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下共同沟是城市的生命线,共同沟的基坑支护则是修筑这条生命线的保障。由于基坑内岩土体结构十分复杂,物理力学参数很难精确确定。这种情况下在深基坑工程施工阶段对支护结构进行监测。本文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环岛北路与环岛东路交叉口共同沟基坑支护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达到保证施工作业中的基坑安全,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做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关键词:共同沟;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Abstract: underground common ditch is the lifeline of city, common ditch of the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is the guarantee of building the lifeline. Rock and soil body structure is very complex due to the foundation pit,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precisely. This case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ge is monitored. Based on the common road of north of zhuhai hengqin new area around the island and island east road intersection groove excavation monitoring data, data analysi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an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timely manner to adjust construction metho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mmon ditch; Foundation pit monitoring; The data analysis
中圖分类号: TL3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工程概况
本段共同管沟工程,位于横琴新区环岛东路(中段)西侧,与环岛北路交界处,向北延伸至示范段的环岛北路。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埋置深度约为5~6米,局部管沟相交处深度可达9米,采用开槽施工。共同管沟对地基变形十分敏感,基础类型拟采用桩基础。
本段基坑平面上呈丁字形分布,东西向桩号为AK0+034~AK0+130,长约96米,按现状地面算,基坑深4~15.4米,基坑设计等级为二级,基坑采用明挖施工形式。本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及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图1.平面示意图
2 监测目的及测点布置
2.1 监测目的
本管沟基坑规模、开挖深度较大,土质特别差,通过现场监测可以掌握围护结构工作状态,以确保施工及周围管线、道路安全。
2.2测点布置
根据基坑施工现场情况及设计要求,共布设了水平位移兼沉降监测点10个,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点4个,其具体分布如图2.
图2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在上图所布设的监测点中,S1、S2、S3、S5、S6、S7、S8位于AK0+034~AK0+080段范围内此段支护方式为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测点布置为支护桩桩顶,S9、S10位于AK0+080~AK0+130,此段为钢板桩支护,测点为钢板桩桩顶。
3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 水平位移监测
针对支护桩桩顶及钢板桩桩顶分别布设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使用TOPCON GTS-332N级全站仪,精度为测角2″,测距±2mm±2ppm,满足精度要求。
3.2沉降监测
针对支护桩桩顶及钢板桩桩顶分别布设监测点,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DL-111C)、铟瓦标尺,按二级沉降测量精度要求作业。
3.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埋管测斜法,将测斜仪探头沿埋设于土层中的测斜管十字定向槽放至测斜管底,从底至顶每0.5m测一次数值(正测),再旋转探头180°重复测一次(反测)。
3.4监测指标
根据设计以及规范要求,各监测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分别如下表。
表1.各监控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表
4 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方于2012年8月4日进场布置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点兼支护桩顶沉降点10个,土体测斜点4个。
4.1 沉降监测分析
自2012年8月5日起,至2012年9月8日16:00时,对钻孔灌注桩桩顶监测点和钢板桩桩顶监测点共进行了37次观测,依据观测数据绘制的支护钻孔灌注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3.
图3.支护钻孔灌注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沉降前期均比较均匀、平稳,至2012年8月16日以后,S3沉降开始增大,且幅度较大,针对此情况,监测方及时通报了施工方,施工单位对开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自2012年8月20日后沉降幅度开始趋于正常,然而在2012年9月3日测得沉降数据再次异常,且比之前幅度更大单次沉降值为195.84mm,严重超出警戒值32mm。针对此情况,反馈给施工单位以后,经调查发现S3监测点所在的钻孔灌注桩发生较为严重的断裂,对此施工单位立即停止了基坑开挖施工,对断裂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处理,才避免了出现更大沉降,防止发生事故。
自2012年8月23日起,至2012年9月8日14:30时,对钢板桩桩顶监测点进行了19次观测,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支护钢板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4.
