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是病人自己。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合理用药、血糖监测、心理和教育被称为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其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可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帮助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进行血糖监测的意识。2012年有报告指出,我国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拥有血糖仪,农村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监测为例,大部分患者认为每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测血糖,以为只要用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因为监测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达到治疗目标,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严重并发症。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本刊特邀专家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周健
血糖监测有许多方法,从最初的尿糖测定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方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方便、精确、全面、痛苦少。具体进行分类,血糖监测包括了“点”(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监测目前已较少使用,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为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
2. 血糖
血糖监测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平时坚持血糖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时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一般为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还需监测夜间血糖(一般为凌晨2~3点)。
具体的监测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胰岛素治疗,第二种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第三种是生活方式治疗。相应地,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异,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岛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1)。
表1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复诊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监测的“盲区”,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若增加监测频率往往病人较为痛苦;②易受个别不准确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仪器,每天可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的许多不足。但动态血糖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检查费用较为昂贵;②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仅在一些二、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开展。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月综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对近期的血糖变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精确反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点。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疗或近期治疗方案调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疗效评价指标。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有效补充。
5.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脱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单纯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稳定的住院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项指标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尚未在临床推广使用。展望未来,如果将即刻血糖、1,5-脱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几项指标结合起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项血糖指标的控制目标是多少呢?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宜控制在<7.0% 。
其中,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除了血糖指标,糖尿病患者还应综合控制其他相关指标(表2),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表2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7.0
血压(毫米汞柱)
<140/80
总胆固醇(TC,毫摩/升)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1.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BMI,千克/米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2.5(22.0毫克/克)
女性
<3.5(31.0毫克/克)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钟)
<20.0(30.0毫克/天)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150.0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进行血糖监测的意识。2012年有报告指出,我国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拥有血糖仪,农村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监测为例,大部分患者认为每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测血糖,以为只要用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因为监测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达到治疗目标,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严重并发症。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本刊特邀专家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周健
血糖监测有许多方法,从最初的尿糖测定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方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方便、精确、全面、痛苦少。具体进行分类,血糖监测包括了“点”(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监测目前已较少使用,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为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
2. 血糖
血糖监测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平时坚持血糖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时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一般为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还需监测夜间血糖(一般为凌晨2~3点)。
具体的监测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胰岛素治疗,第二种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第三种是生活方式治疗。相应地,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异,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岛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1)。
表1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复诊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监测的“盲区”,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若增加监测频率往往病人较为痛苦;②易受个别不准确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仪器,每天可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的许多不足。但动态血糖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检查费用较为昂贵;②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仅在一些二、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开展。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月综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对近期的血糖变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精确反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点。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疗或近期治疗方案调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疗效评价指标。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有效补充。
5.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脱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单纯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稳定的住院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项指标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尚未在临床推广使用。展望未来,如果将即刻血糖、1,5-脱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几项指标结合起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项血糖指标的控制目标是多少呢?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宜控制在<7.0% 。
其中,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除了血糖指标,糖尿病患者还应综合控制其他相关指标(表2),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表2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7.0
血压(毫米汞柱)
<140/80
总胆固醇(TC,毫摩/升)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1.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BMI,千克/米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2.5(22.0毫克/克)
女性
<3.5(31.0毫克/克)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钟)
<20.0(30.0毫克/天)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