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试为辅,以视野为要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s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分: 52分
   ? 对于因为出身而引起的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现象,我认为应试固然重要,但视野必不可少。
   ? 应试教育从古沿袭至今。清朝科举制度十分完善,奠定了如今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素质的重要标准。然而,擅长应试就一定有丰富的视野和资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究其根源,这种强应试弱视野是由社会决定的。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出身的不同,人们所获得的视野和资源必然不同,甚至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后果。另外,由于书本知识本身有局限,人們难以加以创新,不免被书本束缚,缺少实践能力和经验。
   ? 视野越狭窄,资源越贫乏,可能越会引起人才的埋没。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上视野和资源有限的种种束缚,阻碍了那些出身不起眼的人才的前进步伐。假使此风愈演愈烈,社会矛盾不断,冲突加剧,甚至引起对立,那么社会秩序将遭到破坏,社会稳定性也是如比。
   ? 从更深层次上说,视野和资源的缺失可能会引起国家的衰落。明清时思想文化禁锢政策的产物“八股取士”,由单一毫无创新的考试内容筛选出专门为国家忠心服务的提线木偶。可在当今社会,创新与发展是国家乃至世界的主题,视野和资源可以辅助国家的发展。因此,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对视野和资源的缺失,我们该如何应对?就个人而言,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打好应试的基础,然后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出去,拓宽视野,获取丰富的资源,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就国家而言,应积极出台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的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面对缺乏视野和资源的现状,我们不能够妥协,而是应积极与之抗争。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以应试为辅,以视野为要,来日必将扶摇直上。
   第①段针对现象提出观点“应试固然重要,但视野必不可少”,观点鲜明简洁不赘述,契合材料。但在语言表达上,“对于……的现象”一句与后面的内容联系不紧,若在之后加上“有人认为不必太苛求”,针对性会更强,语意也会更清晰。
   第②③段承接观点,阐述“应试”的弊端和形成原因。
   第②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应试”的弊端,加以否定;第③段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了这种“强应试弱视野”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被书本束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思考深入。
   第④⑤段由浅入深,由个体到国家层面阐述视野狭窄的后果:会引起人才的埋没和导致国家的衰落。能援引历史,立足当下,层次清晰,论证有序。但限于篇幅,论证过程略显单薄。其中,第④段引用卢梭的名言与观点的契合度不够。
   第⑥段谈应对方法,提出了个人加强自身努力和国家出台优化资源分配政策的解决方法,从一个中学生的角度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最后引用孟子的话,增强文章可读性,使得文章收尾有力。同时,再次重申观点,照应标题,结构完整。
  文章优点
  (1) 审题准确,指出“应试固然重要,但视野必不可少”,前者重要,后者必要,两者的关系一目了然,具有思辨性。
  (2) 论证思路清晰,“提出观点—分析弊端及产生原因—论证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方法—重申观点”五个部分形成了比较严谨的论证过程,能层层推进,体现了思维的缜密。
  (3) 文章侧重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及负面影响,从历史到当下,从个人到国家,这让文章的思考角度有别于其他文章,也体现了思维的深度。
  不足之处
  (1) 材料与论点不够契合。比如第④段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名言,表达的是束缚与自由的对立统一,但引用的目的却是论证资源的限制、视野的束缚激化了社会矛盾,不甚恰当。
  (2) 分点说理的过程概述过多,略显笼统。比如第③段提出“强应试弱视野是由社会决定的”,社会如何?又是如何影响应试和视野的?没有展开说清楚。第⑤段谈八股取士的危害时只点到了选拔出的人才是提线木偶,而想要论证八股取士“引起国家的衰落”,就应该进一步深入呈现八股取士的危害。后面论及“当今社会”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作文提供: 缙云中学 陈玮玮)
其他文献