图4支护钢板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4中可以看到,自2012年9月2日以后,S9、S10都有上升现象,后期S10上升急剧增大,是因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水位上升较快,钢板桩所在的AK0+080~AK0+130段支护区域发生了起拱,所以导致了钢板桩上升,对此情况现场对基坑帷幕进行了一定处理,使后期的钢板桩监测值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内。
4.2 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1)钻孔灌注桩及钢板桩桩顶位移数据分析
钻孔灌注桩支护结构监测共布置了8个监测点,与沉降监测点共用,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钻孔支护桩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5
图5 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5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8月5日初始观测至2012年累计位移基本都在±35mm以内,位移速率也都在1.50mm/d左右,说明钻孔灌注桩支护基本稳定,基坑施工安全。在2012年9月3日以后,S3监测点发生较大位移,严重超出警戒值,报于施工单位经调查以后发现S3监测点布设的灌注桩桩体开裂严重,经处理后确认不影响基坑施工安全后,基坑才继续进行开挖施工。
钢板桩桩顶监测点共布设2个,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钢板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6
图6 钢板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位移量正值为向基坑内位移,负值为向基坑外位移
根据图6所示,基坑南侧钢板桩监测点S9朝基坑内位移,基坑北侧钢板桩监测点S10朝基坑外位移,这是因为在基坑南侧为道路路基范围,地基经过处理,地质条件较好,在基坑开挖施工开始以后,路基范围土层向基坑南侧钢板桩支护结构施加荷载,使南侧钢板桩朝基坑内侧位移。而基坑北侧土层为原淤泥质土,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淤泥质土层含水量的减少使得基坑内水位上升,并使外侧淤泥质土发生一定程度的下沉,从而导致北侧钢板桩朝基坑外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点共布置了四个,其中根据Z3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成果如图7
图7深层水平位移(测斜)成果图
通过上图对测斜孔水平位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基坑自2012年8月22日开挖,中间一直持续开挖,由图4.3可知Z3点所处的前后土体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侧向位移并不明显,说明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体随着基坑的开挖还是比较稳定。但从2012年9月8日上午的数据中显示异常,测斜管顶部位移超过-200mm,嚴重超过警戒值±30mm/d(15.5*0.20%),现场监测发现数据异常且确定数据无误后,立即通知现场作业人员,随后现场基坑开挖施工停止,采用应急预案对现场异常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并在后期调整了土方开挖方案,从而避免了基坑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以上数据中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顶位移量除去S3监测点所对应的异常数据,累积位移值范围为-38.0mm~24.2mm,而钢板桩桩顶位移量累积位移值范围为-196.4mm~163.6mm,可以明显的体现出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好于钢板桩支护形式的支护效果。
5 小结
通过以上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沉降、位移及测斜等监测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环境变化随着基坑的开挖施工是个动态的过程,通过监测掌握这些动态,可以合理的指导基坑施工,对基坑安全进行预警,从而保障施工安全。同时不同的支护结构也对于基坑的安全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GB50497- 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
[2] DB42/ 159- 2004, 基坑工程技术规范[S] .
[3] GB50026- 2007, 工程测量规范[S] .
[4] 刘建航,候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姓名: 柳旭性别: 男
毕业院校: 黑龙江工程学院所学专业: 测绘工程
工作单位: 天津二十冶市政公司职称: 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共同沟;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Abstract: underground common ditch is the lifeline of city, common ditch of the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is the guarantee of building the lifeline. Rock and soil body structure is very complex due to the foundation pit,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precisely. This case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ge is monitored. Based on the common road of north of zhuhai hengqin new area around the island and island east road intersection groove excavation monitoring data, data analysi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an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timely manner to adjust construction metho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mmon ditch; Foundation pit monitoring; The data analysis
中圖分类号: TL3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工程概况
本段共同管沟工程,位于横琴新区环岛东路(中段)西侧,与环岛北路交界处,向北延伸至示范段的环岛北路。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埋置深度约为5~6米,局部管沟相交处深度可达9米,采用开槽施工。共同管沟对地基变形十分敏感,基础类型拟采用桩基础。
本段基坑平面上呈丁字形分布,东西向桩号为AK0+034~AK0+130,长约96米,按现状地面算,基坑深4~15.4米,基坑设计等级为二级,基坑采用明挖施工形式。本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及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图1.平面示意图
2 监测目的及测点布置
2.1 监测目的
本管沟基坑规模、开挖深度较大,土质特别差,通过现场监测可以掌握围护结构工作状态,以确保施工及周围管线、道路安全。
2.2测点布置
根据基坑施工现场情况及设计要求,共布设了水平位移兼沉降监测点10个,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点4个,其具体分布如图2.
图2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在上图所布设的监测点中,S1、S2、S3、S5、S6、S7、S8位于AK0+034~AK0+080段范围内此段支护方式为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测点布置为支护桩桩顶,S9、S10位于AK0+080~AK0+130,此段为钢板桩支护,测点为钢板桩桩顶。
3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 水平位移监测
针对支护桩桩顶及钢板桩桩顶分别布设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使用TOPCON GTS-332N级全站仪,精度为测角2″,测距±2mm±2ppm,满足精度要求。
3.2沉降监测
针对支护桩桩顶及钢板桩桩顶分别布设监测点,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DL-111C)、铟瓦标尺,按二级沉降测量精度要求作业。
3.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埋管测斜法,将测斜仪探头沿埋设于土层中的测斜管十字定向槽放至测斜管底,从底至顶每0.5m测一次数值(正测),再旋转探头180°重复测一次(反测)。
3.4监测指标
根据设计以及规范要求,各监测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分别如下表。
表1.各监控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表
4 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方于2012年8月4日进场布置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点兼支护桩顶沉降点10个,土体测斜点4个。
4.1 沉降监测分析
自2012年8月5日起,至2012年9月8日16:00时,对钻孔灌注桩桩顶监测点和钢板桩桩顶监测点共进行了37次观测,依据观测数据绘制的支护钻孔灌注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3.
