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月开始,一场针对全国尚未脱帽贫困县的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如火如荼地展开。这52个县1113个村是否能在2020年底之前摘帽,成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收官之年的关键。
在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东乡县,一支2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帮助了全县229个村,东乡羊产业、刺绣产业、教育助学……各类扶贫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颇为显著。
民营企业一直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力量,在东乡县大显身手的这支队伍就隶属于民营企业——碧桂园。
在远离东乡县千里之外的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一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实时动态呈现了这家企业在全国的帮扶现状,点击显示屏,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进展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碧桂园帮扶项目涉及全国16省57县,其中有4县91个挂牌督办村: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38个)、四川省昭觉县(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5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46个)。
在公益领域深耕23年的碧桂园,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探索推进“4 X”扶贫模式(“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镌刻在碧桂园集团总部大楼的企业文化宣言——“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诠释着这家民营企业的扶贫情怀。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写照,共同谱写着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篇章。
东乡“老村长”新作为,发挥产业扶贫造血能力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东乡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乡视察调研,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各族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
2018年5月,在东乡县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碧桂园东乡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成立,组建了2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全面帮扶了229个村(其中挂牌督战村38个)。同时,碧桂园通过党建共建、东乡羊产业帮扶、刺绣产业帮扶、教育助学等扶贫项目,累计助力近6000户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乡县,以“老村长”制度为基础的党建扶贫颇有成效。
碧桂园按照“言传身教、鼓足干劲、树立志气”的思路,在东乡县寻找10名德高望众的“老村长”,统一招录为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队编外“公益岗位人员”,颁发“脱贫攻坚服务队队长”委任证书,兼任一线扶贫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开展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宣讲等思想扶贫工作,激发建档立卡户内生动力。
龙泉镇荒山村位于龙泉镇北部,地域南北狭长 15 公里,在一道岭、两条沟上分布了15个社。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很高威信的前任村支部书记马保山,被推荐成为了碧桂园扶贫工作队编外“公益岗位人员”。作为党员,他从2019年底担任碧桂园“老村长”至今,作为致富带头人吸纳众多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先后在村里协助开展新冠肺炎防疫、配合入户调研及碧桂园帮扶项目宣传、“两不愁三保障”核查等工作。
2020年4月初,在碧桂园集团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中,马保山凭借自己对村内贫困家庭情况的了解,第一时间将马中明、马如保等几户家庭的情况,告知了碧桂园驻荒山村工作队员张宗玺。马如保家生活条件艰苦,且缺乏内驱动力,只能靠种植收入来维持家用。驻村工作队员和马保山多次劝导,鼓励其参与东乡羊养殖,马如保仍有较多顾虑,担心不好卖。马保山当机立断地说:“只要你答应养,剩下的事儿我帮你想办法”,就这样马如保答应参与到合作社养殖产业中。5天后2只种羊送到了马如保家里,马如保迎在他家门口忙着收拾羊圈,为这些特殊的“宝贝疙瘩”寻找合适的居所,开心地说道:“有了这些种羊,今年我家又能增添8只小羊崽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为了能够让村里的贫困户增收,改变传统种养殖观念,马保山和碧桂园驻村工作队定期来到帮扶对象家里进行政策宣导,“大家要用好党的政策,抓住养殖红利,要算清楚养殖账,“发羊财”,千万要注意定期防疫做好监测,保障咱们东乡羊的优秀品质。”马保山在宣传最新政策的同时给父老乡亲找路子,践行入党时的承诺。
马保山推荐贫困户参与的东乡羊养殖,是碧桂园在东乡推广产业扶贫的措施之一。
在东乡有三宝——东乡羊和马铃薯、刺绣,这也是东乡的主要产业。问题是,入冬后是东乡羊出栏的时节,不过东乡早已“大雪封山”,羊怎么“出山”一直困扰当地养殖户,当地东乡羊没有形成冷链输送,让羊产业一度只能局限于当地。 为此,碧桂园分别与高山乡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坪庄乡坪庄村合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东乡羊养殖基地。通过碧桂园农业公司专家远程视频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协助东乡县建立东乡羊品质标准、品种标准、饲养标准和出栏标准。通过东乡县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养殖户到示范养殖场参观学习,带动全县东乡羊养殖合作社发展。通过消费扶贫完成约30000只东乡羊销售,帮助近6000名贫困养殖户实现近5000万元收入。
