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辅助科学;中世纪史料;文书学;格式;刊本
历史学科的原创性成果根源于对一手史料的切实掌握与深入分析,西欧中世纪留存至今的文字性材料是探究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史料基础和重要线索。中世纪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具备释读此类文献的能力,培养这项能力和提供相关知识的学科被称为历史学的“辅助科学”。1英语学界称为Auxiliary Sciences of History,即德语学界的Historische Hilfswissenschaften(历史辅助学科)。2历史辅助科学在德语国家及地区的学术界是完整且独立的专科之学。德语区大学的历史系大多为该学科设置教授席位或者成立专门的研究所,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专业人才。
严格地讲,历史辅助科学乃是一个学科群,涵盖诸多分支和领域。例如在发展成熟的德语史学界看来,它至少囊括如下内容:年代学(Chronologie)、文书学(Diplomatik / Urkundenlehre,也有学者根据汉语学界的习惯称之为文献学)、谱系学(Genealogie)、纹章学(Heraldik)、历史地理学(Historische Geographie)、手稿学/笔迹学(Kodikologie)、钱币学(Numismatik)、文字学(Pal?ographie)、印玺学(Sphragistik)等。1此外,对于欧洲古代历史的研究领域而言,也包括碑铭学(Epigraphik)、姓名学(Onomastik)、语文学(Philologie)等;在近代史领域还涉及到档案学(Archivkunde)等。就更广义的外延而言,历史辅助科学还与考古学联系在一起。
在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过程中,历史辅助科学的应用范围颇广。它可以在史料学的平台基础之上,以文书学为统领,将其它多个分支领域关联起来,形成一套释读史料文本的方法,以此对西欧中世纪文献做出完备的解读。因为在释读过程中乃至之前,率先要对文献做出精准的识别,包括产生的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以及文本中的语言、字体、签名、印信等。在经过对文献的真伪及其史料价值做出初步辨别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释读文本内容的工作。这项通过研究文献的书体、语言、形态、来源等以甄别史料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工作,就是对历史文献的批判之学(critical scholarship)。德语史学界称之为“史料批判”或者“史料考证”(Quellenkritik)。4它与传统中国史学的“考据之学”于内在理路上相通,在工作方法上也多有相似之处。
史料批判源自辨别历史文献的真伪,确认文本记载的内容具有它所宣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著名的实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1406—1457)将《君士坦丁赠礼》(Constitutum Constantini)鉴定为中世纪的伪作。瓦拉主要从语文学的(philological)角度指出该文献出现了众多时代错乱的辞藻与名物,由此判定其乃后人杜撰的古罗马皇帝诏旨。也正是自瓦拉始,开创了文本研究的内证法。6而从文献的外部形制入手,开启针对文本字体与笔迹、文书体例与格式的专门之学,则要归功于法国教士学者让·马比荣(Jean Mabillon,1632—1707)。他的系统性著作《论文书学》(De re diplomatica)为后来逐渐完备起来的历史辅助科学奠定了基础。
鉴于释读中世纪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拟介绍德语史学界如何通过历史辅助科学的帮助对文献做出基本的判断。德语学界尤为看重史料批判,在史料学的研究领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基础,对中世纪文书的整理、编纂和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而国内学界在参考和借鉴德语学界于历史辅助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方面尚待补足。文中将以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权的所有者即德意志王国的帝王所发布的诏旨为例,对西欧中世纪官方文书的体例格式、释读要领、现代刊本等逐一给予梳理,为国内学界提供获取及释读此类文献的门径与方法,以飨方家。
研究西欧中世纪官方文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有鉴于此,须率先说明德语史学界对史料的定义、分类以及价值判断。