图3.支护钻孔灌注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沉降前期均比较均匀、平稳,至2012年8月16日以后,S3沉降开始增大,且幅度较大,针对此情况,监测方及时通报了施工方,施工单位对开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自2012年8月20日后沉降幅度开始趋于正常,然而在2012年9月3日测得沉降数据再次异常,且比之前幅度更大单次沉降值为195.84mm,严重超出警戒值32mm。针对此情况,反馈给施工单位以后,经调查发现S3监测点所在的钻孔灌注桩发生较为严重的断裂,对此施工单位立即停止了基坑开挖施工,对断裂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处理,才避免了出现更大沉降,防止发生事故。
自2012年8月23日起,至2012年9月8日14:30时,对钢板桩桩顶监测点进行了19次观测,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支护钢板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4.
图4支护钢板桩桩顶沉降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4中可以看到,自2012年9月2日以后,S9、S10都有上升现象,后期S10上升急剧增大,是因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水位上升较快,钢板桩所在的AK0+080~AK0+130段支护区域发生了起拱,所以导致了钢板桩上升,对此情况现场对基坑帷幕进行了一定处理,使后期的钢板桩监测值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内。
4.2 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1)钻孔灌注桩及钢板桩桩顶位移数据分析
钻孔灌注桩支护结构监测共布置了8个监测点,与沉降监测点共用,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钻孔支护桩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5
图5 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沉降量正值为下沉,负值为上升
从图5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8月5日初始观测至2012年累计位移基本都在±35mm以内,位移速率也都在1.50mm/d左右,说明钻孔灌注桩支护基本稳定,基坑施工安全。在2012年9月3日以后,S3监测点发生较大位移,严重超出警戒值,报于施工单位经调查以后发现S3监测点布设的灌注桩桩体开裂严重,经处理后确认不影响基坑施工安全后,基坑才继续进行开挖施工。
钢板桩桩顶监测点共布设2个,根据监测数据绘制的钢板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6
图6 钢板桩顶位移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图中位移量正值为向基坑内位移,负值为向基坑外位移
根据图6所示,基坑南侧钢板桩监测点S9朝基坑内位移,基坑北侧钢板桩监测点S10朝基坑外位移,这是因为在基坑南侧为道路路基范围,地基经过处理,地质条件较好,在基坑开挖施工开始以后,路基范围土层向基坑南侧钢板桩支护结构施加荷载,使南侧钢板桩朝基坑内侧位移。而基坑北侧土层为原淤泥质土,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淤泥质土层含水量的减少使得基坑内水位上升,并使外侧淤泥质土发生一定程度的下沉,从而导致北侧钢板桩朝基坑外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点共布置了四个,其中根据Z3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成果如图7
图7深层水平位移(测斜)成果图
通过上图对测斜孔水平位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基坑自2012年8月22日开挖,中间一直持续开挖,由图4.3可知Z3点所处的前后土体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侧向位移并不明显,说明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体随着基坑的开挖还是比较稳定。但从2012年9月8日上午的数据中显示异常,测斜管顶部位移超过-200mm,嚴重超过警戒值±30mm/d(15.5*0.20%),现场监测发现数据异常且确定数据无误后,立即通知现场作业人员,随后现场基坑开挖施工停止,采用应急预案对现场异常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并在后期调整了土方开挖方案,从而避免了基坑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以上数据中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顶位移量除去S3监测点所对应的异常数据,累积位移值范围为-38.0mm~24.2mm,而钢板桩桩顶位移量累积位移值范围为-196.4mm~163.6mm,可以明显的体现出钻孔灌注桩+桩顶放坡开挖+钢管横撑对撑的支护形式好于钢板桩支护形式的支护效果。
5 小结
通过以上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沉降、位移及测斜等监测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环境变化随着基坑的开挖施工是个动态的过程,通过监测掌握这些动态,可以合理的指导基坑施工,对基坑安全进行预警,从而保障施工安全。同时不同的支护结构也对于基坑的安全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GB50497- 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
[2] DB42/ 159- 2004, 基坑工程技术规范[S] .
[3] GB50026- 2007, 工程测量规范[S] .
[4] 刘建航,候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姓名: 柳旭性别: 男
毕业院校: 黑龙江工程学院所学专业: 测绘工程
工作单位: 天津二十冶市政公司职称: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