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元不断贬值,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实施了第二次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成了国际大量闲置短期资本的目标国。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国家又逆势加息的环境下,应加强对“热钱”的防范。
关键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套利;利率;交割
国际“热钱”通常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又称“游资”、“热钱”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它主要投资于外汇、股票及其衍生产品市场,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
一般来说,国际“热钱”追逐的目标国需要具有若干条件,如目标国经济增长过热、短期利率预期走高或正处在相对高点,短期本币升值预期增加,以及开放的金融体系和较弱的金融监管能力。“热钱”在有钱可赚时便迅速通过虚假贸易、增资扩股和地下钱庄等手段进入目标国,在获取高额利润或风险加大后则立即流出。
一、热钱再来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甚至有二次探底的可能。而我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仍然以8%-9%的速度快速增长。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汇差、利差等价格因素,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业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较强的招商引资冲动等等,都与国际“热钱”追逐的目标国所需要的条件相符合。特别是在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美联邦利率基本上又都在零利率附近徘徊。美元快速贬值。国际上大量闲置的短期资本以各种形式涌入我国。造成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10月份我国外贸顺差271.5亿美元,比9月激增了102.7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据中信建投测算,10月份大概有106.7亿美元-117.2亿美元的顺差疑似热钱,可用常规贸易解释的顺差部分仅6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10月份CPI指数高达4.4%。农产品种棉花、绿豆、大蒜、生姜更是涨幅达到惊人的100%-200%以上。造成国内楼市调控困难、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物价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了国内民众的日常生活。出于对热钱的担忧,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9日晚公布了7项阻截热钱入境的最新措施。10日中国央行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指责热钱是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元凶之一。
如何加强对国际“热钱”的防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对国际“热钱”的防范应采取主动出击和积极防御两种相互配合的对策。
二、主动出击
(一)人民币汇改不等于单边升值
我国对于汇率管理的三原则是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主动性,就是主权在我。汇率改革以及改革力度的大小是我国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特别应强调的是,汇率的改革不一定是指汇率的单方面升值。既然汇率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就必然会是双向的——有升有降。
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泛滥。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和提升国内的就业,再次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刷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几乎都是零利率,而中国的存款利率在10月19日逆势加息之后调高到了2.5%。其他币种在贬值,而人民币在加息,这就意味着,不少外币只要变成人民币资产即能获得升值。不少国际“热钱”正是看着这一点,通过各种渠道,以“蚂蚁搬家”的方式,进入我国境内。
据11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正是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加速吸引热钱流入所导致。从外汇储备的增量来看,8月份外汇储备的增量很少,只有89亿美元。一个重要原因是8月份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最为明显的月份。而与此形成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的9月,外汇储备增加大1005亿之多。另外,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而中美利差在10月19加息前一直保持稳定,可见升值预期而非利差是主导近期热钱流向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震慑国际“热钱”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需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频率,扰乱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势的预期。以达到狙击国际“热钱”的目的。
(二)加大国内“热钱”交易活动的成本
热钱进入目标国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在较短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期)套利。如何使其套取的利润最小、成本最高是治理和防范热钱的关键。世界各国在和国际热钱的斗争中,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在当前我国防范国际“热钱”的过程中,可用“他山之石”。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有所衰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国际“游资”为了规避风险和保值,纷纷出逃,寻找出路。而西欧各国经济却在逐渐的恢复与发展,其国际收支经常顺差,本币坚挺。本国货币经常遇到升值或上浮的压力,成为国际“热钱”的主要冲击对象,而国际储备的增长又会加剧本国的通货膨胀,面临着和我国现在同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避免国际“热钱”的冲击和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规定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要缴纳较高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使银行吸收国外资本的成本增加,抑制外资流入。规定银行对非居民存款不付或倒收利息。如瑞士外汇管理当局曾规定凡非居民存款超过10万瑞士法郎,每年按年息40%倒收利息,另外还规定凡非居民出售瑞士股票所得的瑞士法郎存款,也按年息40%倒收利息。
