个层次包括的问题类型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较于培训前,培训后教师最关注的问题类型中不仅包括“幼儿-教学需要”,还包括 “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和“自我生存与发展”。这一变化反映出两个方面的改变:其一,培训后教师不仅关注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关注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从更多关注个体到同时关注个体和团体的转变。正如一位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好的幼儿园不仅有优秀教师,还有团队合作精神”。另一位教师则说道,“以前我们都在说工作中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的事’,但现在我觉得应该是要‘共同做好我们的事’”。可见,培训后教师已深刻领会到了合作建构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其二,培训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有所增强。培训后教师大幅提高了对“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程度,这说明教师不仅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更希望通过与同事、领导的积极互动,提高专业发展水平。这正是专业发展自主性的体现。虽然我们还不能判定这些教师已属于自主发展型教师,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多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今后能继续得到的帮助包括“建立名师资源库”“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园所团队”等。一位教师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国家的政策,但我们自身也要做好,不断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三、基本经验及思考
  (一)坚持“专而精”的培训目标定位
  培训目标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多项实证研究发现,已有的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培训存在“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培训内容难、虚、统、杂”“千篇一律”〔3〕等问题,这与培训目标追求“大而全”有直接关系。为此,研究者在制定培训方案的时候就力避此类问题的出现。根据青海省教育厅提供的相关信息,研究者將本“国培班”培训主题确定为“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的提升”,相应的培训目标有:“深刻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握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教师的班级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园合作、教科研与园本研修等五大能力,促使其能在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反思能力,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本次培训的目标以保教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五大能力提升为抓手,以反思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为暗线。从培训效果来看,此次培训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但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目标定位依然不够“专而精”,尤其是在培训时间只有15天,培训期间跟岗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天的要求之下,实现上述培训目标还是比较富有挑战的。研究者以为,今后的培训应进一步聚焦培训主题,细化培训目标,力求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二)建立以需求评估、课程指引、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有效的培训需要完善的培训体系支持,其中需求评估是先导和核心。跨省、跨地区的培训,更要重视需求评估。为此,培训前,研究者对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目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专业理念更新与优化”“专业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扩展”等,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依次是“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最终,经过综合考虑,如教师需求的重要性、迫切性、可满足程度,需求满足所应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制度支持等因素,研究者将本“国培班”培训目标确定为促进教师能力的拓展和自主发展意识的提升两方面。
  培训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加以保障。研究者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评估和问题关注情况,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生存课程、发展课程和特色提升课程。生存课程是帮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适应工作的课程。发展课程是帮助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课程。特色提升课程是根据教师、园所等的发展状况开设的更具针对性的特色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和园所解决在特色提炼和提升方面面临的问题。考虑到接受本次培训的教师教龄以3~5年和6~10年为主,职称中获幼儿园高级教师的占1/3,未评职称的占近1/2,近一半教师所学专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各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均较高等情况,研究者决定本次培训以发展型课程为主,兼顾其他类型课程。具体来讲,主要课程有《〈指南〉实施背景下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早期阅读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领域教学法内容,有《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小游戏,大智慧》《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指导和一日生活优化的内容,有南京、扬州等地名园观摩和跟岗实践研修活动,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与农村幼儿园教师能力结构优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视角下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转型》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解读和参与式研讨。在培训形式上,综合采用了专家讲座、专题论坛、工作坊、案例研讨、幼儿园观摩、教育现场考察等多种方式。
  过程管理的关键是协调好培训工作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明确权责。在培训前,研究者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精心选择培训内容、专家及跟岗培训的幼儿园,尤其是明确了幼儿园、参训教师和承办单位的职责,并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首先,要保证培训时间,做到少缺勤乃至不缺勤。其次,在跟岗实践研修期间要做好儿童观察和一日活动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提交个人和小组总结。再次,激励优秀参训教师,对于表现好的学员,评为优秀学员。
  培训效果评估可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研究者认为,效果评估应以事实和证据“说话”,避免形式化。为此,研究者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现场展示等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以报告的形式呈现评估结果。报告主要包括:培训效果评估报告,主要呈现的是“培训有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培训中又发现了哪些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自我评价报告,主要呈现的是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感受”“在哪些方面有收获”“在哪些方面还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效果评估整改报告,主要是对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师资、培训条件、培训效果等的综合评估,重视总结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加以改进,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三)注意平衡培训中“顺应”和“引领”的关系,以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好的培训首先要能够与教师的需求对接,然后才能让教师有所提升。以培训课程体系的制定为例,研究者倡导“关注为本”的培训课程体系,即从教师关心的问题出发,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引领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落脚点。简言之,以“顺应”为出发点,以“引领”为归宿。“顺应”即顺应教师专业发展中合理的即时需求,助其生存;“引领”即引导教师的问题关注向更高层次发展。具体而言,培训体系中的需求评估意在了解并“顺应”教师的合理需求,分层的课程体系意在基于教师的发展,设置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课程模块,以实现“引领”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ULLER F.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ncerns of teachers〔R〕.Chicago: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72.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8-302.
