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潜德之幽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沈胜衣君是谷林先生的忘年交,先生驾鹤西去后,他终于编成了用来纪念先生的散文佳作选集《觉有情》,副题为“谷林文萃”。我翻阅这册集子中的文章,并对所议论的书籍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竟有如下的发现,其中与周作人有关的文章十篇,与胡适有关的文章五篇,与张中行有关的文章三篇,与沈从文有关的文章两篇,其他有一篇文章议论的则有鲁迅、陈寅恪、吴宓、冯友兰、梁漱溟、聂绀弩、俞平伯、朱光潜、冰心、黄裳、陈原等多人。且看谷林文章中议论的这些名单,便可知其读书的境界乃是高格不俗的,也可见他对于文章的欣赏,最钟情的还是知堂一家。谷林的文章优雅、沉厚、绵密,又有一种温润宽厚的文人古风。他的不少文章既是充满慧心识见的读书笔记,也是一篇篇精致优雅的书话散文。这些与读书有关的文章,时常从自己阅读的体验出发,一点也不隐藏个人的真实感受,于是往往是随感、赏析、评论与记忆互相交织,读来令人亲切。如文章《曾在我家》,便是谈他早年搜求周作人散文集子的经过,也有他与周作人交往的记忆,但其中还闪烁着他对于文学,对于文人,对于书籍,以及对于文章和版本的一些十分难得的见识,而这篇文章之美,也尽现了知堂文章苦涩冲淡的韵味。我读这些文字中夹杂着的记忆,一点也没有发现炫耀和自得的心理,反而是一种极为平淡,甚至是带有淡淡哀伤、隐忍乃至卑微的口吻。他在文章《煮豆撒微盐》中写了自己极为追慕知堂老人的一种写作境界,便若是“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在于写作一事来说,也便是“唯留二三佳作,使今人读之欣然有同感,斯已足矣,今人所留赠后人者亦止此,此均是豆也”。
  尽管谷林文章有我上述的诸多好处,但我以为他的文字之所以难得,更关键还在于文章中的见识。文章难在有独立的见识,更难在做到见识的通达。谷林的文章看似碎小,却没有旧时文人的自怜自得遗风,更没有那种革命年代所沾染的阶级痕迹。我以为这是他最为可贵的地方。《独为神州惜大儒》一文,是他读《吴宓与陈寅恪》一书的读后感,其中有吴宓一九七一年写给“广州国立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询问陈寅恪的一封信。随后陈寅恪寄有吴宓两封回信,但此书作者说她是后来在香港的《明报》月刊上读到《跋新发现的陈寅恪晚年的两封信》一文才得以采入书中的。此书的作者系吴宓的女儿吴学昭,谷林为此引用了作者的这样一段话:“这两封信竟被西南师范学院一位自称吴宓‘晚年弟子’的人据为己有,‘寄赠’给了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英时,余又把两信原件‘转赠’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葛思特东方图书馆。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引完此段话,谷林说:“然而,莫不也该当额手庆幸?”这是为何,后面他接着写到了陈寅恪在“文革”中荡然无存的信件、自编年谱和诗集手稿等,并叹息:“凡此种种,若悉由多情的‘弟子’一以捡寄海外,终存天壤,岂非大幸!”
  《往事回忆存史料》也是很见功力的精彩篇章。谷林在文章中简要叙述了千家驹在《论胡适》中回忆与胡适交往的旧事,作为左翼知识青年的千家驹尽管与胡适的立场截然相反,但却得到了胡适的悉心关爱和提携。谷林细细分析了千家驹在这篇文章中流露出的态度,可谓一唱三叹,曲径通幽,道尽了千家驹复杂与细腻的“心曲”,而如此,他才这样评价胡适:“这里写出胡适对一个并不很驯顺的学生的态度,写出他的识见和胸襟。”再看他评论千家驹:“作者也依旧走自己的路,并以‘所立卓尔’的行藏酬答了春风时雨的师谊。”接着看他阐述两人的关系,乃又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独立思考,尊重宽容精神,这些都融合在琐琐碎碎的揖让进退之中。”再看他如何评说千家驹的这篇文章:“纯属个人私事,而读来醰醰有味,觉得亲切,自然更要使身受者终身难忘了。”对于一篇文章,谷林在一个段落里逐一进行了细腻妥帖的评说,但还没有完,文章结尾,他又这样写道:“理论需要勇气,说出真话也需要勇气。读到有价值的回忆录常使人受到鼓舞,即使压抑已久,一朝倾泻仍具有冲决网罗的力量,终将唤起更多无所畏惧的新人,共同创造宽容和谐的探索真理的良好环境。”
  还有文章《共命与长生》,写到了朱光潜的一件往事。朱先生晚年曾让一位到其单位联系工作的年轻人任意在他的书架上选几册自己看中的书籍,年轻人也许不好意思,不肯下手,他便自己抽下来两本书要求这位年轻人带走,一部是《红楼梦》,一部是《西游记》,而这两册书都是特装本,书顶和书口均刷了金粉。谷林对此叹道:“朱先生果真懂得‘美’。”又写道:“谁都要或早或晚不先不后被纳入‘遣送’名单的。‘诚知此恨人人有’,把深爱的分散给也能爱的人们,使所爱的及时得所,岂非便是长生?”此处可见谷林对于书籍的态度,也见其对待人生的境界。在这本书的附录中,有谷林写给沈胜衣的几封书信,其中一则便是写其愈到晚岁便愈有把珍藏书籍分赠几位同好的念想,例如扬之水,他便曾送去《古今》的合订本和《两汉书》的补注本。而我由此又想起谷林去世后,扬之水曾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名为《今在我家》,以此题呼应《曾在我家》,其中记叙了谷林赠送她十一种周作人极为珍贵的文集。值得注意的是,扬之水获赠这些书的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三日,而谷林《曾在我家》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彼时,那十一册他所珍爱的知堂集子尚在家中架上,但他已决心用“曾在我家”来表达自己对于“所爱”的态度了。
  (《觉有情—谷林文萃》,谷林著,沈胜衣编,海豚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
其他文献
惊蛰,万物复苏。记忆像被打了一针强醒剂,也醒了。俄顷申城主流媒体有关“城市历史记忆”的报道层出不穷,“城市记忆”蔚蔚然,一时成为显学。《新民晚报》于二○○七年四月八日专题报道了《城市的记忆由历史来串联——由和平饭店改建引起的议论》。议论来自三位嘉宾。“……和平饭店是上海Art Deco建筑中最具代表的一个……在我的印象里,和平饭店是奢华的……”其中的一位嘉宾兴奋道来。  先不说和平饭店是否沪上Ar