无独有偶,40年后,巴西财政部于当地时间2010年10月18日晚间宣布,针对境外投资者在巴西固定收益投资的金融交易税率从4%上调至6%,同时将外汇衍生品交易税率由0.38%上调至6%。(在10月4日,巴西财政部将上述金融交易税率由2%上调至4%)。所有这些,无非是从两个方面狙击了国际“热钱”进入本国市场:一是提高了银行吸收“热钱”的成本,使银行失去吸收国际“热钱”的内在动力;二是提高国际“热钱”短期套利的成本。
当前,国际“热钱”进入我国,无非是看中了两地之间较高的利差和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我们不妨用“他山之石”,提高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失去内在的动力。提高国际“热钱”在国内固定收益投资的金融交易税和外汇衍生品交易税,以提高其短期套利的成本。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对非居民存款不付或倒收利息,以达到釜底抽薪,使其无利可图,失去进入我国的内在动力。
(三)狙击“热钱”的组合拳
事实上,从今年1月18日中央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到现在,国家对“热钱”的狙击已用上了组合拳。首先,为收紧流动性,从2010年1月18号到现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五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5.5%上升到现在的18%。逆势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使一年期存款利息达到2.5%。其次,在房地产领域采用高压政策,一方面不断出台打击投机、哄抬房价的政策、措施。如“新国十条”、“新三十六条”。甚至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始了开征房产税的试点等。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如11月17财政部、发改委及住建部三部委联手下压公租房建设任务等措施。目的在于警告境外资金,不要趁人民币升值拉抬房市、制造泡沫。再次,对于“热钱”哄抬居民生活必需品,如前一段的大蒜、绿豆、棉花等,国家也相应的出台措施,如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最后,为防范国际“热钱”以各种贸易渠道进入境内,11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返程投资、境外上市等渠道的资金跨境流动,特别是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短期外债的管理,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从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对国际“热钱”扎紧了篱笆。
三、积极防御
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渠道。只要我们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加强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依法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就能强力震慑海外汹涌而来的“热钱”。
(一)加强经常项目的监管
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出口导向型。因此,对外贸易占GDP的很大一部分。“热钱”在经常项目中蒙混过关最常见的就是“转移定价”、伪装贸易顺差、打“时间差”等方式。如实际出口了1000件西服,却谎称3000件,每件单价20美元,却上报100美元。这样就有超过实际出口额的14倍的国际热钱貌似合法地进入内地;另外一种就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如这批西服刚刚收到定单,按照常规,加工期三个月,海运一个月,出口到美国一个月,5个月后货款才打过来,但现在定单刚到,货款就打来了。因此,要震慑国际“热钱”以虚假贸易的方式进入我国,就必须加强海关审价体系,使海关报价在国际正常的价格范围内波动。规范交割日期、资金核算和核对力度,限定款项支付方式。并对查到的违规、违法事件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打击。
(二)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
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对资本项目的监管主要是对外商的直接投资的监管。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有明确的投资项目,并且要被批准。然而,过去几年,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非常饥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审批很松,而且资金入境后被挪用也很难监管。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清查非直接投资之外资的监管方法。如申请投入股市之资金,在汇进后一周内没有投入股市,或违法介入房市者,即应强力驱逐,以减少投入房市投机行为。对进入我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进入其申请的项目,而违规挪作他用者,一经发现即强力驱逐出境,以杜绝虚假的外商直接投资。
(三)严厉打击地下钱庄
就目前的情况看,进入我国的大部分“热钱”来自于香港。由于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受内地资本项目管制的制约,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上的金融中心。每天来往于香港与内地的人数众多。在内地投资建厂的港商也很多。这就为大量的国际“热钱”进入内地创造了良好的渠道。据2010年11月20日华夏时报报道,香港街头数量众多、披着合法外衣的“找换行”——地下钱庄,每天就有数不清的“热钱”通过与内地非法的地下钱庄相勾结进入内地。由于香港街头林立的“找换行”是香港警署监管的正式金融中介,其通过香港与内地非法的汇兑不涉及资本的跨境,就造成了监管的困难。而隐藏在这些披着合法外衣下的地下钱庄背后的境外热钱。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囤兵香港,伺机进入内地,其中就包括了携90亿美元卷土重来的投机大师索罗斯。
针对香港与内地勾结的、日益猖獗的地下钱庄,为严厉打击“热钱”等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从2010年2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组织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热钱”流入进行查处。今年深圳经侦联合外汇局深圳分局开展的一系列打击非法买卖外汇违法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绩,成功破获了“416许氏钱庄”、“421詹氏钱庄”、“421方氏钱庄”、“嘉利宝网络炒汇”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捣毁交易窝点31个,涉案金额达105.82亿美元,冻结涉案金额账户资金580.15万美元,依法批捕犯罪嫌疑人19人。有力地震慑了投机者。虽然国际“热钱”进入内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它却有一个巨大的软肋,就是进入国内的非法性,一旦被抓获,监管当局有权罚没其所有收入,让其血本无归,只要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严厉执法,毫不手软,就一定能让国际“热钱”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出台措施稳定物价严打恶意囤积变相涨价[DB/OL].中国经济网,2010-11-21.
2、热钱6500亿囤兵香港罗湖口岸日进数千万[N].华夏时报,2010-11-20.
3、许斌.国际金融简明教程[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西方热钱凶猛剿杀中国,北京开始杀鸡儆猴铁腕大出击[DB/OL].中华网,2010-11-04.