在德语史学界看来,一切包含过往信息的文本(Text)、实物(Gegenstand)、事实(Tatsache)都可以被视作史料(Quellen)。8从其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的价值来看,可将史料分成两个大的类别:一为过往遗存(?berrest),二为记事流传(Tradition)。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史料二分法与国内世界史学界通常认知的史料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国内学界更为熟知的是以时间标准作为史料分类的原则,凡与事件发生的同时代所产生的材料被视为一手史料——最严格意义的原始史料应是目击证明;而在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都属于二手史料。1而德语学界提供的史料二分法可以对上述原则做出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过往遗存(?berrest)是指从过去直接遗留下来的所有东西,而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过滤或者加工,特別是没有经过专以记录史事为目的的转述。2英语学界笼统地称之为文档史料(documents)。然而在现实当中,过往遗存不仅仅是指文字性材料,它所涵盖的史料大致分为3种:
(1)实物遗存(例如遗骸、建筑、器皿、工具、艺术品等);
(2)抽象遗存(例如典章、制度、法律、风俗、习惯、语言等);
(3)文字遗存(包括所有原始性的文字材料)。
保持着原貌(original)、非目的性、非刻意性是过往遗存类史料的最大优点。它是史事发生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是过往的直接遗留物,不含人为的判断以及主观倾向,而是以其本来面目示人。帝王颁发的诏旨就属于这一类。再例如账簿与合同,其自身功能是即时地记录和约束当时的商贸往来,写下它们的目的并不是特意为后人展示过往的经营活动。所以,它们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商业活动的本来面目,是研究经济社会史的一手史料。不过,过往遗存类史料也具有明显的劣势。它只承载其自身产生时期的状况,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时效性;它多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而缺乏相互之间的关联,当个体呈点状的碎片化分布时,搜集起来零零散散,不具备条理性和系统性。由此,过往遗存一般只反映历史的个别情况或者某个面向,而无法展现彼时的全景风貌。相比较而言,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记事流传(Tradition)是指以记录过去和描述史事为主旨的所有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口头的。3英语学界称之为叙述性史料(narratives)。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主体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类史书和纪事,例如《法兰克人史》、《查理大帝传》等中世纪史家的著作就是典型代表。4从西欧中世纪时期保存下来的记事流传的种类很多,文字性的大致有编年史(Annalen)、年代记(Chronik)、传记(Biographie)、自传(Autobiographie)、回忆录(Memoiren)等;而口头流传涵盖了神话(Mythe)、传说(Sage)、民谣(Lied)、讲述(Erz?hlung)、故事(Story)等。
记事流传类史料全部经过人为的编撰和加工,受众获取的历史信息乃间接所得。但其优点在于历史意识明确,叙述较为完整且逻辑性强。它将史事的前因后果直至具体过程告知读者或者听众,期望受众理解和全盘接受它所提供的完整敘事。然而这类史料的劣势也一目了然。在其编作的过程中,人为因素参与进来,编作者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能力见识、心理状态、生活阅历、叙事笔法等都会影响所记录的信息,当然还有不自觉的记事错误乃至蓄意的歪曲篡改。这必然会影响到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价值,使其客观性大打折扣。特别是编作者一般只根据自己的好恶与评判标准,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值得传承的往昔进行选择性的记述,受众获得的信息则必然受到编作者眼光和倾向性的限制。例如西欧中世纪编年史的著者多为基督教会的教士,他们更多地关注和记录政治事件和教会事务,普罗大众的日常社会生活相对被忽视。