  〔3〕李尚卫.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45/646(1/2):83.
其他文献
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自2021年4月征稿以来,截至2021年6月10日,共收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70余所院校选送的1100余篇参评论文。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类似36×54 13×36=(54 36)×13、25×(40×8)=25×40 25×8这样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形式的记忆而忽视意义的理解造成的。对此,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解决实际问题,感知规律  【片段一】  师:同学们,再
【摘要】启蒙性是早期儿童教育的应有特征。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启蒙的理解存在歧义。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反启蒙、反理性的面目出现。而反观自然教育理念,这种肯定人的感性,即对理性睡眠期的呵护,恰恰彰显了启蒙教育的真正内核。以知识学习为导向的启蒙教育理念成为当下幼小衔接教育的主流模式,“启蒙”被知识学习所替代,被打上了工具理性学习的烙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可以成为我们反思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分析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创设策略研究、环境创设价值及有效性研究、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研究、多视角下的环境创设研究、环境创设现状及对策研究等领域,建议未来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应当重视多元化研究,关注整体性研究,加强评价体系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研究展望  【中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1页“数学思考”例4(如下图),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个内容虽然编排在小学数学的总复习阶段,但却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不曾接触过的知识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定位这节课?是复习还是新授?如果是复习,教师又该如何开展教学?  笔者通过初读教材,并围绕上述问题和同事展开了讨论,达成两点共识。  1. 内容需要新授。虽然这个内容编排在“整理和复习”中,但其中的知识点学生却没有
何谓“一题一课”呢?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此举对教研团队与教师个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对教材呈现之“来龙去脉”的梳理,学生发展之“瞻前顾后”的把握,尤为关键。我们数学团队在此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梳理,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活
叶圣陶先生治学严谨,对读书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当他看到有的人为孩子能用两天时间读完《创业史》而感到自豪时,便热心规劝这些同志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因为“弄成了马马虎虎的阅读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他要求“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那么怎样认真地阅读呢?叶老先生介绍了一种由浅入深的读书方法:  每讀一本书时,首先“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了乡下外婆家。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在菜花田里玩,忽然听见幼儿园的小静妹妹大喊:“哎哟!这里有一只虫虫!”大家呼啦围上去,都想看个究竟。五年级的大哥哥强强看了后说:“这是一只西瓜虫,咱们可以观察一下。”走近看它,它身穿一件褐色衣裳,头上两根比针还细的触角左右摆动着。它的脚短短的,有头发那么细,我真担心它背不动身上的“大书包”呢!   西瓜虫还真是个胆小鬼,我用树枝轻轻碰了它一下,它
【摘要】本文从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实施阶段等方面对同伴介入法在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应用作了系统梳理,以期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在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同伴介入法;社交技能;干预;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04-0043-05  社交技能是个体开展积极社会互动的具体行为,包括有效
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它的个头和黄蜂差不多,身体又细又长,上面有非常美丽的红色斑纹,肚子上是黑色和褐色的条纹。   斑纹蜂住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很安全。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条平坦的小路,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斑纹蜂跑来这里安家。每一只斑纹蜂都有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是不允许其他蜜蜂进去的。如果有哪只蜜蜂想闯进来,那么房间的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   在斑纹蜂家的周围,常常埋伏着许多凶恶的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