(作者单位:焦作黄河河务局沁阳沁河河务局)
关键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套利;利率;交割
国际“热钱”通常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又称“游资”、“热钱”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它主要投资于外汇、股票及其衍生产品市场,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
一般来说,国际“热钱”追逐的目标国需要具有若干条件,如目标国经济增长过热、短期利率预期走高或正处在相对高点,短期本币升值预期增加,以及开放的金融体系和较弱的金融监管能力。“热钱”在有钱可赚时便迅速通过虚假贸易、增资扩股和地下钱庄等手段进入目标国,在获取高额利润或风险加大后则立即流出。
一、热钱再来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甚至有二次探底的可能。而我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仍然以8%-9%的速度快速增长。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汇差、利差等价格因素,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业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较强的招商引资冲动等等,都与国际“热钱”追逐的目标国所需要的条件相符合。特别是在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美联邦利率基本上又都在零利率附近徘徊。美元快速贬值。国际上大量闲置的短期资本以各种形式涌入我国。造成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10月份我国外贸顺差271.5亿美元,比9月激增了102.7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据中信建投测算,10月份大概有106.7亿美元-117.2亿美元的顺差疑似热钱,可用常规贸易解释的顺差部分仅6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10月份CPI指数高达4.4%。农产品种棉花、绿豆、大蒜、生姜更是涨幅达到惊人的100%-200%以上。造成国内楼市调控困难、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物价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了国内民众的日常生活。出于对热钱的担忧,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9日晚公布了7项阻截热钱入境的最新措施。10日中国央行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指责热钱是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元凶之一。
如何加强对国际“热钱”的防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对国际“热钱”的防范应采取主动出击和积极防御两种相互配合的对策。
二、主动出击
(一)人民币汇改不等于单边升值
我国对于汇率管理的三原则是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主动性,就是主权在我。汇率改革以及改革力度的大小是我国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特别应强调的是,汇率的改革不一定是指汇率的单方面升值。既然汇率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就必然会是双向的——有升有降。
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泛滥。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和提升国内的就业,再次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刷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几乎都是零利率,而中国的存款利率在10月19日逆势加息之后调高到了2.5%。其他币种在贬值,而人民币在加息,这就意味着,不少外币只要变成人民币资产即能获得升值。不少国际“热钱”正是看着这一点,通过各种渠道,以“蚂蚁搬家”的方式,进入我国境内。
据11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正是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加速吸引热钱流入所导致。从外汇储备的增量来看,8月份外汇储备的增量很少,只有89亿美元。一个重要原因是8月份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最为明显的月份。而与此形成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的9月,外汇储备增加大1005亿之多。另外,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而中美利差在10月19加息前一直保持稳定,可见升值预期而非利差是主导近期热钱流向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震慑国际“热钱”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需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频率,扰乱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势的预期。以达到狙击国际“热钱”的目的。
(二)加大国内“热钱”交易活动的成本
热钱进入目标国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在较短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期)套利。如何使其套取的利润最小、成本最高是治理和防范热钱的关键。世界各国在和国际热钱的斗争中,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在当前我国防范国际“热钱”的过程中,可用“他山之石”。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有所衰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国际“游资”为了规避风险和保值,纷纷出逃,寻找出路。而西欧各国经济却在逐渐的恢复与发展,其国际收支经常顺差,本币坚挺。本国货币经常遇到升值或上浮的压力,成为国际“热钱”的主要冲击对象,而国际储备的增长又会加剧本国的通货膨胀,面临着和我国现在同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避免国际“热钱”的冲击和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规定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要缴纳较高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使银行吸收国外资本的成本增加,抑制外资流入。规定银行对非居民存款不付或倒收利息。如瑞士外汇管理当局曾规定凡非居民存款超过10万瑞士法郎,每年按年息40%倒收利息,另外还规定凡非居民出售瑞士股票所得的瑞士法郎存款,也按年息40%倒收利息。
无独有偶,40年后,巴西财政部于当地时间2010年10月18日晚间宣布,针对境外投资者在巴西固定收益投资的金融交易税率从4%上调至6%,同时将外汇衍生品交易税率由0.38%上调至6%。(在10月4日,巴西财政部将上述金融交易税率由2%上调至4%)。所有这些,无非是从两个方面狙击了国际“热钱”进入本国市场:一是提高了银行吸收“热钱”的成本,使银行失去吸收国际“热钱”的内在动力;二是提高国际“热钱”短期套利的成本。
