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抽象性 操作活动 兴趣 生活化 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长期以来,幼儿数学学习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天性好动、喜欢玩,规规矩矩的课堂学习往往适得其反,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由此看出操作材料对幼儿活动影响很大。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它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數学材料。如杏核、玉米皮、毛线、酸奶盒、积木、瓶盖、等材料,这些操作材料能有效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如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先给每个幼儿3个杏核,让幼儿把他们分成两组,结果分成1和2或2和1,幼儿知道了3有两种分法;再把它们逐一合并,让幼儿理解1和2、2和1合起来都是3,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找到正确答案。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掌握内容就会比较轻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玩获得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游戏,诱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空间结构能力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大有益处。如在“比较多少”时,让幼儿玩占圆圈的游戏, 4个幼儿一组,圆圈数比玩游戏的幼儿少一个。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跳舞,音乐停止时,幼儿必须站到圆圈里,每个圆圈里只能站一个幼儿,每次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站到圆圈里。 问:“怎么有人没站到圆圈里?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人多圆圈少。”;“小朋友有4个,只有3个圆圈”;“小朋友比圆圈多1”“圆圈比人少1”,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悟出了:“4比3多1,3比4少1。”接着,再问:“怎样使人数和圆圈数一样多?”有的说:“再添上一个圆圈”,有的说:“去掉一个小朋友”,根据幼儿的办法又进行游戏验证。通过反复练习 ,幼儿亲身体验得出了想要的结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材料是数学活动的灵魂,活动材料本身的特性及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只有选择安全健康、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有所获得。选取幼儿熟悉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如生活材料:废弃的饮料瓶、蛋糕盘、树皮、石子、扑克牌、碗、筷、小勺等,都可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 在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活动中,幼儿放松地进行数学活动,获得一种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学经验。 如一物多玩材料: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玩教具“喂小动物吃饭”:将废旧纸盒装饰成可爱的小动物并粘上数字或标点标记,做上嘴巴,准备一只盘子,放若干数量的“食物”(彩珠),幼儿根据动物上相应的数量要求用勺子将“食物”喂给小动物吃;在纸盒上标记相应的数字,准备若干不同图形的即时贴,请幼儿按照盒子上相应的数字来装饰盒子(我当设计师的游戏)。
四、创设生活化游戏,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
数学最终还是展现在生活中,因此,让幼儿作为主体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中来,可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在生活化数学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丰富数学操作材料和情节设计,让幼儿自主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促进与提高。如“娃娃乐超市”,为每样物品标价,写上2元、3元不等的价钱;请一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每名顾客都有1元、2元、5元、10元面值的钱。购买时规定幼儿手中的钱只能买2样或3样的东西。幼儿通过活动,不仅认识这些面值的钱,也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总之,灵活地运用数学游戏中的教育内容,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通过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五、让幼儿在运动中愉快学数学
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周围世界,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效果会更好。如:“跺脚”是现在普遍的游戏,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内容及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了“跺一下脚”、“跺许多下脚”、“跺三下脚”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游戏更受孩子们的喜爱,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玩中学,根据孩子在玩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习及发展的需要,把相应的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教学领域、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只要做个有心人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数学学习的契机,提高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习为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关键词】抽象性 操作活动 兴趣 生活化 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长期以来,幼儿数学学习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天性好动、喜欢玩,规规矩矩的课堂学习往往适得其反,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由此看出操作材料对幼儿活动影响很大。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它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數学材料。如杏核、玉米皮、毛线、酸奶盒、积木、瓶盖、等材料,这些操作材料能有效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如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先给每个幼儿3个杏核,让幼儿把他们分成两组,结果分成1和2或2和1,幼儿知道了3有两种分法;再把它们逐一合并,让幼儿理解1和2、2和1合起来都是3,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找到正确答案。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掌握内容就会比较轻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玩获得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游戏,诱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空间结构能力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大有益处。如在“比较多少”时,让幼儿玩占圆圈的游戏, 4个幼儿一组,圆圈数比玩游戏的幼儿少一个。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跳舞,音乐停止时,幼儿必须站到圆圈里,每个圆圈里只能站一个幼儿,每次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站到圆圈里。 问:“怎么有人没站到圆圈里?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人多圆圈少。”;“小朋友有4个,只有3个圆圈”;“小朋友比圆圈多1”“圆圈比人少1”,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悟出了:“4比3多1,3比4少1。”接着,再问:“怎样使人数和圆圈数一样多?”有的说:“再添上一个圆圈”,有的说:“去掉一个小朋友”,根据幼儿的办法又进行游戏验证。通过反复练习 ,幼儿亲身体验得出了想要的结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材料是数学活动的灵魂,活动材料本身的特性及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只有选择安全健康、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有所获得。选取幼儿熟悉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如生活材料:废弃的饮料瓶、蛋糕盘、树皮、石子、扑克牌、碗、筷、小勺等,都可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 在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活动中,幼儿放松地进行数学活动,获得一种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学经验。 如一物多玩材料: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玩教具“喂小动物吃饭”:将废旧纸盒装饰成可爱的小动物并粘上数字或标点标记,做上嘴巴,准备一只盘子,放若干数量的“食物”(彩珠),幼儿根据动物上相应的数量要求用勺子将“食物”喂给小动物吃;在纸盒上标记相应的数字,准备若干不同图形的即时贴,请幼儿按照盒子上相应的数字来装饰盒子(我当设计师的游戏)。
四、创设生活化游戏,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
数学最终还是展现在生活中,因此,让幼儿作为主体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中来,可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在生活化数学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丰富数学操作材料和情节设计,让幼儿自主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促进与提高。如“娃娃乐超市”,为每样物品标价,写上2元、3元不等的价钱;请一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每名顾客都有1元、2元、5元、10元面值的钱。购买时规定幼儿手中的钱只能买2样或3样的东西。幼儿通过活动,不仅认识这些面值的钱,也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总之,灵活地运用数学游戏中的教育内容,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通过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五、让幼儿在运动中愉快学数学
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周围世界,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效果会更好。如:“跺脚”是现在普遍的游戏,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内容及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了“跺一下脚”、“跺许多下脚”、“跺三下脚”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游戏更受孩子们的喜爱,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玩中学,根据孩子在玩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习及发展的需要,把相应的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教学领域、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只要做个有心人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数学学习的契机,提高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习为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