综上所述,德语学界史料二分法的核心标准是,是否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无目的性、不具主观意识的史料,归属于直接性的过往遗存,乃价值上乘的一手史料。与此相对,如果是以记录史事为根本目的,传播的形式又为转述的史料,则应划归到间接性的记事流传类,其史料价值不及前者。因为后者经过了检选、过滤、加工、修饰、转述等人为的工作,严格地讲可归入二手史料。本文所讨论的西欧中世纪的官方文书属于过往遗存类史料中的第三种,即文字遗存。这些文献直接出于中世纪帝王处理政务和信息传达之所需,并不是专为记录史事,所以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中世纪史家著作中的很多内容虽然是根据这些官方文书(或者它们的抄本、复本、记录摘要等)编撰而成,但由于经过了编作者的转述,应归入二手史料之列。只不过,当文书的原件以及各种复本佚失的时候,史家著作成为相关信息来源的唯一渠道,此时由于一手史料的缺失,造成二手史料地位和价值的相对上升。
德语史学界将西欧中世纪的文书(diploma)定义为按照固定格式撰写、经过认证的、具有实质性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1文书大体可分为官方和私人两类。而官方文书又可细分为由帝王诸侯等世俗君主发布的上谕诏旨,由教宗等教会君主发布的令状,以及由城市发布的文件等。官方(帝王诸侯、教会、城市)以文字的形式将所处理的事务写定下来,颁发出去,通过官方的权威令其生效且被执行。可见,官方文书是中世纪西欧政务当中的枢纽环节,起到确定、承载、传播和稽查信息的作用。
西欧中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官方文书是后人洞悉当时历史的重要史料。此类文书内容涵盖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经济、战争、和约、世俗政权与教廷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帝王发布的各种诏旨,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力。此乃罗马帝国时期开启的政治传统。2时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战乱迭起,社会动荡,政务执行及信息传达的传统相应经历了一个衰败期。官方文书的发布在西欧一度中断,在文化与书写能力较为落后的各地蛮族王国当中也不盛行。直至8世纪,各国的王廷才重拾罗马遗风,以颁发官方文书的形式逐渐完备政务管理体系。然而时过境迁,中世纪帝王的官方文书无论从外部形态还是内容格式,皆与古罗马皇帝发布的诏旨大不相同。另外,中世纪西欧是基督教会主宰文字书写的时代,宗教信仰因素在官方文书中也被鲜明地表现出来。帝王的官方文书到11世纪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式。至13、14世纪,该文书格式又被诸侯和城市等世俗权力的所有者普遍接受和采用。3由此,中世纪帝王颁发的诏旨是掌握官方文书释读方法之源,更是研究中世纪政治史与制度史的基本史料。
针对中世纪的官方文书,须从内外两条路径展开史料批判和释读工作,外是指文书呈现出的物理状态例如材料和形制等,内是指文书的格式与体例。下文所列举的是历史辅助科学门下最为紧要的几个分支领域,它们既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又存在交叉重叠。通过对它们的综合运用,方能对中世纪官方文书做出全方位的考查,并准确地解读文书中的核心信息。
史料学:首先要考查文书的外部物理特征。西欧中世纪书写文字的载体是畜皮纸(pergamentum),这与古代已大有不同。古代地中海世界书写文字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草纸,其原材料是盛产于埃及的一种叫莎(suō)草(papyrus)的芦苇。2对草纸的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草纸学(Papyrologie)。3草纸一经写定不易涂改,难以重复使用,且保存难度大,怕水、怕火、怕折,卷成轴后既容易断裂破碎也会受潮粘连在一起导致腐烂。阿拉伯人在7至8世纪的扩张,使得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沿地中海的北非地区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无法再从埃及获得草纸。4最晚从7世纪开始,西欧世俗君主发布的文书就已改用畜皮纸,罗马教廷的草纸存货用至10世纪末也完全耗尽。从此,西欧的文书载体成为了畜皮纸的一统天下。5畜皮纸一般用羊皮、牛皮等制成,也用少量的驴皮。制作工艺是先将牲畜皮浸入石灰水中数周,泡“熟”去毛,然后拉伸展开晒干,再压平,清洗干净,最后用白垩粉打磨抛光,即获得较为平整光滑略呈白色的一整张畜皮纸。在开始书写之前,根据文书内容的多少剪裁成不同尺寸的适用小张。虽然牲畜皮有毛的外层比贴肉的内层要粗糙,但经过上述工艺的加工,内外层可获得基本相同的光滑效果,均可用于书写。其中,书写文字的一面为正面(recto),反面(verso)多数时候不再着字,个别情况会留下文书撰写者的记号,以此标明写手为谁。相比草纸,畜皮纸结实耐用,能够长期保存,易卷成轴,也能折叠,还可以装订成像现代书籍一样的册子。另外,畜皮纸可以用小刀刮去讹误之处修订,较厚的畜皮纸甚至可以将整篇文字刮去,重新获得一层空白的页面,再撰写新的文本,也就是重写本(palimpsestus / rescriptus)。 西欧中世纪的书写用笔起初还是来自植物茎秆,亦如古代。自7世纪开始越来越多地改用禽类的羽毛,常见的是大鹅和乌鸦的羽毛,因其毛管较长较粗、相对结实,便于削尖成笔头。只有位高权重者才在羽毛笔管下端插上金属笔头,例如银的或者铜的,但比较少见。