当前,国际“热钱”进入我国,无非是看中了两地之间较高的利差和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我们不妨用“他山之石”,提高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失去内在的动力。提高国际“热钱”在国内固定收益投资的金融交易税和外汇衍生品交易税,以提高其短期套利的成本。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对非居民存款不付或倒收利息,以达到釜底抽薪,使其无利可图,失去进入我国的内在动力。
(三)狙击“热钱”的组合拳
事实上,从今年1月18日中央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到现在,国家对“热钱”的狙击已用上了组合拳。首先,为收紧流动性,从2010年1月18号到现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五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5.5%上升到现在的18%。逆势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使一年期存款利息达到2.5%。其次,在房地产领域采用高压政策,一方面不断出台打击投机、哄抬房价的政策、措施。如“新国十条”、“新三十六条”。甚至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始了开征房产税的试点等。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如11月17财政部、发改委及住建部三部委联手下压公租房建设任务等措施。目的在于警告境外资金,不要趁人民币升值拉抬房市、制造泡沫。再次,对于“热钱”哄抬居民生活必需品,如前一段的大蒜、绿豆、棉花等,国家也相应的出台措施,如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最后,为防范国际“热钱”以各种贸易渠道进入境内,11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返程投资、境外上市等渠道的资金跨境流动,特别是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短期外债的管理,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从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对国际“热钱”扎紧了篱笆。
三、积极防御
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渠道。只要我们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加强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依法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就能强力震慑海外汹涌而来的“热钱”。
(一)加强经常项目的监管
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出口导向型。因此,对外贸易占GDP的很大一部分。“热钱”在经常项目中蒙混过关最常见的就是“转移定价”、伪装贸易顺差、打“时间差”等方式。如实际出口了1000件西服,却谎称3000件,每件单价20美元,却上报100美元。这样就有超过实际出口额的14倍的国际热钱貌似合法地进入内地;另外一种就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如这批西服刚刚收到定单,按照常规,加工期三个月,海运一个月,出口到美国一个月,5个月后货款才打过来,但现在定单刚到,货款就打来了。因此,要震慑国际“热钱”以虚假贸易的方式进入我国,就必须加强海关审价体系,使海关报价在国际正常的价格范围内波动。规范交割日期、资金核算和核对力度,限定款项支付方式。并对查到的违规、违法事件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打击。
(二)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
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对资本项目的监管主要是对外商的直接投资的监管。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有明确的投资项目,并且要被批准。然而,过去几年,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非常饥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审批很松,而且资金入境后被挪用也很难监管。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清查非直接投资之外资的监管方法。如申请投入股市之资金,在汇进后一周内没有投入股市,或违法介入房市者,即应强力驱逐,以减少投入房市投机行为。对进入我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进入其申请的项目,而违规挪作他用者,一经发现即强力驱逐出境,以杜绝虚假的外商直接投资。
(三)严厉打击地下钱庄
就目前的情况看,进入我国的大部分“热钱”来自于香港。由于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受内地资本项目管制的制约,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上的金融中心。每天来往于香港与内地的人数众多。在内地投资建厂的港商也很多。这就为大量的国际“热钱”进入内地创造了良好的渠道。据2010年11月20日华夏时报报道,香港街头数量众多、披着合法外衣的“找换行”——地下钱庄,每天就有数不清的“热钱”通过与内地非法的地下钱庄相勾结进入内地。由于香港街头林立的“找换行”是香港警署监管的正式金融中介,其通过香港与内地非法的汇兑不涉及资本的跨境,就造成了监管的困难。而隐藏在这些披着合法外衣下的地下钱庄背后的境外热钱。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囤兵香港,伺机进入内地,其中就包括了携90亿美元卷土重来的投机大师索罗斯。
针对香港与内地勾结的、日益猖獗的地下钱庄,为严厉打击“热钱”等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从2010年2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组织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热钱”流入进行查处。今年深圳经侦联合外汇局深圳分局开展的一系列打击非法买卖外汇违法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绩,成功破获了“416许氏钱庄”、“421詹氏钱庄”、“421方氏钱庄”、“嘉利宝网络炒汇”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捣毁交易窝点31个,涉案金额达105.82亿美元,冻结涉案金额账户资金580.15万美元,依法批捕犯罪嫌疑人19人。有力地震慑了投机者。虽然国际“热钱”进入内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它却有一个巨大的软肋,就是进入国内的非法性,一旦被抓获,监管当局有权罚没其所有收入,让其血本无归,只要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严厉执法,毫不手软,就一定能让国际“热钱”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出台措施稳定物价严打恶意囤积变相涨价[DB/OL].中国经济网,2010-11-21.
2、热钱6500亿囤兵香港罗湖口岸日进数千万[N].华夏时报,2010-11-20.
3、许斌.国际金融简明教程[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西方热钱凶猛剿杀中国,北京开始杀鸡儆猴铁腕大出击[DB/OL].中华网,2010-11-04.
(作者单位:焦作黄河河务局沁阳沁河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