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拉祭拜李时珍与国民情绪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k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韩国明星张娜拉在湖北蕲春李时珍墓前,身着韩服举行祭拜大典,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从网上评论看,指责声居多,“作秀”“圈钱”“拉郎配”……各种说法都有。当然也有评论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不能不说,张娜拉的祭拜倒是使媒体想起了李时珍这位药圣,有“复活”李药圣的新闻效应。
  张娜拉的父亲称,这次祭拜是为了完成张娜拉外公多年的心愿,她的外公是一名老韩医,对李时珍非常推崇。他还称,韩国学者说李药圣是韩国人是不负责的言论。当然,张娜拉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和示好,来消除前些日子的负面言论,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无疑也是动机之一。
  批评张娜拉的祭拜是“作秀”或“圈钱”,毫无意义,除非有人能证明张娜拉的外公不是一名老韩医。只要她外公真是韩医,对李药圣的推崇就完全有可能,张娜拉祭拜的动机也就能成立。按照韩国国民习性,在这点上, 张娜拉不见得敢造假。
  从现场视频和照片看,这次祭拜典礼规模不小,是近年来比较隆重的一次个人祭拜。不过,张娜拉的这个举动,还是冒一定风险的。作为一个明星,到别的国家去祭拜人家的先祖,是需要勇气的。这就如同一个中国明星,到外国大张旗鼓去祭拜一个道理,如果舆论引导不当,极可能在国内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联想到这些年中韩民间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争议,我很赞赏张娜拉的勇气。
  李时珍在我少年时代,是被看作一位神奇人物的。然而因为这些年中医的衰落,李时珍和他的故事也极少被人提起了。现在竟然是一位韩国女星,让人们有了重新谈论李药圣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尴尬,国民情绪也进入了一个很奇怪的境地:一方面,多数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没有了推崇和敬畏之心;一方面,当别人染指我们的文化遗产时,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一种伤害,这从中韩民间的诸多争议中也可看出。
  这种充满矛盾的国民情绪,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很少愿意谈论一个事件良善的一面,而更愿意揭示它的丑陋处。前些日子张娜拉一句“没钱就去中国演出”引来的口水之战,就属这种情况。其实就像成龙、周润发要去好莱坞挣钱一样,只能说明好莱坞的强势,难道能得出美国“钱多人傻”的结论吗?这种情形的出现,其实和如今的社会现实有关,当人们无法去抨击那些真正丑恶的事实时,只好把情绪发泄在那些能够评论的事件上。于是一件即使有积极意义的事,人们也往往通过指责它的消极面,来达到情绪的宣泄。
  张娜拉祭拜李时珍看似不靠谱,但也很正常,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国,“慎终追远”从来就是一种民风。人们通过祭拜先人,来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景仰与缅怀。在中国传统中,祭拜只要是发其真情、致其敬意,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心,就是合乎礼仪的,对身份并没有要求。穷人和富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这种祭拜权。
  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宽容地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我们不能一方面反感暴力与高压的权力意识,一方面自己也陷入同样的意识。宽容既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用担心压制;也意味着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只有构建了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国民情绪才能不显得这么喜怒无常、变幻不定、狭隘短视。宽容并不意味着丧失生机,而是对文化现象做更多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视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事件上,而不是打一些无聊的口水仗。
  在一个人们轻视中医、遗忘李时珍的时代,一个韩国的家庭愿意用祭拜之礼,表达自己的敬仰之心,正常人体会到的应该是一种尊严和神圣的情感。它提醒我们,要多一些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如果我们的这种文化行为多了,一个韩国人的祭拜也不可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摘自叶匡政新浪博客,有删改)
  
  叶匡政,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其他文献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
一、鲁迅在北京高校任教为什么只是讲师?  以鲁迅的性格,很不易与人相处,在鲁迅一生的朋友圈中,平辈中能够算得上知己的唯有许寿裳,长辈中关系最密切的人首推蔡元培。  张光茫在《中华读书报》2017年5月3日15版上发表文章《鲁迅与许寿裳的友谊》,其中写道:“许寿裳担任北京女高师校长,即聘鲁迅为教授。”  这种说法流传极广,甚至“百度百科”上的“许寿裳”条目均持此等说法,新近出版的书籍中也还有类似的记
“晨米!晨米!还没起床哪?你看看几点啦!” 迷迷糊糊中,我听见老爸的叫声。睁开惺忪的睡眼:四周亮堂堂一片!糟了,睡过头了!  妈妈今天值日,很早就走了。我本打算买个糯米团吃的,可是一看闹钟——七点四十!八点钟就算迟到!以前我都是七点二十分出发的,可今天……我急得快哭了,会不会迟到啊?老师会不会呵斥?同学会不会嘲笑?我还来得及去买糯米团吗?也许只好买个面包将就一下了……匆忙洗漱一下,抓起书包我就冲出
「摹拟范本」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
微风拍着羽翅,  在柔嫩的沙子上  飒飒地写下迷离的文字。  微风向洁白的河堤  吐出低低切切的絮语,  盈盈秋波传递。  太阳落进了西山,  无限的音籁,阴影与光彩  自由嬉戏在你的温存的两腮。  海滩的宽阔、干枯的脸庞,  好像漾出了你的惝恍  奇妙的淺笑,万千模样。  (选自《20世纪外国诗歌经典》,刘象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龟山汉墓  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5的范文写的就是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九里经济开发区境内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在位)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通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
雾来了 / 移动小猫的脚步 / 它蹲下来 / 静默无声 / 看了看城市和海港 / 又继续向前  (江枫 译)  (选自《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库·外国文学编1·诗歌卷》,陈惇、何乃英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离别时节。  面对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与老师,心中纵然有千言万语,却总是说不出口,常常是话到嘴边,心中已流下了酸楚的眼泪……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回头想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有多少欢歌笑语,又有多少悲欢离合。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痛苦的日子里,我们又共同承受着暴风雨的洗礼。  人们似乎对离别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我面对着同窗三年的好友时,心中有述不尽的离别情;三十六颗火热的心哟,即使
如果我们把记叙文中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比作是经线的话,那么其中对与事件相关内容的穿插描写,或情由的补充交代,则可以看成是纬线。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必须做到“经明纬丰”,即叙述过程层次分明且曲折有致;描写场面景物浓淡相宜,补充交代虚实结合,这样才能“事彰旨显”,既使事件清楚明白,又让主题突出深刻。《老山界》就是这样的文章,堪称记叙文的典范。  从叙述事件过程的角度来看,《老山界》可谓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叶生叶落,四季流转。  有一天,在我纠结于叶子和天空的关系时,一位记者闯入了我的视线。  他说,他叫做维·比安基。我笑着说:“这是个奇怪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只鸡的名字。”他说:“如果能生活在一片美丽的森林中,做一只鸡也很好啊!”他给我看了他的照相机,里面有很多关于森林的照片,我对其中大多数的东西都感到陌生。于是,他带我开始了森林之旅。他相信我在熟悉森林之后,会爱上它。  维告诉我,再过些时日,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