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金砖国家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发布最新预测: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全球摆脱经济衰退的主力军
  
  2007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了巨大打击,也对新兴经济体形成冲击,但對发达国家经济实体冲击更为严重。
  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下降3.2%,欧盟多项经济指标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倒退了十年,冰岛、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更是陷入沉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中。而这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保持着2.5%的增长速度,金砖国家中除俄罗斯、南非经济出现负增长、巴西零增长外,中国、印度则保持了9.2%和5.7%的高增长率,金砖国家整体保持着5%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采取一系列坚决有力的经济刺激措施,金砖国家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2010年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五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0.3%、9.7%、7.5%、4%和2.7%,整体增长率超过7%,远超发达经济体2.7%的平均增长率,显示出金砖国家经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能力较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作用强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1月25日发布的最新预测认为,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全球摆脱经济衰退的主力军。
  
  金砖国家的优势
  
  十多年以来,除新加入的南非外,金砖国家相继进入GDP万亿美元的大经济体俱乐部。
  2001年以来,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2008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2011年1月初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印度经济总量可能达到4.412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4.3223万亿美元,跻身第三大经济体;俄罗斯经济总量从2001年的390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7万多亿美元,在全球的排名从第16位上升到第8位;2010年巴西经济的高增长使巴西GDP总量突破2.1万亿美元,超越英、法跻身全球第七大经济体;2009年,南非在全球经济体排位中居第31位,但它是整个非洲大陆40多个国家中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体量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万成才认为,金砖国家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体现在金砖国家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劳动力最为充足、国内市场最大的国家群体上。
  目前,金砖国家的总人口有28亿,占全球人口的42%,人口增长率2.36%。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全世界领土面积近30%,经济总量目前占到全球的18%,外贸总额占全球的15%,吸引外资占到全球的53%。
  金砖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是44.2%,其中巴西和俄罗斯已经是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率分别达到87%和73%。印度和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型的国家,城市化率分别为47%、3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金砖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人口、版图、经济基础、文化传统、模式创新、国际地位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同时,它们跨越四大洲,发挥沟通南南、南北的桥梁作用,会产生特殊的地缘影响力。
  
  金砖国家形成动因
  
  金砖国家从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的“金砖四国”概念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多边合作组织,这是新兴经济体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金砖国家的国情各异,但冷战结束后所处的国际大背景相同,追求的总目标相似。
  新兴经济体的群体崛起,是伴随着时代进程应运而生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堪称新兴市场国家中快速腾飞、前景看好之佼佼者。金砖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一起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认为:
  其一,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大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变革或政策调整,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对外“竞争共处”,力图在世界上赢得尽可能有利的位置,加强自身的作用和影响,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二,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军事因素相对下降,大国关系普遍有所改善,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越来越行不通,世界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金砖国家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结构中的一大新要素。
  其三,世界多样性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公认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金砖国家“和而不同”欣然走到了一起。
  其四,大家都愿意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期盼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金砖国家是遵循联合国宪章、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楷模。
  其五,国际金融危机涉及几乎所有国家,在同舟共济理念下,增强彼此之间的和平合作成为必然趋势。
  俄罗斯统一基金会主席尼科诺夫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格局调整,世界地缘战略变化呈现出三大主要趋势。这些变化对金砖国家重新寻求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大趋势是世界力量中心和权力正在东移,转向发展中国家和东方。第二大趋势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八国集团等治理体系的缺陷暴露无余。在后危机时期,包括五个金砖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集团日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壮大反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新现实,即如果缺少发展中经济体的参与,任何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都是难以想象的,多极世界的理念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第三大趋势是国家力量的回归。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自由主义者的鼓吹下,人们一度认为应该在经济部门中彻底清除国家的影响,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给大家好好上了一课,国家力量的价值再次得到重视。各国都在修复产业政策,重建实体经济。
  
