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
  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
  最近读到一本书《我的婶婶萧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作者曹革成是端木蕻良的侄子。其间许多文字,显然是在为他叔叔申辩。此前还有一部《端木与萧红》,也有此动机。而该书的作者钟耀群,是端木蕻良的第二任妻子。作为端木的亲人,出来澄清一些事实,是在情理之中,可一厢情愿地要证明两人的婚姻多么美满,未免矫枉过正。
  人们对端木蕻良印象不佳,是有事实依据的。端木的某些行为,的确让人看不过去。例如新婚不久,他先行赶往重庆,将身怀有孕的萧红一个人留在战火纷飞的武汉。还有在萧红生命垂危之际,将她托付给骆宾基,自己却很少去医院看望。这里面可能有~些具体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说,他无疑是未尽到丈夫的责任。
  关于他们婚后的生活,还有许多对端木蕻良不利的描述。绿川英子在《忆萧红》一文中写道:“我想到微雨蒙蒙的武昌码头上夹在濡湿的蚂蚁一般钻动着的逃难的人群中,大腹便便,两手撑着雨伞和笨重行李,步履为难的萧红。在她旁边的是轻装的端木蕻良,一只手捏着司的克,并不帮助她。她只得时不时地用嫌恶与轻蔑的眼光瞧了瞧自己那没有满月份的儿子寄宿其中的隆起的肚皮——她的悲剧的后半生中最悲剧的这一页,常常伴随着只有同性才能感到的同情与愤怒,浮上我的眼帘。”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对萧红与萧军共同生活的回忆中。据说,当时有人看见萧军和萧红一起在街上走的时候,萧军大踏步地走在前面,萧红在后面跟着,很少看见他们并排走。当我们为萧红和端木蕻良的结合而惋惜时,是否想到,她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就是幸福的吗?
  不错,是萧军将萧红从危难中拯救出来,是他们一起从东北逃亡到上海,一同见到鲁迅,加入了左翼文学阵营。可在日常生活中,萧军给萧红带来的是什么呢?虐待、蔑视、背叛,该犯的错误都犯了。萧红去世后,他居然还说:“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事业上,她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殴打了妻子,却不许她在外人面前掩饰;让第三者珠胎暗结,还不许妻子难过、抱怨。否则,就是“个人生活意志上”的“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这便是萧军“男子汉”的逻辑。
  萧军和端木蕻良分属截然不同的类型,一个是所谓硬汉,一个是生性娇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悠久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男性的自我中心,使他们无视萧红作为女性的身心需求。像绿川英子所说的“只有同性才能感到的同情与愤怒”,他们是无从察觉的,更不要说做到许广平那样感同身受的体贴。
  许广平在《追忆萧红》中写道:“她(萧红)同时还有一种宿疾,据说每个月经常有一次肚子痛,痛起来好几天不能起床,好像生大病一样,每次服‘中将汤’也不见好。……(我说)白凤丸对妇科不无效力,何妨试试?过了一些时候,她告诉我的确不错,肚子每个月都不痛了,后来应该痛的时候比平常不痛的日子还觉得身体康强,她快活到不得了。等到‘八一三’之后她撤退到内地,曾经收到她的来信,似埋怨似称谢的,说是依我的话服过药丸之后不但身体好起来,而且有孕了。战争时期生小孩是一种不容易的负担,是不是我害了她呢。后来果然听朋友说她生过一个孩子,不久又死去了。不晓得生孩子之后身体是否仍然康强,如果环起来的话,那么,真是我害了她了。”
  几乎所有的萧红传记,都没有认真对待以上这段叙述。现在看来,这里所体现的身体关怀,才是对一位女性真正的关爱。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烦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不是得了肺炎、得了癌症,才叫有病在身。身体的不适引起精神的忧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多愁善感、小资情调。萧红一生遇到的男性,无论是萧军、端木蕻良,还是早年的汪恩甲、临终前相伴的骆宾基,都从未想到这一层。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弥留之际,萧红终于有所醒悟,感叹道:“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据骆宾基《萧红小传》记载,萧红临终前在一张纸片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有人说,这体现了她“不平和反抗”的性格。但她有什么“不平”,又在“反抗”什么呢?早年,家庭乃至家族的压迫,汪恩甲家人的干预,都引起她过激的反抗。这自然可以说成是反抗旧的封建势力。与萧军一起逃离东北,经鲁迅推荐蜚声文坛,她也一度倍受青睐。虽然身在左翼阵营,由于没有参加党派斗争,尚未见有来自外部或内部的迫害发生。让她愤愤不平的,一在感情生活方面,一在文学创作方面。关于前一项,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后一项,注意到的人却很少。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
  鲁迅去世后,萧红与胡风等人过从甚密,也可以说属于一个文学圈子。胡风要办一份刊物,取名《抗战文艺》,萧红不喜欢,建议改成了《七月》,这才有后来文学史上“七月派”的称谓。然而,萧红与胡风的思想分歧很大。《七月》上刊登的一些座谈会发言记录,就有这方面的内容。
  1938年1月的座谈会上,有人提出,留在后方写不出反映抗战生活的作品。萧红反驳说:“我看,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比如躲警报,这也是战时的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即使我们上前线去……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胡风插话道:“恐怕你根本没有想到抓,所以只好飘来飘去。”萧红接着说:“譬如我们房东的姨娘,听见警报响就骇得打抖,担心她的儿子,这不就是战时生活的现象吗?”
