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如何使培训管理更高效”是困扰众多国有企业的难题。胜利发电厂作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管理局下属的自备电厂,立足生产实际,尝试将“木桶原理”应用到培训管理中,系统思考,注重培训的个性化需求,用良好的理念和制度,激发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初步建立起学习型电力企业,为创建“国际一流”电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未雨绸缪,全面分析,查找培训工作短板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职工甚至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应付了事,尤其是生产任务一紧,就认为培训和生产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进而舍弃培训而一味的忙于生产,对待培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2.岗位标准不明确,职工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认识模糊。什么是人才?学习什么才能成为骨干?并不是每一名职工都能有清醒的认识,部分职工认识模糊,对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感觉茫然,无所适从。这里有职工自身素质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缺失。
3.培训方式单调,无法满足职工个性化培训的需要。部分单位培训方法单一,内容单调,不管实效,形式主义严重。照本宣科多,分析讨论少,在这种被动的知识灌输下,参与培训的员工因兴趣、工作岗位差异和尽责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差别很大,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4.职工学习技术积极性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在劳动付出和利益分配上,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不利于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部分职工对学技术缺乏兴趣,认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部分职工自满自大,坐井观天,对于胜利油田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关键期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于本厂与国际一流电厂之间的差距认识不足,安于现状,却又牢骚满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5.职工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集成度高,尤其是近些年来信息科技的发展普及,新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培训多种技能兼备的全能型人才。调研中发现,对某些职工而言,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再有所提高。
二、系统思考,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1.合理构建培训框架,建立健全岗位工作标准,补齐标准短板。发电厂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企业,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由培训中心组织,各部门根据生产对岗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工作标准,并定期根据现场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各岗位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们的理解:利用岗位工作标准,先让职工脚踏实地学好一个岗位,干好一个岗位,分步学习,渐进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训方式,补齐职工技术短板。除坚持好常规培训之外,我们尝试着用制度的创新激励职工,想学习的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帮着学,对于认识不到位不愿学习的带着学,充分满足个性化培训的需求。
(1)了解职工个性培训需要,重点人员重点关注。有人戏言“一个大学本科生,如果在其毕业三年中,不自学或进修提高,他的专业知识将会是毫不保留地归还给书本。”这充分说明了再教育和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不同范围的座谈会等形式,主动了解职工的培训需求,尤其对新分的学生,三产转业人员,了解他们的技术现状,通过专题学习班及“导师带徒”等形式,专业技术骨干靠上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2)及时完善操作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科学指导生产操作。电厂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伴随科技的进步,现场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建厂之初,为了培训需要编写的操作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与现场实际设备相差较多,已经无法满足职工培训和指导生产的需要。针对于此,胜利发电厂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管理机构,逐年有计划地对各专业运行、检修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进行修订,使之成为培训的“利器”,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科学指导生产操作。
(3)利用仿真机组进行实战训练和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随着生产的稳定,运行操作人员操作少了,直接面对事故处理的实战机会少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不良的影响-“手生”。胜利发电厂将取证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利用机组大修的有利时机,分期分批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到仿真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取证培训,改变了“只说不练”传统培训方式,在仿真机上进行生产全过程亲自参与,增加了各岗位人员的学习兴趣,利用仿真机组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了职工事故处理能力。
(4)突出“危险点源控制”,工作之前先学习,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由厂安全科组织,对发电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开展全面危险点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活动,编制危险点源预控手册,各单位在厂网络一体化系统中逐步建立标准操作票票库和标准工作票票库,在两票上同时附有危险点预控措施,并将正确填写和使用两票作为员工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对电力生产企业两票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的一项创新,以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对定型票进行学习,对欲进行的工作步骤和工作危险提前预想,突出“危险点源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误操作、漏操作的发生,有力保障了机组的运行安全。
(5)广泛开展“金钥匙”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让技术明星亮起来。定期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金钥匙”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技术比武,选树一批技术明星,发挥这些明星在工作中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让这些技术明星真正亮起来,对于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技术尖子,厂里从物质和荣誉多角度加大奖励力度,如“金钥匙”竞赛第一名的奖金约为月度奖金的十倍,授予厂级技术能手称号,在晋升晋级等方面优先推荐。