与此同时,碧桂园联合甘肃省内农科企业,两年出资320万元免费为14个乡镇50多个贫困村5000多户贫困户提供马铃薯籽种和种植技术指导。碧桂园还大力拓展产业链,从深加工着手做文章,联合马铃薯淀粉企业开发淀粉产品,联合食品企业研发鲜薯条、土豆榴莲曲奇、土豆芥末海苔饼干等东乡土豆休闲食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东乡土豆品牌效应。
东乡族女性受教育水平低,日常活动圈子狭小,再加上“上炕裁缝下炕厨子”的约定俗成,刺绣成了旧时妇女为数不多的乐趣。如何让东乡女性也能助力家乡脱贫攻坚,碧桂园给她们提供了一个方向——让东乡刺绣形成品牌、走向全国。碧桂园联合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开展东乡刺绣设计合作,请知名设计师进行产品、包装和品牌形象等提升工作。
东乡达坂镇舀水村的妥梅香是当地少有外出打工、见过世面的东乡女性。她2013年曾在广东打工,2015年因父亲患重病返乡。2018年,妥梅香成为第一批参加碧桂园绣娘培训的“95后”学员,也是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核心的团队成员。
“以前没有工作,想买化妆品都是向老公要钱,感受不好,想通过自己双手赚点零花钱。我现在买衣服、化妆品,自己想吃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工资买。”妥梅香说这是她通过刺绣赚得工资后的最大感受。如今她每个月能通过刺绣手艺拿到2000多元的薪酬。自立让她在生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她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想法。


当聊起有没有心愿时,妥梅香腼腆地笑着说:“大家都知道我们东乡的刺绣在起步阶段,我们都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把我们的作品带到全国各地,我希望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刺绣能力,生产出更多好看的东乡刺绣作品,让大家都喜欢,讓东乡刺绣走出去。如果有机会,也希望像马箫箫(本土刺绣工坊创始人)一样厉害,开间刺绣合作社,带动更多东乡妇女一起做,不用外出也都有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还推动国强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国华文旅和东乡土本土刺绣作社三方联动合作,共同推动东乡刺绣产业,截至目前,已采购、帮销近10万件刺绣产品,总价值近200万元。同时,通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已带动超800名东乡族妇女家门口就业。
难能可贵的是,今年碧桂园计划联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东乡县落地1个东乡刺绣产业枢纽,集生产、运营、培训、展示、交流为一体,打造为展示东乡文化和扶贫成果、东乡刺绣产业的示范和交流体验基地。
“粤菜师傅”来到大山深处
四川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有着“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的美誉。截至2019年年底,昭觉县仍有55个贫困村、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于2020年4月开始帮扶昭觉县三河村和署觉洼五村。据悉,这两个村分别位于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尼地乡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全村大部分为高原草场和山林,村民全部为彝族。经实地调研,碧桂园选派2名专职扶贫人员驻村帮扶,通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助力两村195户973人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大胆提出在昭觉培养粤菜师傅的建议。碧桂园总部所在的广东佛山顺德,美食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素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美誉,双皮奶、伦教糕、大良崩砂、陈村粉、均安蒸猪、龙江煎堆……顺德美食不胜枚举。正所谓“吃在广东,厨出凤城”,顺德(别称凤城)的粤菜厨师也是早就名声在外。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碧桂园积极组织昭觉县三河村和署觉洼五村贫困户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帮助贫困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其就业。
与此同时,碧桂园响应国家“稳就业”号召,积极联动人社局等部门为有需求的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既能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需求,又能帮助贫困户稳岗就业。
据悉,从2019年至今,碧桂园开设的“粤菜师傅”培训班已在顺德厨师学院、清远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等地方开班六十六期,累计吸引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等14个省份3337人参与,11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极度贫困县”的产业扶贫
“千山万弄行路难,出门背篓爬高山,云梯架在悬崖处,手攀脚蹬心发慌”,民谣中传唱的情况正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许多深山中的村屯在过去的真实写照。这里平均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缺少水源,村民靠天喝水,交通设施落后、地理信息闭塞,曾经被外界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2015年底,大化县共有92个村被列为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46个),贫困人口101905人,贫困发生率25.23%,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2018年,大化县被列为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其中有602户4369人列为极度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