  多边合作机制
  
  金砖国家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入进来,现在已经初步形成合作机制。
  万成才认为,金砖国家将来总的趋势肯定要扩大规模,但不要急于扩大规模,要加深现在这五国之间的合作,取得成果以后再逐步扩大。对金砖国家的作用,他说,“由于金砖国家各成员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世界其他国际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相互合作能够把代表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带到这些国际合作组织,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均衡发展。”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广程认为,金砖国家已经从单纯的“字母游戏”上升到了经济合作机制的层面,尽管会务机制尚未发展为成熟的组织形式,但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多边关系已经有力地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逐步实现,必将给各国带来更多利好。
  金砖国家中存在着良好双边关系的范例,这为优化整体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俄罗斯统一基金会主席尼科诺夫指出,金砖国家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群体,已经建立了以领导人会晤为核心的一系列磋商与合作机制,并一贯重视国家的作用。
  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三亚举行,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五国在各项议题上达成共识,会议发表了《三亚宣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教授姚枝仲指出,在海南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表明,金砖国家已经形成一种广义上的合作机制,但目前建立固定机构的条件还不成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未来仍会保持其开放性,“至于哪个国家在什么时候加入,则要由金砖国家共同商定。”他强调,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是针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相反地,金砖国家各成员与其他国家都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
  郑新立指出,金砖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必将带来巨大的需求,需要进口发达国家的设备,需求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是未来一个时期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发达国家尽快走出危机影响的一个根本动力。金砖国家应当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带动者。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全球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4月14日金砖國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方兴未艾,是全球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可以继续在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金砖国家”不是一个政治集团,经济因素是联系“金砖国家”各成员之间的主要纽带,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是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以往历次危机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危机治理主导者、调节者角色,在危机中提升自身金融经济地位,而削弱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实力、使其债务增加的情形,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1年巴西危机、墨西哥危机,这些危机过程中新兴经济体遭受严重削弱,而发达国家地位得以增强。
  而在2008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几乎全部陷入债务增加、经济衰退、被迫接受发展中国家输血和拯救的困境。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地位大幅度下滑,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所受冲击较小,相对地位上升,崛起加速。中国甚至用外汇储备购买希腊、西班牙等陷入困境的发达国家的国债,帮助这些国家维持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角色出现转换。但也要注意到,以往的新兴国家崛起,主要是一两国或少数国家的依次崛起,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则是群体性崛起。这些国家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欧洲四大洲,是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各自地区经济组织的核心成员或者与群体成员关系密切、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与过去新兴国家主要局限于某一地区(西欧、北美或东亚)的情形有很大区别。因而,目前金砖国家以及印尼、土耳其、尼日利亚、墨西哥、越南等的崛起反映出了典型的群体性特征。
  万成才将金砖国家合作模式归纳为五个平台的建立:不同文化间对话的新平台;增强彼此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增加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新平台;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新平台;金砖国家间多边战略协作关系新平台。他指出,需要承认金砖国家间确实存在分歧,但合作是主要的,而分歧将随合作的深入而解决。
  金砖峰会通过了成果文件《三亚宣言》,对金砖国家未来合作作出规划。在宣言的第6条中,对于金砖国家有一个定义性的说明,即“金砖国家是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发展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姚枝仲认为,这说明当前金砖还主要是一个经济合作平台,但是并没有完全排斥政治与安全议题,从长期来看,金砖的合作将是全面的。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黄河贯穿盆地、黄河源区现代水系格局形成,是黄河发育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青藏高原东部水文环境变化的转折点。关于其发生年代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结论。本文根据野外考察所获资料和实验室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历年来前人多方面研究的结果,针对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与黄河贯穿盆地的年代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与展望。其中在玛曲—欧拉秀玛河段的最新研究,发现由古洪水沉积物记录的黄
基于厦门、漳州、泉州三市1996—2017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与夜间灯光数据,应用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及协调性模型探讨了城镇发展与地表温度的时空耦合规律,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及景观指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7年,闽南三市表征城镇发展变化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与地形、区位等因素的空间耦合性。三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总体耦合态势不断加强,协
干旱区内耕地急剧扩张导致水资源严重超载,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对干旱区绿洲耕地适宜规模进行科学评估,将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水资源为约束条件,选择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5个研究时段,分别测算了适宜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的"三生"用水量;并基于绿洲水热平衡原理,耦合作物种植结构、不同生长期内的作物系数以及灌溉保障率、耕地
本文以广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简化城市建筑群后绘制出无建筑区域的中心线,进而识别风道。利用2016年逐时风向风速数据,基于GIS提出了度量风道物理、热力属性的指标,据此分析风道特征,并对通风效能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1)在40 m分辨率下识别出潜在风道中心线共有2451条,相互组合后达到风道标准的有142条,总通风面积为96.49 km2,占研究区的21.59%。(2)以珠江新城为中心,研究区潜
数字地形分析(DTA)是地理信息科学(GIS)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在地貌学研究中存在重形态轻机理、重现象轻过程、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急需从单一的地貌形态分析,迈向面向成因、过程与机理等地貌学本源问题的研究转变。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面向地貌学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从地貌学本源认识、地貌形态建模、地形因子提取、以及其他地形分析方法等研究进行了系统
蒸散发是陆面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和过程,是研究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要素。过去十几年,全球下垫面的植被变化剧烈,但如何影响全球陆面蒸散发仍未得到清晰的揭示。本文采用500 m分辨率MODIS数据驱动PML-V2模型,定量解析了2003—2017年植被变化对全球陆面蒸散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全球尺度上,植被变绿使得全球蒸散发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使陆地水循环加快;区域尺度上,植被变化对蒸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