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商场如战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猎头是专门帮助企业、公司发现高级将领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才尽其用的人。追溯起来,跟古时候那些巧舌如簧的说客也算是同行吧。
最执著的猎头——萧何
谈起萧何月下追韩信,恐怕中国人都知道。祖辈们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作为集团的一员,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因此不能妒才忌能,而要唯才是举。从行业的眼光来看,萧何可以称得上是最执著的猎头。
今天,在这个客户就是上帝的市场里,如果客户并不看好一个人,我们很难违背客户的意愿,而只能另外再找人才。韩信先跟随项羽,在没有得到赏识的情况下,又追随了刘邦。我们现在很难猜测当时刘邦的想法,但一个不忠的人与一个不才的人相比,历史上的领导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忠心却不一定非常有才华的人。因此韩信在刘邦那里本来并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但是韩信遇到了萧何。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听说韩信夜间逃走,紧急之间,连刘邦都没有通知就去追赶韩信,追了两天两夜才追上。刘邦在见到萧何时,把萧何臭骂一顿,说:“为什么你出去也不通知我一声,我以为连你也离开了我。夜间逃走了那么多将军,你不去追回,区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走了,你倒紧张起来。”分析刘邦的言下之意,第一,你萧何作为智囊团的一员,有重大的举措事先不通知我,弄得我的领导工作很被动啊。第二,你对我来说实在是很重要,你放心,我是绝对地欣赏你。第三,我这里人才流失的现象很严重啊,你以前怎么不思考这个问题呢。第四,你人才测评的计量表是不是选错了,韩信既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又没有工作经验,他值得你冒我之大不韪吗?可见,对于萧何来说,最大的客户很不满意他的工作。
既然谋臣说客猎头们都靠舌头吃饭,那当然要口才出众,萧何也不例外。面对刘邦的发难,萧何不慌不忙,从容应答。萧何说:“刘总,韩信离开公司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如果不马上劝他回来,他就会被别人所用。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您无法为我们配备手机,他又没有上QQ,所以我只好玩了一次‘人间消失’。韩信是难遇难求的人才,您不要认为他不忠心,凤凰择枝而栖嘛,再说,他投奔我们是弃暗投明啊。他虽然不是师出名门,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知识、能力。且不说那些名门弟子很少有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单说每个名师培训班都收上百个弟子,大家做了各个集团的将军,所用的计谋都雷同,所玩的套路也都彼此熟悉,在战场上很难出奇制胜。”一席话让刘邦不得不点头,可是刘邦心里还是犹豫,虽然萧何“追”的举动多少让刘邦重新审视了韩信,而萧何的话也打消了刘邦对人才论出身的想法,但是,韩信毕竟没有领兵实战的经验。刘邦犹豫再三,决定给韩信一个大区销售经理的头衔。
萧何一听就急了,为了追回韩信,他已经把销售中心总裁的职位许给韩信了。虽然刘邦要他寻访的高级职位很多,但是这个职位非韩信莫属。看来刘邦还是不放心韩信的能力。萧何拉住刘邦问到:“刘总,咱们公司不是要给新进人员三个月的试用期吗?设定试用期的目的不就是给人才一个机会展现自己吗?仅仅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并不能说明韩信不适合那个职位,也许是他得不到赏识,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罢了。韩信阅历丰富,足智多谋,能屈能伸,如果刘总给他这个机会,我相信他一定会为您打下江山的。”萧何的坚持让刘邦很是为难,本来让韩信当经理就已经属于破格录用了,更何况韩信已经有过跳槽的打算。但是,萧何作为公司的高级猎头顾问,曾多次为公司寻访到合适的人才,他如此坚持一定是有原因的,刘邦暗自思索。“好吧,那我就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做总经理,你看怎么样?”萧何却摇摇头,说到:“刘总,区区一个总经理,韩信是不会满足的,如果您不让他做销售中心总裁,他还是会走的,那我做的一切工作都白费了,而您失去韩信,统一中国市场的霸业也会困难许多。”说完萧何深深地叹了口气。刘邦一琢磨,以公司目前的状况,总裁和总经理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仅仅是头衔而已。刘邦一咬牙,说到:“好吧,如果不是你萧何如此向我推荐韩信,我肯定不会让他当销售中心总裁的。我就给他个机会让他一展才华吧。”
最勤奋的猎头——刘备
刘备的成功似乎总离不开“三”字:比如他是三国人物,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
那我们就从桃园三结义说起吧。刘备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让他不被别的小朋友嘲笑没有爸爸,不被有钱人的阔绰打击了自信,告诉刘备说他是皇族子孙。其实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但小刘备信以为真,为了不辱没皇族的脸面,他尽一切可能向周围的人学习。
企业无才不兴,刘备如果自己不做猎头猎取人才,他是毫无办法聚集人才成就事业的。刘备自己做销售,卖草鞋的时候,就特意游走在街市,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他卑微的出身使他根本不可能去结交那些已经成名的人才,也不可能像曹操一样有财力发布《求贤令》来广招贤才。他只能靠自己去发掘一些被埋没的人才。就这样,他结交了张飞和关羽。桃园三结义可以算他日以继夜打探人才的猎头工作的第一个成果,这样他的公司才在沛县立住了脚跟。但是如何在中原群雄争霸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自己,刘备心里是没底的。虽然刘备没有曹操的才智和孙权的世家背景,但是他勤奋,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取人才的机会。不仅自己在市井之间奔波来发现人才,他还注意听别人闲谈时透露的人才情报。
他在乡野间小饭馆里吃饭的时候,无意间听一个号水镜的老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没等两天,他就亲自拜访老先生,并和老先生结成好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刘备通过水镜先生关于对卧龙的描述,总算挖掘到卧龙的详细信息,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可能。诸葛亮作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政治上是很有抱负的。他自比管仲,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明君的赏识。英雄往往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刘备没有雄韬伟略,而且还只是沛县的一个小民营企业家,自己的产业在市场上也是岌岌可危。如果刘备贸然去见诸葛亮,诸葛亮不一定能够臣服于他。果然,诸葛亮大门紧闭,刘备第一次的拜访可以说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刘备想不出计策让诸葛亮见他,那只有靠勤能补拙了。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来三次,刘备的勤奋终于敲开了诸葛亮的大门。但是诸葛亮如果觉得刘备称不上英雄,他肯定也不会与刘备论天下,刘备对此早有准备。他立刻交给诸葛亮水镜先生的书信,信上称他是诸葛亮的天命君王,让诸葛亮跟随刘备。诸葛亮这时才放下一身傲气,与刘备分析时势,点评英雄。其实人才最怕报答知遇之恩,古今多少士为知己者死去。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分析,立刻连连称好,并让诸葛亮做了军师。不但如此,刘备还用心了解诸葛亮,争取与他情投意合,弄得关羽张飞吃醋不已。
刘备能成功聘用关羽、张飞、诸葛亮,不靠他自己的勤奋是不可能的。刘备善于以情动人,但是与一个陌生人培养出感情是一件非常费工夫的事情,刘备却能乐此不疲,把握一切机会使人才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