墨水一般是用五倍子加矾用水调和而成,其它的成分还包括煤炱、树胶、植物烧成的炭黑、葡萄酒、醋等等。添加的配料不同会使墨水的颜色有深浅之分,例如灰色、黄色、红色、褐色、黑色等,也可以添加银粉或者金粉。制成的墨水放入用牲畜角做成的容器当中,与羽毛笔一起可以随身系在腰带上。
语文学:从古罗马到中世纪,拉丁文在西欧官方文书使用的语言当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当然,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历史也对拉丁语本身产生了影响,例如一些口语词汇、民族语言的词汇进入到拉丁文的书面用语当中。这导致中世纪拉丁文不再像古典拉丁文那么优雅,语法的规范程度相应下滑。所以,中世纪时代被认为是拉丁文质量的衰落期。6甚至一些词汇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comes一词在古典拉丁语中是“随从”的意思,在中世纪拉丁语中是“封臣、伯爵”的意思。这种词义的引申与中世纪封建制的确立直接相关。还有一些中世纪拉丁语的词汇需要借助专门的词典才能理解。7另外,中世纪拉丁文亦如古代,依然没有标准的句读,句子与句子之间只是粗略地标注类似于句点的分隔符,这在官方文书中也不例外。
文字学:拉丁文字母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大写到小写、从正体到草体的发展过程。3期间出现了多种字体,通过研习文字学可以掌握每种字体的书写规则,以便正确辨认和释读相关的文本。其中有几种是文书中的常见字体,也在拉丁字母的字体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安色尔体(Unziale / uncialis)体现出来的是古典拉丁字母从方正的大写体向小写体的过渡,常见于4—6世纪时期的文书当中(见图例
一、历史辅助科学
历史学科的原创性成果根源于对一手史料的切实掌握与深入分析,西欧中世纪留存至今的文字性材料是探究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史料基础和重要线索。中世纪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具备释读此类文献的能力,培养这项能力和提供相关知识的学科被称为历史学的“辅助科学”。1英语学界称为Auxiliary Sciences of History,即德语学界的Historische Hilfswissenschaften(历史辅助学科)。2历史辅助科学在德语国家及地区的学术界是完整且独立的专科之学。德语区大学的历史系大多为该学科设置教授席位或者成立专门的研究所,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专业人才。
严格地讲,历史辅助科学乃是一个学科群,涵盖诸多分支和领域。例如在发展成熟的德语史学界看来,它至少囊括如下内容:年代学(Chronologie)、文书学(Diplomatik / Urkundenlehre,也有学者根据汉语学界的习惯称之为文献学)、谱系学(Genealogie)、纹章学(Heraldik)、历史地理学(Historische Geographie)、手稿学/笔迹学(Kodikologie)、钱币学(Numismatik)、文字学(Pal?ographie)、印玺学(Sphragistik)等。1此外,对于欧洲古代历史的研究领域而言,也包括碑铭学(Epigraphik)、姓名学(Onomastik)、语文学(Philologie)等;在近代史领域还涉及到档案学(Archivkunde)等。就更广义的外延而言,历史辅助科学还与考古学联系在一起。
在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过程中,历史辅助科学的应用范围颇广。它可以在史料学的平台基础之上,以文书学为统领,将其它多个分支领域关联起来,形成一套释读史料文本的方法,以此对西欧中世纪文献做出完备的解读。因为在释读过程中乃至之前,率先要对文献做出精准的识别,包括产生的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以及文本中的语言、字体、签名、印信等。在经过对文献的真伪及其史料价值做出初步辨别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释读文本内容的工作。这项通过研究文献的书体、语言、形态、来源等以甄别史料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工作,就是对历史文献的批判之学(critical scholarship)。德语史学界称之为“史料批判”或者“史料考证”(Quellenkritik)。4它与传统中国史学的“考据之学”于内在理路上相通,在工作方法上也多有相似之处。