曾经春运途中的匆匆步伐是我们的乡情归属,阖家欢聚的团圆饭是我们的亲情守候,如今牵动人心的疫情阻挡了家庭团聚的步伐。有人说,这是最没有“年味”的春节,没有亲人陪伴,没有家庭团聚。我想说,这是最有温度的春节,我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给关切之情让了步,曾经的小家庭团圆给今后的大家园和谐让了步。这是共同体的力量,这是年味下的“人情味”。   在我们的小家,看似无情的远离,其实是对家人、对生命的诚挚关切。前阵
克拉伦斯·雷布罗在一颗不适于生存的行星上的唯一一所房子里生活,对此他毫无异议,因为这可比挤在地球上的一万亿居民中间强多了。  如果有人对雷布罗的这种做法说三道四,他的眼睛就会一眨不眨狠狠地盯着那位质疑者。他的房子比宜居地球上的任何一栋房子都要大很多,而且也要先进得多:有独立的空气供给和水供给系统,冷藏室里有丰裕的食物。房子位于一座力场之中,与这颗了无生机的星球隔绝开来,房屋修建在一片五英亩大小的农
想必每位高三的同学都会有如山的习题吧,勤奋多练的重要性无须赘言。现在市面上充斥的复习书良莠不齐,有很多重复的题目,一不小心就将宝贵的时间做了“无用功”。我所指的“博观”,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指“题型之博”“思路之博”。也就是说,碰到一道题,可以不局限于一种解法,开拓思路,寻求多种解法,这样不仅可以扎实理解该题的含义,也可能给以后碰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真正的高考考卷会有很多新的、陌生的东
乔治·弗洛伊德事件的抗议者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5月25日,非裔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街头遭遇4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和多城抗议活动,令骚乱持续升级。作为平息骚乱的手段之一,美国政府正在加速拆除公共场所象征种族歧视的铜像、肖像画等,更换涉嫌歧视黑人的商品和商标。然而,这种表面文章只是沿袭了对历次种族冲突和暴动所一贯采取的应对策略,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种
借助科幻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人们对机器人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分析人工智能背后的逻辑,进而发掘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机器人,成为“人”  阿西莫夫(1920—1992,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家)在《两百岁的人》中描写机器人安德鲁刚出厂时,是精心设计、功能齐备的钢铁之躯。之后,他成了马丁家的家用机器人。慢慢地,马丁一家发现安德鲁是一个有自己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机器人,他做的木雕,样式精美且从不重复,是不可
【24:00】  今天是克莱尔先生的生日,早上他照常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按照婚后五年一直以来的传统,他的夫人在当天上午就给他准备了一堆生日礼物放在家中。  午餐后,克莱尔夫人在下午出门采购生日派对的食物,她的先生在18:21回到家中,夫人接到他的电话后,开始从超市往家中返回。  四十五分钟后,克莱尔先生的尸体在他的公寓中被刚进门的克莱尔夫人发现……  【22:15】  “摆在你面前的,就是杀人嫌疑犯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照耀着湿漉漉的草坪和人行道,也让停在路边的汽车熠熠生光。办事员疾步向前,不停翻查着指令簿,他一边翻着书页一边蹙起了眉头。在一间绿色水泥拉毛墙面的小屋前他稍停片刻,然后抬腿进了后院。  狗正在窝里睡觉,背朝外。只有他那毛茸茸的大尾巴露在外面。  “老天啊。”办事员拍了拍狗屁股,用铅笔敲打着文件夹发出噪音,“醒醒,你这家伙。”  狗抖了抖身子,慢吞吞地从窝里探出脑袋,在清晨的阳
“她的生命线明显是由两股线拧在一起的,一股是绝对的快乐,一股是绝对的痛苦。”   有这样一位农村姑娘,她美丽、善良、朴实、聪明、勤劳,却在他人和社会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就是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   如作者哈代所说,苔丝是个纯洁的女子。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一个失去了贞操、杀了人、最后上了绞刑架的女子是纯洁的。这个冷漠的时代无法给予这个不幸的女子应有的同
作者: [日]村上崇  译者: 徐良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落魄的中年男人,生病,失业,妻女离去,留下的,只有连车子后备箱都装不满的家当,以及一只狗。生命即将终结的他,带着小狗Happy踏上最后的旅程。故事通过小狗的视角展开,一点一点拼凑出主角平凡甚至有点悲惨的一生。故事不是喜剧收尾,一人一狗相互依偎而去令我动容,孤独终老是悲惨的,但生活中一定会有可以带来暖意的温情。  漫画《星
荐读人:疯丢子  “90后”知名网络写手,代表作有《同学两亿岁》《颤抖吧,ET》《战起1938》等,其中《战起1938》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以说是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在我看来,刘慈欣的作品中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硬科技”,而是在那冷硬的金属和科学中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这情怀往往在世界末日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