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作为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尤能显示其强大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而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教学主要集中在必修一里,相關教学活动也主要在高一年级进行。结合新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与难度,就成为教师校本教研的重要问题。
首先,通过教研组会与学科组会等集体讨论对阶段的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准确把握,从而老师在教学设计与目标制订时能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培养与提高。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与三维目标,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准确把握和认识一节课的目标,并把它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学实施的基本标准,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而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多位老师共同商议确定教学三维目标,有助于每位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和教学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及知识的深度与难度。
例如:“区时与地方时”这部分内容,对于普通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了;而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水平要求较高的计算与换算问题,使不同学生都有所提高。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通过集体教研,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就能有的放矢。
其次,《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与“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等要求。所以,通过老师间相互交流与师生间交流等多种渠道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合理的设计不同难度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学。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中“自转与公转共同引起的地理意义”部分内容,通过几位老师的交流,共同认识到学习优秀的学生基础扎实,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对问题的探究深度要求大,教学中可指导其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的活动设计,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讨论本部分内容,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归纳、学生形成认识。而普通学生则需要老师步步引导、提出问题并指导其分析总结才能形成认识。而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同学生共同认为老师给他们的指导很及时、很到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再次,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教师把握与处理重难点的教学能力。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一些较复杂和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解剖与分解,从而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这样做,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而不同老师在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形成共同认识的目的。
例如:通过我们教研组的相互听课与评课活动,大家对我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部分内容中“找最值范围”的方法和“世界洋流形成与分布”部分内容中“分解分析成因”的方法认为值得学习。有的同志认为“大气环流”部分内容为后面气候教学所做的知识铺垫很有必要,值得借鉴。
另外,如写教后反思、集体备课、学生评议等校本教研形式都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教后反思有利于课后及时整理得失,不断改进教学;集体备课可以使同科教师统一认识,全年级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学生评议能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情,以便在教学中解决重难点的方法与目的更准确。
总之,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中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设置难易适度、坡度适当的问题与情景去让学生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加强校本教研,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课程标准,更准确地把握自然地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问题,从而更加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澄城中学
首先,通过教研组会与学科组会等集体讨论对阶段的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准确把握,从而老师在教学设计与目标制订时能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培养与提高。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与三维目标,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准确把握和认识一节课的目标,并把它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学实施的基本标准,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而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多位老师共同商议确定教学三维目标,有助于每位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和教学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及知识的深度与难度。
例如:“区时与地方时”这部分内容,对于普通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了;而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水平要求较高的计算与换算问题,使不同学生都有所提高。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通过集体教研,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就能有的放矢。
其次,《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与“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等要求。所以,通过老师间相互交流与师生间交流等多种渠道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合理的设计不同难度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学。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中“自转与公转共同引起的地理意义”部分内容,通过几位老师的交流,共同认识到学习优秀的学生基础扎实,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对问题的探究深度要求大,教学中可指导其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的活动设计,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讨论本部分内容,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归纳、学生形成认识。而普通学生则需要老师步步引导、提出问题并指导其分析总结才能形成认识。而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同学生共同认为老师给他们的指导很及时、很到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再次,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教师把握与处理重难点的教学能力。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一些较复杂和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解剖与分解,从而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这样做,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而不同老师在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形成共同认识的目的。
例如:通过我们教研组的相互听课与评课活动,大家对我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部分内容中“找最值范围”的方法和“世界洋流形成与分布”部分内容中“分解分析成因”的方法认为值得学习。有的同志认为“大气环流”部分内容为后面气候教学所做的知识铺垫很有必要,值得借鉴。
另外,如写教后反思、集体备课、学生评议等校本教研形式都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教后反思有利于课后及时整理得失,不断改进教学;集体备课可以使同科教师统一认识,全年级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学生评议能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情,以便在教学中解决重难点的方法与目的更准确。
总之,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中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设置难易适度、坡度适当的问题与情景去让学生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加强校本教研,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课程标准,更准确地把握自然地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问题,从而更加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澄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