  同年4月的座谈会上,萧红尖锐地指出:“胡风对于他自己没有到战场上的解释,是不是矛盾的?你的《七月》编得很好,而且养育了曹白和东平这样的作家,并且还希望再接着更多地养育下去。你也丢下《七月》上战场,这样是不是说战场高于一切?还是在应付抗战以来所听惯了的普遍口号,不得不说也要上战场呢?”
  萧红与胡风争论,实际上也是对当时主流话语的抵制。除了胡风,还有许多重要的左翼作家对萧红的文学创作不满。前面提到的,茅盾所写的《(呼兰河传)序》里,批评的篇幅就远远超过了赞扬的部分。序文中质疑道:“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1938年4月座谈会上萧红的发言,正好有一节与之相应:“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看来,对别人可能有所指责的地方,她不是不晓得,而在她心目中那正是自己追求的。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
其他文献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燕行录》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大学国文
诗圣杜甫,以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千百年来备受诗家尊崇。在我的想象中,杜甫应该是不苟言笑,细腻严谨,上忧朝廷,下虑百姓,是一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且高高在上需仰望才见的诗界泰斗。然而,诗人《客至》一诗的出现,似一股清泉,也似田野吹来的夹杂着泥土芳香的一缕凉风,洗涤我对杜甫固有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另一位至真至诚、至性至情的“凡人”。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1892年11月25日于巴黎索邦大学,顾拜旦做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讲,宣言中赞赏了媒体的作用。他说:“一种关心帮助体育界的专业刊物诞生了,无数报刊应运而生。芝加哥举行的一场棒球比赛,或是帕拉马塔河上的一场划船角逐,其输赢结果都可以传遍全世界,占据泰晤士报的重要版面。”  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简短报道了在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这应当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报道奥运会的新闻。《大公报》曾在一篇关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以女性主义理论为解剖利器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刘传霞教授的新著《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在充分吸收、融会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女性主义理论自产生到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文化和文学批评从而逐步扩大影响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围绕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意义价值等方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写了几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被称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学者的努力,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从无到有,从草创到逐步深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第1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尤其是近几年,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已经成为汉语学界的重镇,不断涌现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在这一形势下,对“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总结
最近在周口店附近发现的4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化石,其体质特征表明东亚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种并不都是来自非洲的。这个发现对于前些年风行一时的世界各个人种“走出非洲”假说,形成了新的质疑;也给有关中国人种来源的想象带来新的刺激,让人们有理由打破一源说,再次面对多源交融的复杂局面。如果说史前悠远的石器时代人种问题实在不好说,那么就看看略近一些的,如安阳殷墟人口的种族成分,也显示出非常高的多元特征。读李济的《关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评论三联书店出版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以为这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世界百年沧桑鉴往知来的文明史大著。  我是学生物化学的,因赵梅此文去读《冷眼向洋》,在得益之余,感到对此书的评论还应该把太史公第三句话也加上,即“成一家之言”。  七年之后,经作者修订,《冷眼向洋》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  《冷眼向洋》直面世界百
赵珩原来无名,我觉得,他现在成名了。因为他写了两本在我看来可以在人们的书架子上立得住的书。一本是谈饮馔掌故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一本是谈近五十年来社会文化变迁的《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有了这两本书,赵珩在林林总总的历史文化随笔作家中,可以算是一位卓然特出的人物了。  他写的东西有点像邓云乡,谈琐细的历史,如数家珍,而文情之清雅,又似乎胜过邓云乡。云乡公是我的忘年交,他故去时
《申江胜景图》两册乃是手绘石印的风景图画,光绪十年(1884)九月由《申报》的点石斋印书局出版,每一图配诗一首。这种形式笔者所见最早是明代的“春意儿”,似乎是中国文人认为俗的画配上“诗”会风雅些。书前有黄逢甲写的序,序中说“尊文阁主人延画师吴君友如,博观约取绘图若干幅,图缀以诗,釐成卷帙,以供好奇者卧游之具,图成而申江之胜已集”,可知图是海上画师吴友如画的。题诗的人没有说明,我想该不会是“尊文阁主
叶老早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接受不同层次的语言要素建构范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就一改过去传统的泛人文主题,采取“双线组织结构单元”编排,即宽泛的人文主题(隐线)和系列的语文要素(显线)结构起单元内容和训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