史料批判源自辨别历史文献的真伪,确认文本记载的内容具有它所宣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著名的实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1406—1457)将《君士坦丁赠礼》(Constitutum Constantini)鉴定为中世纪的伪作。瓦拉主要从语文学的(philological)角度指出该文献出现了众多时代错乱的辞藻与名物,由此判定其乃后人杜撰的古罗马皇帝诏旨。也正是自瓦拉始,开创了文本研究的内证法。6而从文献的外部形制入手,开启针对文本字体与笔迹、文书体例与格式的专门之学,则要归功于法国教士学者让·马比荣(Jean Mabillon,1632—1707)。他的系统性著作《论文书学》(De re diplomatica)为后来逐渐完备起来的历史辅助科学奠定了基础。
鉴于释读中世纪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拟介绍德语史学界如何通过历史辅助科学的帮助对文献做出基本的判断。德语学界尤为看重史料批判,在史料学的研究领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基础,对中世纪文书的整理、编纂和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而国内学界在参考和借鉴德语学界于历史辅助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方面尚待补足。文中将以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权的所有者即德意志王国的帝王所发布的诏旨为例,对西欧中世纪官方文书的体例格式、释读要领、现代刊本等逐一给予梳理,为国内学界提供获取及释读此类文献的门径与方法,以飨方家。
二、德语学界的史料二分法
研究西欧中世纪官方文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有鉴于此,须率先说明德语史学界对史料的定义、分类以及价值判断。
在德语史学界看来,一切包含过往信息的文本(Text)、实物(Gegenstand)、事实(Tatsache)都可以被视作史料(Quellen)。8从其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的价值来看,可将史料分成两个大的类别:一为过往遗存(?berrest),二为记事流传(Tradition)。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史料二分法与国内世界史学界通常认知的史料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国内学界更为熟知的是以时间标准作为史料分类的原则,凡与事件发生的同时代所产生的材料被视为一手史料——最严格意义的原始史料应是目击证明;而在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都属于二手史料。1而德语学界提供的史料二分法可以对上述原则做出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过往遗存(?berrest)是指从过去直接遗留下来的所有东西,而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过滤或者加工,特別是没有经过专以记录史事为目的的转述。2英语学界笼统地称之为文档史料(documents)。然而在现实当中,过往遗存不仅仅是指文字性材料,它所涵盖的史料大致分为3种:
(1)实物遗存(例如遗骸、建筑、器皿、工具、艺术品等);
(2)抽象遗存(例如典章、制度、法律、风俗、习惯、语言等);
(3)文字遗存(包括所有原始性的文字材料)。
保持着原貌(original)、非目的性、非刻意性是过往遗存类史料的最大优点。它是史事发生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是过往的直接遗留物,不含人为的判断以及主观倾向,而是以其本来面目示人。帝王颁发的诏旨就属于这一类。再例如账簿与合同,其自身功能是即时地记录和约束当时的商贸往来,写下它们的目的并不是特意为后人展示过往的经营活动。所以,它们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商业活动的本来面目,是研究经济社会史的一手史料。不过,过往遗存类史料也具有明显的劣势。