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是病人自己。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合理用药、血糖监测、心理和教育被称为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其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可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帮助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进行血糖监测的意识。2012年有报告指出,我国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拥有血糖仪,农村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监测为例,大部分患者认为每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测血糖,以为只要用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因为监测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达到治疗目标,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严重并发症。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本刊特邀专家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周健
  血糖监测有许多方法,从最初的尿糖测定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方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方便、精确、全面、痛苦少。具体进行分类,血糖监测包括了“点”(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监测目前已较少使用,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为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
  2. 血糖
  血糖监测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平时坚持血糖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时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一般为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还需监测夜间血糖(一般为凌晨2~3点)。
  具体的监测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胰岛素治疗,第二种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第三种是生活方式治疗。相应地,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异,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岛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1)。
  表1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复诊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监测的“盲区”,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若增加监测频率往往病人较为痛苦;②易受个别不准确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仪器,每天可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的许多不足。但动态血糖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检查费用较为昂贵;②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仅在一些二、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开展。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月综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对近期的血糖变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精确反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点。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疗或近期治疗方案调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疗效评价指标。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有效补充。
  5.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脱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单纯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稳定的住院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项指标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尚未在临床推广使用。展望未来,如果将即刻血糖、1,5-脱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几项指标结合起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项血糖指标的控制目标是多少呢?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宜控制在<7.0% 。
  其中,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除了血糖指标,糖尿病患者还应综合控制其他相关指标(表2),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表2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7.0
  血压(毫米汞柱)
  <140/80
  总胆固醇(TC,毫摩/升)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1.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BMI,千克/米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2.5(22.0毫克/克)
  女性
  <3.5(31.0毫克/克)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钟)
  <20.0(30.0毫克/天)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150.0
其他文献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人体免疫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骨髓是免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生成细胞,如白细胞和红细胞;胸腺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训练免疫细胞;此外,扁桃腺、淋巴、脾脏,甚至盲肠,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免疫生理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出生时,婴儿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但因以往未曾接触抗原,故
老故事  茯苓饼是北京传统小吃,味佳,价廉,功效多,老少皆宜,从古至今,深受大家喜爱。  茯苓饼被广为流传,是与酷爱保养的慈禧有关。据传有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御医见她因年事已高,常犯“心痛病”而郁郁寡欢,调理也不得要领,便劝她去向法海寺里的高寿老方丈讨个方子。慈禧差人将方丈用轿子接进宫,得方丈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圆饼数枚。吃了这小圆饼,慈溪神清气爽,三天后感觉不再心痛。慈溪大喜,次日清晨便带着随
越来越多孩子受情绪问题困扰  从临床上的资料看,现在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近30年来,因情绪问题就诊的青少年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看心理门诊的孩子多数是因为行为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的青少年大概占1/3,现在这一比例会更高。2009年,我们调查发现,青少年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比例约为0.8%,而2015年调查发现这一数据为1%。  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不
过敏是一种常见病,很多人都经历过。一般地说,过敏性疾病并不影响患者受孕,但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却有可能对母婴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备孕女性而言,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过敏,如果孕前和孕期有过敏症状发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保证母婴安全。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鼻痒、眼痒、喷嚏、流清涕、鼻塞。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增高,会增加鼻黏膜敏感性,导
2016年2月,我们刊发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砒霜”治白血病的精彩传承,读者反响强烈。老作者也写来“砒霜”医案,发人深省。  案曰:有一亲表妇人,患(喘)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有一道人贷此药(紫金丹),漫赠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予率用以救人,恃为神异。  这是宋代许叔微编撰的《普济本事方》卷二中记录的一个医案,哮喘十年,遍医乏效,服几次紫金丹数而迅速痊愈。  紫金丹方
生活实例  叶先生刚过而立之年,事业生活一帆风顺。可是,就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发现了高血压。近几年来,他一直受到痛风的困扰,对于饮食和用药都特别注意。听同事说,常用药往往是最安全的,因此,他开始规律服用降压0号。服用药物一个月后,叶先生的血压控制得十分平稳。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某夜痛风再次发作。叶先生非常纳闷,他已经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不但坚持低嘌呤、低能量饮食,而且每天都大量饮水,怎么还会病情反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次提出“震颤麻痹”描述帕金森病。2017年是帕金森病被发现200年,也是中国帕金森病诊疗工作开展满40年。据统计,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近300万在中国。在我国,每年约新增超过1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专业组组长、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发布了国内首个
脂肪肝是病,不是亚健康  即使是无症状的单纯性脂肪肝,也不是亚健康状态。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若不及时减少饮酒量,20%以上的人将在十年内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虽然进展缓慢,十余年内仅1%左右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但随访的5~10年内发生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概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因此,一旦发现患有脂肪肝,切忌不当回事,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脂肪肝能够“治好
我正处于哺乳期,最近乳房红肿不适,经常一碰就疼,闺蜜说可能得了乳腺炎。我上网查了一下,有文章说,除了急性乳腺炎,炎性乳腺癌也好发于怀孕前后的女性,特别是哺乳期女性。急性乳腺炎和炎性乳腺癌有什么区别?  上海 张女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邵志敏:与其他种类的乳腺癌相比,炎性乳腺癌的早期症状的确更容易被误诊为急性乳腺炎,但这两种疾病在诊断上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首先,发生急性乳腺炎时,
读者在《大众医学》杂志论坛发的帖子  我是一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最近我上网咨询有关问题,发现一种说法:患慢性前列腺炎要停止同房,禁欲一年就好了,因为禁欲可以用身体的修复力去修复受损的组织。请问专家,这到底是真是假?  在预防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主张既不可禁欲也不可纵欲。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患慢性前列腺炎时,病原微生物及其分解产物易混在前列腺液中,不及时排出,容易腐败变质成败精瘀血。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