(6)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厂网内部的资料共享,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在厂主页上建立了学习网,以文字、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发电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营造“学习型电厂”的氛围;信息中心建立的MIS系统和SIS系统,先后实现了生产实时数据上传、水化验实时数据显示;利用Thams2000紫光电子档案检索系统,将厂档案室图纸进行扫描、处理、上传。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方便技术人员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定岗定薪,按劳分配,补齐内在动力短板。“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已经是一个广泛认同观念,“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让职工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可以激发职工潜力,发挥职工学习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以上认识,胜利发电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调整岗位提升机制,把职工个人技术水平与岗位动态管理、收入分配、业绩考核挂钩。通过组织不同范围的岗位调整,逐步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约束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合理拉大各岗位的经济收入,做到人尽其才,按劳分配。通过岗位的调整让职工感觉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本领,“心有多大,舞台才能有多大”,自觉钻研技术,扭转“学和不学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鼓励改革创新,加强技术难题的攻关力度,补齐设备缺陷短板。胜利发电厂将探讨式培训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技术攻关,调动广大职工群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把QC小组、合理化建议和“五小”成果革新等活动纳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这种探讨式培训活动,强调的是每个培训受众都参与问题的解决,组织者负责结合生产实际,汇总、筛选、确定科研课题,组织职工参与。这样一来,将培训由“要我学而学”转变成“为解决问题而学”,更好地调动起更多员工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查资料、找数据,技术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形成了一批技术革新成果,消除了设备缺陷短板。
5. 外闯市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补齐职工认识短板。近年来,胜利发电厂加大外闯市场力度,在为职工谋取更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在工作中锻炼队伍,增强职工凝聚力。要求各单位不但要外派技术骨干,干出精品工程,更要求按照一定比例,让技术骨干发挥模范作用,以能带庸、以勤带懒,将各类人员按照一帮一、导师带徒等模式结成对子,促进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6.倡导读书活动,盖房建馆购书,补齐职工素质短板。良好的文化素养能使人从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创造力和判断力,从而有助于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为此,电厂在加强员工岗位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华中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油田党校等专业机构合作,组织各类本专科、硕士研究生、MPA培训班,加强员工的文化素养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胜利发电厂汽机部)
一、 未雨绸缪,全面分析,查找培训工作短板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职工甚至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应付了事,尤其是生产任务一紧,就认为培训和生产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进而舍弃培训而一味的忙于生产,对待培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2.岗位标准不明确,职工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认识模糊。什么是人才?学习什么才能成为骨干?并不是每一名职工都能有清醒的认识,部分职工认识模糊,对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感觉茫然,无所适从。这里有职工自身素质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缺失。
3.培训方式单调,无法满足职工个性化培训的需要。部分单位培训方法单一,内容单调,不管实效,形式主义严重。照本宣科多,分析讨论少,在这种被动的知识灌输下,参与培训的员工因兴趣、工作岗位差异和尽责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差别很大,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4.职工学习技术积极性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在劳动付出和利益分配上,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不利于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部分职工对学技术缺乏兴趣,认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部分职工自满自大,坐井观天,对于胜利油田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关键期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于本厂与国际一流电厂之间的差距认识不足,安于现状,却又牢骚满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5.职工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集成度高,尤其是近些年来信息科技的发展普及,新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培训多种技能兼备的全能型人才。调研中发现,对某些职工而言,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再有所提高。
二、系统思考,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1.合理构建培训框架,建立健全岗位工作标准,补齐标准短板。发电厂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企业,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由培训中心组织,各部门根据生产对岗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工作标准,并定期根据现场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各岗位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们的理解:利用岗位工作标准,先让职工脚踏实地学好一个岗位,干好一个岗位,分步学习,渐进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训方式,补齐职工技术短板。除坚持好常规培训之外,我们尝试着用制度的创新激励职工,想学习的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帮着学,对于认识不到位不愿学习的带着学,充分满足个性化培训的需求。