它只承载其自身产生时期的状况,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时效性;它多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而缺乏相互之间的关联,当个体呈点状的碎片化分布时,搜集起来零零散散,不具备条理性和系统性。由此,过往遗存一般只反映历史的个别情况或者某个面向,而无法展现彼时的全景风貌。相比较而言,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记事流传(Tradition)是指以记录过去和描述史事为主旨的所有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口头的。3英语学界称之为叙述性史料(narratives)。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主体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类史书和纪事,例如《法兰克人史》、《查理大帝传》等中世纪史家的著作就是典型代表。4从西欧中世纪时期保存下来的记事流传的种类很多,文字性的大致有编年史(Annalen)、年代记(Chronik)、传记(Biographie)、自传(Autobiographie)、回忆录(Memoiren)等;而口头流传涵盖了神话(Mythe)、传说(Sage)、民谣(Lied)、讲述(Erz?hlung)、故事(Story)等。
记事流传类史料全部经过人为的编撰和加工,受众获取的历史信息乃间接所得。但其优点在于历史意识明确,叙述较为完整且逻辑性强。它将史事的前因后果直至具体过程告知读者或者听众,期望受众理解和全盘接受它所提供的完整敘事。然而这类史料的劣势也一目了然。在其编作的过程中,人为因素参与进来,编作者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能力见识、心理状态、生活阅历、叙事笔法等都会影响所记录的信息,当然还有不自觉的记事错误乃至蓄意的歪曲篡改。这必然会影响到记事流传类史料的价值,使其客观性大打折扣。特别是编作者一般只根据自己的好恶与评判标准,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值得传承的往昔进行选择性的记述,受众获得的信息则必然受到编作者眼光和倾向性的限制。例如西欧中世纪编年史的著者多为基督教会的教士,他们更多地关注和记录政治事件和教会事务,普罗大众的日常社会生活相对被忽视。
综上所述,德语学界史料二分法的核心标准是,是否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无目的性、不具主观意识的史料,归属于直接性的过往遗存,乃价值上乘的一手史料。与此相对,如果是以记录史事为根本目的,传播的形式又为转述的史料,则应划归到间接性的记事流传类,其史料价值不及前者。因为后者经过了检选、过滤、加工、修饰、转述等人为的工作,严格地讲可归入二手史料。本文所讨论的西欧中世纪的官方文书属于过往遗存类史料中的第三种,即文字遗存。这些文献直接出于中世纪帝王处理政务和信息传达之所需,并不是专为记录史事,所以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中世纪史家著作中的很多内容虽然是根据这些官方文书(或者它们的抄本、复本、记录摘要等)编撰而成,但由于经过了编作者的转述,应归入二手史料之列。只不过,当文书的原件以及各种复本佚失的时候,史家著作成为相关信息来源的唯一渠道,此时由于一手史料的缺失,造成二手史料地位和价值的相对上升。
三、史料学辑要
德语史学界将西欧中世纪的文书(diploma)定义为按照固定格式撰写、经过认证的、具有实质性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1文书大体可分为官方和私人两类。而官方文书又可细分为由帝王诸侯等世俗君主发布的上谕诏旨,由教宗等教会君主发布的令状,以及由城市发布的文件等。官方(帝王诸侯、教会、城市)以文字的形式将所处理的事务写定下来,颁发出去,通过官方的权威令其生效且被执行。可见,官方文书是中世纪西欧政务当中的枢纽环节,起到确定、承载、传播和稽查信息的作用。
西欧中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官方文书是后人洞悉当时历史的重要史料。此类文书内容涵盖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经济、战争、和约、世俗政权与教廷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帝王发布的各种诏旨,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力。此乃罗马帝国时期开启的政治传统。2时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战乱迭起,社会动荡,政务执行及信息传达的传统相应经历了一个衰败期。官方文书的发布在西欧一度中断,在文化与书写能力较为落后的各地蛮族王国当中也不盛行。直至8世纪,各国的王廷才重拾罗马遗风,以颁发官方文书的形式逐渐完备政务管理体系。然而时过境迁,中世纪帝王的官方文书无论从外部形态还是内容格式,皆与古罗马皇帝发布的诏旨大不相同。另外,中世纪西欧是基督教会主宰文字书写的时代,宗教信仰因素在官方文书中也被鲜明地表现出来。帝王的官方文书到11世纪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式。至13、14世纪,该文书格式又被诸侯和城市等世俗权力的所有者普遍接受和采用。3由此,中世纪帝王颁发的诏旨是掌握官方文书释读方法之源,更是研究中世纪政治史与制度史的基本史料。
