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方法: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男105例,女75例,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45.67±2.91)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以及麻醉方法的处理。结果:手术中无患者死亡。手术后,2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3.89%,其中死于肺部感染9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155例患者痊愈。结论:及时诊断和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麻醉方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颅脑 损伤 临床麻醉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增多了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急性颅脑损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颅脑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颅脑损伤的原因很多,如工伤、交通事故等,病情发展较快,并发症较多,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中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多,患者出现颅骨骨折、头皮破裂、出血量多、弥漫性脑肿胀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重症疾病之一,致死率、致残率、发病率均较高。临床上需按照急诊手术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手术麻醉的应用也随之逐渐增加,对麻醉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以无明显气管插管反应、尽快诱导麻醉为选择麻醉方法的标准。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麻醉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男105例,女75例,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45.67±2.91)岁。导致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125例,高处坠落患者34例,硬物击伤患者21例。
临床诊断: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7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88例。合并症:四肢发生骨折患者54例,血气胸患者12例,合并脑疝患者62例,伴有严重腹腔脏器损伤患者34例,其中骨盆骨折并伴有肾损伤及泌尿系统损伤患者有18例。临床手术治疗前,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对患者进行临床GCS评分,GCS评分<6分56例,评分6~9分84例,评分>9分40例。
1.2 方法
本研究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临床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气管畅通,彻底清除患者鼻腔、口腔、咽喉等处血性液体、呕吐物,开放静脉后,对患者的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必要时静脉滴注甘露醇,有利于降低脑水肿。手术过程中,万汶与林格氏液按照1:2比例使用,依据患者临床病情选择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全局麻醉主要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进行,给予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1.5mg/kg、芬太尼4μg/kg、咪达唑仑0.05mg/kg快速诱导插管。利用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将潮气量控制8mL/kg。另外,插管、拔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刺激,必要时需要加深麻醉。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反应适量追加维库溴铵、异氟醚,静脉注射时持续注入瑞芬太尼、异丙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麻醉药剂量,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调整[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未死亡。手术治疗后,合并伤较严重或病情变化快且严重的1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3.89%,其中死于肺部感染9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其余155例患者均康复而出院。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调查显示当前颅脑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当前颅脑損伤的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火器伤等。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瞳孔变化等,生命体征方面表现为脉搏浅弱、血压下降等。
若生命体征紊乱时间延长,且无恢复迹象,表明脑干损伤严重;若伤后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随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提示颅内有继发血肿。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的时间较长,导致并发症增加。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h或再次昏迷的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
为了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需要从术前工作开始准备,充分处理围术期的临床麻醉工作,确保手术临床效果。①术前准备:术前初步治疗患者并发症,包括输液、创面包扎等;麻醉前给胃肠减压,充分吸出各种反流物;术前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②麻醉诱导:确保麻醉诱导过程平稳,避免发生呛咳、憋气等现象,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麻醉药物。③术中监测:术中出现输血过多、缺氧、颅内压升高等现象,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利用甘露醇等降低脑血管内血碳酸的浓度,降低颅内压力。④输液、对症处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做好输血、输液工作,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对症处理。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会有意识障碍,意外受伤,需要及时给予急诊的手术治疗,麻醉医师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和昏迷程度,充分了解病情,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术中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密切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抢救,保证手术的安全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要全面评估诊断其病情,针对其具体情况来选择麻醉方法,从而促使治疗成功率的提高,减少手术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少平.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74-75.
[2]李林.麻醉处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175-176.
[3]黄宇捷.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9):246.
【关键词】 急性颅脑 损伤 临床麻醉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增多了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急性颅脑损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颅脑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颅脑损伤的原因很多,如工伤、交通事故等,病情发展较快,并发症较多,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中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多,患者出现颅骨骨折、头皮破裂、出血量多、弥漫性脑肿胀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重症疾病之一,致死率、致残率、发病率均较高。临床上需按照急诊手术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手术麻醉的应用也随之逐渐增加,对麻醉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以无明显气管插管反应、尽快诱导麻醉为选择麻醉方法的标准。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麻醉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男105例,女75例,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45.67±2.91)岁。导致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125例,高处坠落患者34例,硬物击伤患者21例。
临床诊断: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7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88例。合并症:四肢发生骨折患者54例,血气胸患者12例,合并脑疝患者62例,伴有严重腹腔脏器损伤患者34例,其中骨盆骨折并伴有肾损伤及泌尿系统损伤患者有18例。临床手术治疗前,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对患者进行临床GCS评分,GCS评分<6分56例,评分6~9分84例,评分>9分40例。
1.2 方法
本研究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临床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气管畅通,彻底清除患者鼻腔、口腔、咽喉等处血性液体、呕吐物,开放静脉后,对患者的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必要时静脉滴注甘露醇,有利于降低脑水肿。手术过程中,万汶与林格氏液按照1:2比例使用,依据患者临床病情选择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全局麻醉主要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进行,给予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1.5mg/kg、芬太尼4μg/kg、咪达唑仑0.05mg/kg快速诱导插管。利用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将潮气量控制8mL/kg。另外,插管、拔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刺激,必要时需要加深麻醉。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反应适量追加维库溴铵、异氟醚,静脉注射时持续注入瑞芬太尼、异丙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麻醉药剂量,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调整[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未死亡。手术治疗后,合并伤较严重或病情变化快且严重的1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3.89%,其中死于肺部感染9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其余155例患者均康复而出院。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调查显示当前颅脑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当前颅脑損伤的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火器伤等。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瞳孔变化等,生命体征方面表现为脉搏浅弱、血压下降等。
若生命体征紊乱时间延长,且无恢复迹象,表明脑干损伤严重;若伤后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随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提示颅内有继发血肿。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的时间较长,导致并发症增加。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h或再次昏迷的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
为了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需要从术前工作开始准备,充分处理围术期的临床麻醉工作,确保手术临床效果。①术前准备:术前初步治疗患者并发症,包括输液、创面包扎等;麻醉前给胃肠减压,充分吸出各种反流物;术前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②麻醉诱导:确保麻醉诱导过程平稳,避免发生呛咳、憋气等现象,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麻醉药物。③术中监测:术中出现输血过多、缺氧、颅内压升高等现象,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利用甘露醇等降低脑血管内血碳酸的浓度,降低颅内压力。④输液、对症处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做好输血、输液工作,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对症处理。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会有意识障碍,意外受伤,需要及时给予急诊的手术治疗,麻醉医师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和昏迷程度,充分了解病情,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术中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密切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抢救,保证手术的安全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要全面评估诊断其病情,针对其具体情况来选择麻醉方法,从而促使治疗成功率的提高,减少手术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少平.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74-75.
[2]李林.麻醉处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175-176.
[3]黄宇捷.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