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孔子的“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音乐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从文艺的视角论述了在文艺里音乐具有社会功能;简要叙述了文艺中上述音乐的三大社会功能。
关键词 文艺 音乐 社会功能 审美
历史唯物主义是这样概括文艺的,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形象的、审美的。无论是文学还是戏剧,音乐还是美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哪个艺术门类,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文学、美术、音乐等其他姐妹艺术也都属于人类学范畴。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文艺的共同反映对象,而反映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则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一道道绚丽璀璨的文艺景观。而音乐就是这样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人类赋予了音乐丰富的内涵,同样也赋予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功能。
一、在文艺里音乐具有社会功能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点,即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等等,使音乐不长于具体呈现客体。因此,音乐的社会功能比其它艺术门类要复杂一些。音乐能不能表达精神理念,能否在欣赏过程中传达给人们一些美善的教益,在目前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不同认识。个别音乐理论工作者对音乐在表现形象,传达思想,教化灵魂方面的功能上,都提出了质疑。他们沿用19世纪的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提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情感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的观点,强调音乐传达的是一种超乎社会和阶层的物质性影响,认为音乐是没有社会内容的,既不可能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连串流动的音响。这种否认音乐的社会功能,背离古往今来对音乐研究和实践,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音乐所表现的不仅是音响世界,而是人的心灵所触及的大千世界。绘画通过写形达到写神,音乐则可直抒胸臆,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确实是能表现社会生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的意思是:诗(包括歌曲),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中观察社会人生,可以使人团结,可以讽刺政治,往近里说,可以用它来事奉父母,服务国家,而且多学到许多有关自然界的知识。总括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艺中音乐的三大社会功能
(一)认识功能
音乐中,不出现具体的“鸟兽草木”的名与实,不出现可视的形象,一般来说,音乐也不长于具体描绘某一事、某一人或某一物。因此,音乐的认识功能,不在使听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音乐认识事物的具体性状,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种宏观的,超越了判断和逻辑的,直接感受于心的认识。用一句禅语来讲,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般的认识。音乐的认识功能,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感情。所以,音乐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音乐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功能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盂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些圣人的名句,都强调音乐不但具有陶冶性格、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深入地对人的灵魂产生有益的作用,达到“化人也速”的效果,以致“移风易俗”产生对社会的教育作用,逐渐改变整个社会的旧风俗、旧习惯。
古希腊的哲人们也有同样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把教育与净化精神享受,列为音乐的几个目的之一。柏拉图也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音乐必须把人教育成美的善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产物,里面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这一切是通过具体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三)审美功能
作为文艺之一的音乐,其审美功能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音乐的节奏是建筑在人的生理节奏之上的。音乐美感的产生,首先是由于音乐内部的节奏与听者的心理,生理的节奏产生了共鸣。艺术家们把他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在音乐旋律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旋律节奏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共鸣与美感,同时,也在欣赏中得到愉快。
音乐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联想,被称为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地关注一个对象(大自然或一件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力,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当聆听勋伯格的《净化之夜》时,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的音乐节奏,会把我们引入一个画境。我们不但可以感觉到月夜花园的美,还能感觉到一对不幸的恋人那两颗激烈碰撞终于净化升华的心。
三、结语
有人曾说,音乐是生活中的伴侣,音乐是苦闷中的情人,音乐是前进中的号角,音乐是战斗中的武器;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能锻炼人的意志,音乐能培养人的美感,音乐能净化人的灵魂。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规律,应当鼓励人们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大胆探索,百家争鸣。《礼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当把音乐的社会作用发扬光大,让音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北京市向阳小学)
关键词 文艺 音乐 社会功能 审美
历史唯物主义是这样概括文艺的,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形象的、审美的。无论是文学还是戏剧,音乐还是美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哪个艺术门类,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文学、美术、音乐等其他姐妹艺术也都属于人类学范畴。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文艺的共同反映对象,而反映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则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一道道绚丽璀璨的文艺景观。而音乐就是这样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人类赋予了音乐丰富的内涵,同样也赋予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功能。
一、在文艺里音乐具有社会功能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点,即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等等,使音乐不长于具体呈现客体。因此,音乐的社会功能比其它艺术门类要复杂一些。音乐能不能表达精神理念,能否在欣赏过程中传达给人们一些美善的教益,在目前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不同认识。个别音乐理论工作者对音乐在表现形象,传达思想,教化灵魂方面的功能上,都提出了质疑。他们沿用19世纪的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提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情感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的观点,强调音乐传达的是一种超乎社会和阶层的物质性影响,认为音乐是没有社会内容的,既不可能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连串流动的音响。这种否认音乐的社会功能,背离古往今来对音乐研究和实践,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音乐所表现的不仅是音响世界,而是人的心灵所触及的大千世界。绘画通过写形达到写神,音乐则可直抒胸臆,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确实是能表现社会生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的意思是:诗(包括歌曲),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中观察社会人生,可以使人团结,可以讽刺政治,往近里说,可以用它来事奉父母,服务国家,而且多学到许多有关自然界的知识。总括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艺中音乐的三大社会功能
(一)认识功能
音乐中,不出现具体的“鸟兽草木”的名与实,不出现可视的形象,一般来说,音乐也不长于具体描绘某一事、某一人或某一物。因此,音乐的认识功能,不在使听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音乐认识事物的具体性状,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种宏观的,超越了判断和逻辑的,直接感受于心的认识。用一句禅语来讲,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般的认识。音乐的认识功能,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感情。所以,音乐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音乐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功能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盂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些圣人的名句,都强调音乐不但具有陶冶性格、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深入地对人的灵魂产生有益的作用,达到“化人也速”的效果,以致“移风易俗”产生对社会的教育作用,逐渐改变整个社会的旧风俗、旧习惯。
古希腊的哲人们也有同样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把教育与净化精神享受,列为音乐的几个目的之一。柏拉图也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音乐必须把人教育成美的善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产物,里面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这一切是通过具体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三)审美功能
作为文艺之一的音乐,其审美功能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音乐的节奏是建筑在人的生理节奏之上的。音乐美感的产生,首先是由于音乐内部的节奏与听者的心理,生理的节奏产生了共鸣。艺术家们把他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在音乐旋律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旋律节奏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共鸣与美感,同时,也在欣赏中得到愉快。
音乐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联想,被称为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地关注一个对象(大自然或一件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力,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当聆听勋伯格的《净化之夜》时,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的音乐节奏,会把我们引入一个画境。我们不但可以感觉到月夜花园的美,还能感觉到一对不幸的恋人那两颗激烈碰撞终于净化升华的心。
三、结语
有人曾说,音乐是生活中的伴侣,音乐是苦闷中的情人,音乐是前进中的号角,音乐是战斗中的武器;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能锻炼人的意志,音乐能培养人的美感,音乐能净化人的灵魂。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规律,应当鼓励人们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大胆探索,百家争鸣。《礼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当把音乐的社会作用发扬光大,让音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北京市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