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我校本学期取消了家庭作业《练习与测试》的征订,只用教材课后练习和与之配套的补充习题。一段时间后,教师反映家庭作业没法布置了,经过了解,教师们大概有以下意见:①家庭作业的量不够了,没有练习可以做;②学生在学校利用课间就把作业做好了,晚上就玩了,心都散了;③我们布置了一些实践(综合)类作业,但是没有办法批改。听了这些意见后,我心中窃喜,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真的减下来了,但继而又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对减负意义的思考 从上面的意见看出,我们部分老师对学生减负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对新课标精神还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目的不仅仅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让学生有玩的时间,还他们快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出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内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查询、自主地去收集信息、自主地去实践,接触大量的信息、了解课本外的世界:减负了,才能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二、对家庭作业内容的思考 我们习惯上认为,家庭作业就是做做练习,它必须以习题形式出现,用脑去记,用笔去写,如一篇作文、几题计算、一个练习、一张试卷等具体形式。当然,这些也是家庭作业的一部分,一种表现形式,但是,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逐步提高到一定的位置,我们的作业空间是不是应该更广阔了?难道阅读一段名著,写一段读书笔记。写一小篇社会调查就不是家庭作业吗?动手做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编制一版数学小报,量一量家中各种容器的容积各是多少,来体验一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难道就不是作业?做几个实验,写一个实验小报告,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就不能算家庭作业?如此想来。好像作业的时间倒嫌少了,作业的量更大了,但这些作业学生“做”起来有兴趣,“做”出来还不觉得累。
三、对家庭作业评价的思考 有的老师或许又会认为,像你上面说的那样,作业怎么批改呀?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作业本和练习册上批改作业。满足于在一张试卷上用红笔画“×”或“√”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上面我想到的那些“做”出来的而又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确实无法批改。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能仅限于在一张纸上的那种显性的评价了。随着对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元化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在评价学生写出来的作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的评价;我们在对他们卷面进行打分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他们对自己,同学对同学,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由此看来,家庭作业不仅可以“做”出来,而是也可以批改出来。只是可能缺了一些标准答案,而批改作业的人也不仅仅是老师了。
减负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留出来了,怎样能使他们既不迷恋于电视和网络而又不感到无聊?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家中生活得既丰富多彩而又快乐充实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都应关注的事。
1、让笔头作业不再单调。家庭作业既要有与教材进度相同步的练习和学案,也要有根据学科特点的综合运用。如:摘录读书采蜜卡记下所看作品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作品中你喜欢的锦言美句,写一篇数学日记,写一篇调查小报告,写一篇实验小报告、科学小论文,一幅书法绘画作品,一份手抄报……
2、让口头作业不再枯燥。口头作业除了完成常规的听、说、读、记的课本内容外,还可以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相联系。如为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讲一个故事、朗诵一首诗、唱一支歌、和家庭成员共同表演课本剧;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说英语;向家人叙述学校中有趣的事。与家人共享开心和快乐……
3、让家庭作业真正“做”起来。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拼一拼;单位认识方面的猜一猜、量一量、称一称,这些作业一定要让学生在家做起来。必要时还要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另外,还可以结合科学课做一些小实验,做一些小标本,做一些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结合相关节日做一些小贺卡、小剪报;结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做一些小调查,做一些小家务,帮爸妈洗洗脚、擦擦背,陪爷爷奶奶散散步、聊聊天;为小区扫一次楼道、清洁一次公共设施或道路……
这些作业并不是天天都要布置。也不是一晚就要完成。更不是所有都要批改。但必须要有布置、有内容,也必须有人评价,更需要多方配合,做到“老师要引着,家长要帮着,学生要做着,老师、家长、学生、社区一起来评着”。
一、对减负意义的思考 从上面的意见看出,我们部分老师对学生减负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对新课标精神还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目的不仅仅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让学生有玩的时间,还他们快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出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内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查询、自主地去收集信息、自主地去实践,接触大量的信息、了解课本外的世界:减负了,才能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二、对家庭作业内容的思考 我们习惯上认为,家庭作业就是做做练习,它必须以习题形式出现,用脑去记,用笔去写,如一篇作文、几题计算、一个练习、一张试卷等具体形式。当然,这些也是家庭作业的一部分,一种表现形式,但是,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逐步提高到一定的位置,我们的作业空间是不是应该更广阔了?难道阅读一段名著,写一段读书笔记。写一小篇社会调查就不是家庭作业吗?动手做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编制一版数学小报,量一量家中各种容器的容积各是多少,来体验一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难道就不是作业?做几个实验,写一个实验小报告,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就不能算家庭作业?如此想来。好像作业的时间倒嫌少了,作业的量更大了,但这些作业学生“做”起来有兴趣,“做”出来还不觉得累。
三、对家庭作业评价的思考 有的老师或许又会认为,像你上面说的那样,作业怎么批改呀?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作业本和练习册上批改作业。满足于在一张试卷上用红笔画“×”或“√”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上面我想到的那些“做”出来的而又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确实无法批改。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能仅限于在一张纸上的那种显性的评价了。随着对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元化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在评价学生写出来的作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的评价;我们在对他们卷面进行打分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他们对自己,同学对同学,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由此看来,家庭作业不仅可以“做”出来,而是也可以批改出来。只是可能缺了一些标准答案,而批改作业的人也不仅仅是老师了。
减负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留出来了,怎样能使他们既不迷恋于电视和网络而又不感到无聊?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家中生活得既丰富多彩而又快乐充实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都应关注的事。
1、让笔头作业不再单调。家庭作业既要有与教材进度相同步的练习和学案,也要有根据学科特点的综合运用。如:摘录读书采蜜卡记下所看作品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作品中你喜欢的锦言美句,写一篇数学日记,写一篇调查小报告,写一篇实验小报告、科学小论文,一幅书法绘画作品,一份手抄报……
2、让口头作业不再枯燥。口头作业除了完成常规的听、说、读、记的课本内容外,还可以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相联系。如为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讲一个故事、朗诵一首诗、唱一支歌、和家庭成员共同表演课本剧;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说英语;向家人叙述学校中有趣的事。与家人共享开心和快乐……
3、让家庭作业真正“做”起来。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拼一拼;单位认识方面的猜一猜、量一量、称一称,这些作业一定要让学生在家做起来。必要时还要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另外,还可以结合科学课做一些小实验,做一些小标本,做一些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结合相关节日做一些小贺卡、小剪报;结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做一些小调查,做一些小家务,帮爸妈洗洗脚、擦擦背,陪爷爷奶奶散散步、聊聊天;为小区扫一次楼道、清洁一次公共设施或道路……
这些作业并不是天天都要布置。也不是一晚就要完成。更不是所有都要批改。但必须要有布置、有内容,也必须有人评价,更需要多方配合,做到“老师要引着,家长要帮着,学生要做着,老师、家长、学生、社区一起来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