针对中世纪的官方文书,须从内外两条路径展开史料批判和释读工作,外是指文书呈现出的物理状态例如材料和形制等,内是指文书的格式与体例。下文所列举的是历史辅助科学门下最为紧要的几个分支领域,它们既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又存在交叉重叠。通过对它们的综合运用,方能对中世纪官方文书做出全方位的考查,并准确地解读文书中的核心信息。
史料学:首先要考查文书的外部物理特征。西欧中世纪书写文字的载体是畜皮纸(pergamentum),这与古代已大有不同。古代地中海世界书写文字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草纸,其原材料是盛产于埃及的一种叫莎(suō)草(papyrus)的芦苇。2对草纸的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草纸学(Papyrologie)。3草纸一经写定不易涂改,难以重复使用,且保存难度大,怕水、怕火、怕折,卷成轴后既容易断裂破碎也会受潮粘连在一起导致腐烂。阿拉伯人在7至8世纪的扩张,使得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沿地中海的北非地区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无法再从埃及获得草纸。4最晚从7世纪开始,西欧世俗君主发布的文书就已改用畜皮纸,罗马教廷的草纸存货用至10世纪末也完全耗尽。从此,西欧的文书载体成为了畜皮纸的一统天下。5畜皮纸一般用羊皮、牛皮等制成,也用少量的驴皮。制作工艺是先将牲畜皮浸入石灰水中数周,泡“熟”去毛,然后拉伸展开晒干,再压平,清洗干净,最后用白垩粉打磨抛光,即获得较为平整光滑略呈白色的一整张畜皮纸。在开始书写之前,根据文书内容的多少剪裁成不同尺寸的适用小张。虽然牲畜皮有毛的外层比贴肉的内层要粗糙,但经过上述工艺的加工,内外层可获得基本相同的光滑效果,均可用于书写。其中,书写文字的一面为正面(recto),反面(verso)多数时候不再着字,个别情况会留下文书撰写者的记号,以此标明写手为谁。相比草纸,畜皮纸结实耐用,能够长期保存,易卷成轴,也能折叠,还可以装订成像现代书籍一样的册子。另外,畜皮纸可以用小刀刮去讹误之处修订,较厚的畜皮纸甚至可以将整篇文字刮去,重新获得一层空白的页面,再撰写新的文本,也就是重写本(palimpsestus / rescriptus)。 西欧中世纪的书写用笔起初还是来自植物茎秆,亦如古代。自7世纪开始越来越多地改用禽类的羽毛,常见的是大鹅和乌鸦的羽毛,因其毛管较长较粗、相对结实,便于削尖成笔头。只有位高权重者才在羽毛笔管下端插上金属笔头,例如银的或者铜的,但比较少见。
墨水一般是用五倍子加矾用水调和而成,其它的成分还包括煤炱、树胶、植物烧成的炭黑、葡萄酒、醋等等。添加的配料不同会使墨水的颜色有深浅之分,例如灰色、黄色、红色、褐色、黑色等,也可以添加银粉或者金粉。制成的墨水放入用牲畜角做成的容器当中,与羽毛笔一起可以随身系在腰带上。
语文学:从古罗马到中世纪,拉丁文在西欧官方文书使用的语言当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当然,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历史也对拉丁语本身产生了影响,例如一些口语词汇、民族语言的词汇进入到拉丁文的书面用语当中。这导致中世纪拉丁文不再像古典拉丁文那么优雅,语法的规范程度相应下滑。所以,中世纪时代被认为是拉丁文质量的衰落期。6甚至一些词汇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comes一词在古典拉丁语中是“随从”的意思,在中世纪拉丁语中是“封臣、伯爵”的意思。这种词义的引申与中世纪封建制的确立直接相关。还有一些中世纪拉丁语的词汇需要借助专门的词典才能理解。7另外,中世纪拉丁文亦如古代,依然没有标准的句读,句子与句子之间只是粗略地标注类似于句点的分隔符,这在官方文书中也不例外。

文字学:拉丁文字母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大写到小写、从正体到草体的发展过程。3期间出现了多种字体,通过研习文字学可以掌握每种字体的书写规则,以便正确辨认和释读相关的文本。其中有几种是文书中的常见字体,也在拉丁字母的字体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安色尔体(Unziale / uncialis)体现出来的是古典拉丁字母从方正的大写体向小写体的过渡,常见于4—6世纪时期的文书当中(见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