对许多人来说,公益法是个陌生的概念。这并不奇怪。因为就是法律中人,若非有专门研究,对这个概念多半也是一知半解。这也不奇怪。因为所谓公益法,并非传统上可以归于公法或私法的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毋宁说,它是跨越多个法律领域的一种法律实践,而且,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的历史并不算长。然而,也因为如此,这个在概念上让我们感觉陌生的“法”,在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  几年前的孙志刚案件,人们都耳熟能详。在那个事
期待已久的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终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面对着先睹为快这一大叠校稿清样,我为他高兴,因为我深知这部书写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从完稿到出版之间所遭遇的种种周折。我更为中国高兴,明式家具是中国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瑰宝,而研究它、介绍它,过去几为洋人所垄断。今天终于由一位中国学者写出如此权威性的研究专著,这于国家、于祖先、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件极其光彩体面的事。  在前已出版的《明式家
说到记述戏曲作家生平的著作,我们会一下子想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在《录鬼簿》中,收录了元代散曲和杂剧作者一百五十余人,曲目四百余种,对后人研究元曲和元杂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元代散曲和杂剧在今天视为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但在当时,杂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其中大多是不仕的士人和末路的才子,尽管有些作品得以传世,但其作者的生平,世人未必了了,钟嗣成完成于至顺年间的《录鬼簿》可谓是对戏曲史的一个重要
2012年新年之际,霍尔木兹海峡空气里依然弥漫着硝烟气味。伊朗海军刚刚结束在海峡以东的军事演习,伊斯兰革命卫队又宣布,将进行代号为“伟大先知”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将是这支伊朗精英部队开展的“最大规模海上军演”。伊斯兰革命卫队海上部队司令法达维强调,军演将证明,伊朗完全能够控制霍尔木兹海峡,“并监视该地区的一切动静”。  对伊朗的演习,美国十分不屑,并准备与以色列共同举行代号为“严峻挑战12”的大规
初见“高桥和巳”这个名字,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距离他去世已有二十多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与吉田山遥遥相望的一间办公室,摆满了典籍文献的环室书架上,竖立着一套东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十册本《高桥和巳作品集》。起初是有些惊讶,因为高桥和巳曾在京都大学的中国语学文学研究室、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年的日本最著名汉学研究及教学机构里任过教职,可是他的名字却从未出现在我们熟悉的中国学家的系谱里;又因为他是享誉一
人物简介:马瑞芳,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一个中医家庭。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至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在全国范围掀起“聊斋热”。  马瑞芳是山东大学的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她写小说、写散文、搞学术,都是一把好手,有“教授作家”的美誉。通过中央电视
荀子论“士君子”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阎步克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陈平原  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汪晖  论恻隐之心何怀宏  《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华学诚  成圣之道——清初理学北方重镇孙奇逢学述靳大成  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卢向前  李退溪心学的再研究陈耒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经部)孙猛  汉文字与拓跋鲜卑汉化何德章  唐代弹劾制度研究胡宝华  典在唐前期财政行政中的作用李锦绣
(一)  在《贾宝玉论》的首篇,我已讲明,从“释”的视角上说,尽管贾宝玉内涵非常丰富,却可以用一个字表述,这就是“心”字。从“道”的视角上说,宝玉则是一个不为物役也不役物、逍遥自在的“真人”。  “真人”是庄子思想中的“大概念”。什么是“真人”?《大宗师》篇中从多个角度作了定义。“真人”与“至人”、“神人”、“圣人”等大称谓,在庄子的表述系统中,其名虽异而“实”则相通。《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
人们喜欢用“多元、多样、多变”来形容今日中国的思想动态。这当然是可喜的,参差多态的观点竞争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然而,其中的一些观念,诸如“我不关心”“我不相信”“不关我事”,也预示着价值的危机。当一部分人“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时,精神贫瘠的病症“不治将恐深”。  正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词,来得正是时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恢弘的三重奏中,公民个人层面的这4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