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言简意赅,插上了预习的翅膀,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把诗读“厚”、读 “透”,读出“深情”,读出“高志”,这才是古诗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43-01
一、读诗:变逐一教学为重点强调
小学的古诗是学生们必须要积累的,很多诗,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家长、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与积累了,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孩子们对所学习的古诗一点都不陌生,可以夸张地说不教学生也能读得正确,老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针对易错音,有目的地进行强调。
如李白这首 《望庐山瀑布》课后生字表中要求会读与会写的是“紫、尺、疑”,对于“紫”和“尺”需要指出的是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并能够读准。除此之外,这首诗里还有个特别会闹笑话的“瀑布”。这些易错字音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强调,而根本不需要一个一个字的再从头进行教学,一个个教学既否定了孩子们的预习,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解诗:变疏通诗意为诗中有画
古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也造成了古诗理解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老师们把诗意的理解当作古诗教学的重头戏,颇费苦心地带领着孩子们反复理解,理所当然地在四行诗里转悠着。可是,预习已悄然潜移默化植入每个孩子的内心,预习时代的到来也应该对我们老师的古诗教学带来变化。
1.强调关键字的理解
古诗的诗意,孩子们通过预习是可以解决的。自己在讲授古诗时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站起来说诗意时,大多数能够说得正确。对诗意的理解,他们已能够参考资料的解释,也可以说是在预习时候将诗意背诵了下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们又觉得孩子是“拿来”而不是“内化”,又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诗意的背诵,这也是孩子们预习的体现,有这样的预习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样的“拿来”已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诗意。在课堂上,自己认为就不再需要强调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对关键字理解的强调。如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因为在课堂中对“不知处”意思的强调,《补充习题》中这一题错误率极低,再看隔壁班错误率就比较高了。
2.品味诗中画面
诗虽字少言赅,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画面感,正所谓“诗中有画”也。此画非用心而不得看也,此画藏迹字里行间,如果缺少品味与揣摩,体悟与想象还真寻找不到它的踪迹。有了预习基础,课堂上时间得到保证,或看图,或吟诵,或想象……那短短二十来字的诗便会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意境,让你我叹为观止。
三、品诗:变点到为止为感同身受
诗言情,每一首诗中无不蕴含着诗人内心涌动着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对于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配角”,课快要结束之时,老师会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业中多半会出现这样一道题“《xx》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点缀点缀。问题的答案好讲,横线上的字好填,可这答案的得出却也不是易事,时常有事倍而功半之嫌,于是乎,体悟作者透过诗所想表达的情感也浓缩了。然而有预习这翅膀,课堂上对诗情的感悟变得游刃有余,闲庭信步,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慢慢走进作者,身临其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石灰吟》一诗。
师: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都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赞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十二岁的少年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生:于谦特别佩服不怕火炼、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
生:他也想像石灰那样做一个不怕火炼的人。
生:他也想像石灰那样,他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师:这首诗虽然是于谦少年时写的,但这也是他一身的写照。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猜测一下于谦一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生:他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做坏事,一定会被打击。
生:他被别打击报复,但是一定还是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生:他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
师: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于谦生平资料。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生:是的,他不流合污。别人送礼走后门,他却什么也不送,只有两袖清风。
生:他不畏恶势力,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在这样的理解中,老师又带领孩子一诵少年情怀,二诵为官感悟,三诵临刑陈词,四诵后世评价,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了于谦的不同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崇高精神。
四、延诗:变若有苦无为举重若轻
延诗,就是据一首诗举一而反三,可以是同作者的诗,可以是同类型的诗,也可以是同题诗……延诗的目的就在于更多的积累。以往,延诗的要求落在课结束前一项作业上:查找与某某有关的诗。这样的延诗落实了吗,有效吗?孩子们预习之中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对相关的诗进行查找,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延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43-01
一、读诗:变逐一教学为重点强调
小学的古诗是学生们必须要积累的,很多诗,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家长、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与积累了,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孩子们对所学习的古诗一点都不陌生,可以夸张地说不教学生也能读得正确,老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针对易错音,有目的地进行强调。
如李白这首 《望庐山瀑布》课后生字表中要求会读与会写的是“紫、尺、疑”,对于“紫”和“尺”需要指出的是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并能够读准。除此之外,这首诗里还有个特别会闹笑话的“瀑布”。这些易错字音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强调,而根本不需要一个一个字的再从头进行教学,一个个教学既否定了孩子们的预习,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解诗:变疏通诗意为诗中有画
古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也造成了古诗理解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老师们把诗意的理解当作古诗教学的重头戏,颇费苦心地带领着孩子们反复理解,理所当然地在四行诗里转悠着。可是,预习已悄然潜移默化植入每个孩子的内心,预习时代的到来也应该对我们老师的古诗教学带来变化。
1.强调关键字的理解
古诗的诗意,孩子们通过预习是可以解决的。自己在讲授古诗时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站起来说诗意时,大多数能够说得正确。对诗意的理解,他们已能够参考资料的解释,也可以说是在预习时候将诗意背诵了下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们又觉得孩子是“拿来”而不是“内化”,又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诗意的背诵,这也是孩子们预习的体现,有这样的预习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样的“拿来”已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诗意。在课堂上,自己认为就不再需要强调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对关键字理解的强调。如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因为在课堂中对“不知处”意思的强调,《补充习题》中这一题错误率极低,再看隔壁班错误率就比较高了。
2.品味诗中画面
诗虽字少言赅,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画面感,正所谓“诗中有画”也。此画非用心而不得看也,此画藏迹字里行间,如果缺少品味与揣摩,体悟与想象还真寻找不到它的踪迹。有了预习基础,课堂上时间得到保证,或看图,或吟诵,或想象……那短短二十来字的诗便会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意境,让你我叹为观止。
三、品诗:变点到为止为感同身受
诗言情,每一首诗中无不蕴含着诗人内心涌动着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对于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配角”,课快要结束之时,老师会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业中多半会出现这样一道题“《xx》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点缀点缀。问题的答案好讲,横线上的字好填,可这答案的得出却也不是易事,时常有事倍而功半之嫌,于是乎,体悟作者透过诗所想表达的情感也浓缩了。然而有预习这翅膀,课堂上对诗情的感悟变得游刃有余,闲庭信步,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慢慢走进作者,身临其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石灰吟》一诗。
师: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都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赞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十二岁的少年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生:于谦特别佩服不怕火炼、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
生:他也想像石灰那样做一个不怕火炼的人。
生:他也想像石灰那样,他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师:这首诗虽然是于谦少年时写的,但这也是他一身的写照。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猜测一下于谦一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生:他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做坏事,一定会被打击。
生:他被别打击报复,但是一定还是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生:他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
师: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于谦生平资料。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生:是的,他不流合污。别人送礼走后门,他却什么也不送,只有两袖清风。
生:他不畏恶势力,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在这样的理解中,老师又带领孩子一诵少年情怀,二诵为官感悟,三诵临刑陈词,四诵后世评价,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了于谦的不同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崇高精神。
四、延诗:变若有苦无为举重若轻
延诗,就是据一首诗举一而反三,可以是同作者的诗,可以是同类型的诗,也可以是同题诗……延诗的目的就在于更多的积累。以往,延诗的要求落在课结束前一项作业上:查找与某某有关的诗。这样的延诗落实了吗,有效吗?孩子们预习之中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对相关的诗进行查找,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延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