(1)了解职工个性培训需要,重点人员重点关注。有人戏言“一个大学本科生,如果在其毕业三年中,不自学或进修提高,他的专业知识将会是毫不保留地归还给书本。”这充分说明了再教育和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不同范围的座谈会等形式,主动了解职工的培训需求,尤其对新分的学生,三产转业人员,了解他们的技术现状,通过专题学习班及“导师带徒”等形式,专业技术骨干靠上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2)及时完善操作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科学指导生产操作。电厂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伴随科技的进步,现场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建厂之初,为了培训需要编写的操作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与现场实际设备相差较多,已经无法满足职工培训和指导生产的需要。针对于此,胜利发电厂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管理机构,逐年有计划地对各专业运行、检修规程、系统图和设备培训教材进行修订,使之成为培训的“利器”,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科学指导生产操作。
(3)利用仿真机组进行实战训练和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随着生产的稳定,运行操作人员操作少了,直接面对事故处理的实战机会少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不良的影响-“手生”。胜利发电厂将取证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利用机组大修的有利时机,分期分批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到仿真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取证培训,改变了“只说不练”传统培训方式,在仿真机上进行生产全过程亲自参与,增加了各岗位人员的学习兴趣,利用仿真机组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了职工事故处理能力。
(4)突出“危险点源控制”,工作之前先学习,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由厂安全科组织,对发电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开展全面危险点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活动,编制危险点源预控手册,各单位在厂网络一体化系统中逐步建立标准操作票票库和标准工作票票库,在两票上同时附有危险点预控措施,并将正确填写和使用两票作为员工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对电力生产企业两票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的一项创新,以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对定型票进行学习,对欲进行的工作步骤和工作危险提前预想,突出“危险点源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误操作、漏操作的发生,有力保障了机组的运行安全。
(5)广泛开展“金钥匙”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让技术明星亮起来。定期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金钥匙”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技术比武,选树一批技术明星,发挥这些明星在工作中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让这些技术明星真正亮起来,对于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技术尖子,厂里从物质和荣誉多角度加大奖励力度,如“金钥匙”竞赛第一名的奖金约为月度奖金的十倍,授予厂级技术能手称号,在晋升晋级等方面优先推荐。
(6)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厂网内部的资料共享,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在厂主页上建立了学习网,以文字、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发电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营造“学习型电厂”的氛围;信息中心建立的MIS系统和SIS系统,先后实现了生产实时数据上传、水化验实时数据显示;利用Thams2000紫光电子档案检索系统,将厂档案室图纸进行扫描、处理、上传。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方便技术人员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定岗定薪,按劳分配,补齐内在动力短板。“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已经是一个广泛认同观念,“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让职工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可以激发职工潜力,发挥职工学习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以上认识,胜利发电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调整岗位提升机制,把职工个人技术水平与岗位动态管理、收入分配、业绩考核挂钩。通过组织不同范围的岗位调整,逐步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约束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合理拉大各岗位的经济收入,做到人尽其才,按劳分配。通过岗位的调整让职工感觉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本领,“心有多大,舞台才能有多大”,自觉钻研技术,扭转“学和不学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鼓励改革创新,加强技术难题的攻关力度,补齐设备缺陷短板。胜利发电厂将探讨式培训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技术攻关,调动广大职工群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把QC小组、合理化建议和“五小”成果革新等活动纳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这种探讨式培训活动,强调的是每个培训受众都参与问题的解决,组织者负责结合生产实际,汇总、筛选、确定科研课题,组织职工参与。这样一来,将培训由“要我学而学”转变成“为解决问题而学”,更好地调动起更多员工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查资料、找数据,技术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形成了一批技术革新成果,消除了设备缺陷短板。
5. 外闯市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补齐职工认识短板。近年来,胜利发电厂加大外闯市场力度,在为职工谋取更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在工作中锻炼队伍,增强职工凝聚力。要求各单位不但要外派技术骨干,干出精品工程,更要求按照一定比例,让技术骨干发挥模范作用,以能带庸、以勤带懒,将各类人员按照一帮一、导师带徒等模式结成对子,促进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6.倡导读书活动,盖房建馆购书,补齐职工素质短板。良好的文化素养能使人从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创造力和判断力,从而有助于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为此,电厂在加强员工岗位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华中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油田党校等专业机构合作,组织各类本专科、硕士研究生、MPA培训班,加强员工的文化素养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胜利发电厂汽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