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也从成果转化中获取巨大收益,两者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科技企業快速发展的双引擎。
关键词: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
2016年初,济南市委、市政府发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将济南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京沪之间科技创新新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济南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的两项标志性实体建设任务是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打造济南特色的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和全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力求全国的智力资源都为济南所用。
一、济南市科技金融服务发展情况
第一,济南市2012年启动科技金融支撑计划,出台了《济南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2016年,入选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科技金融工作进入国家方阵。
第二,科技股权投资拓宽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2016年底,八十余家股权投资机构,三百余家服务科技企业,设立多支科技类引导基金,并争取到科技部、科技厅股权投资基金的支持。
第三,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齐鲁银行等多家驻济银行设立了科技支行,开发了“科贷宝”“助科贷”等科技类特色信贷产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第四,打造科技金融大厦。市科技局和历下区政府联合打造济南市科技金融大厦,集政策扶持、特色产品、投资融资、成果转化等综合性服务于一体,形成科技金融要素和成果转化要素的高端聚集;吸引了涵盖金融、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协会等领域的多家知名机构入驻。
第五,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金融链与创新链、成果转化链的对接融合。
中关村中技服务集团于2014年建立了中国首家“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融资产品。我市结合本地特点,大胆尝试引进中技集团共同创建立足济南、辐射华北和华东乃至全国的“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同时,依托“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链,通过推动科技企业基于产品、工艺、装备的专利集成,培育和运营高价值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升级发展。
二、济南市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仍制约着我市的创新发展。
1. 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难获得金融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出于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给优质客户。而初创期企业由于轻资产、高风险、市场及收益不确定等原因缺乏资信保障,无法受到资金方青睐,加上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等,影响了金融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2.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1)产学研合作还不深入、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目前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方式多以聘请专家顾问、共同开展技术项目合作为主,而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人才合作培养等深度合作相对较少,合作成果的转化水平仍然不高。
(2)企业利用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服务公信力不足,科技成果信息市场发育不全,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对称,虽然大量民间资本寻求投资机会,却因为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判断不足,导致想投却不敢投。
3.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引导推动能力有待提高
(1)成果转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科技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缺失专业的孵化平台、中试基地、工程化配套技术,而这个中间环节不是企业或高校院所一方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共建。
(2)未能发挥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难等诸多问题。政策的导向性有待加强,未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4. 衔接机制不够健全,空白地带无人填补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仍有很长一段距离。目前,受科研单位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地带”无人填补,使得创新和发展“首尾不能相连”。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但存在服务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缺乏权威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机构,导致难以界定成果的价值,不利于成果的交易。
三、对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发展的思考
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体系建设,逐步打造科技服务业生态服务链条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和全产业链布局,以专利布局、信息分析和无形资产评估为关键点和突破口,补齐链条短板,放大成果价值,从而有效串联起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为手段,从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企业重点产品(核心技术)专利信息分析两个层面,分析产业专利布局的宏观态势和企业主要产品(关键领域)的核心专利分布,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指明研发方向,为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蓝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的能力水平,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考核评级。
2. 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
划拨财政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合作银行、合作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发生坏账的损失补偿。
3. 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科创中心服务科技企业功能,建成基于互联网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接,实现科技型企业还贷周转硬平台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软平台互补,打造成果转化、投融资咨询、项目推介、创业辅导、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配套措施到位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出台政策及实施细则。及时配套相关资源经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调节作用,有效促进科技金融的融合。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作,并将技术市场作为工作切入点。
5. 完善市与区、县(市)联动的政策性科技担保体系
做大做强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扩大“担保风险池”的合作对象,拓宽“风险池”的类别,创新合作模式,探讨与全国先进担保机构、民营担保机构、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的担保合作。
6. 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是引进高端数据库资源,向企业推送优质成果转化项目;二是建立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三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数据库,充实完善银行池、担保池;四是建立企业成果转化信息库,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统一的成果发布平台。
7. 打造一个国内外有机结合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
在现有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下延外扩,加大对科技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及海归留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总之,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也从成果转化中获取巨大收益,两者紧密融合成为推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双引擎。
                        关键词: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
2016年初,济南市委、市政府发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将济南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京沪之间科技创新新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济南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的两项标志性实体建设任务是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打造济南特色的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和全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力求全国的智力资源都为济南所用。
一、济南市科技金融服务发展情况
第一,济南市2012年启动科技金融支撑计划,出台了《济南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2016年,入选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科技金融工作进入国家方阵。
第二,科技股权投资拓宽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2016年底,八十余家股权投资机构,三百余家服务科技企业,设立多支科技类引导基金,并争取到科技部、科技厅股权投资基金的支持。
第三,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齐鲁银行等多家驻济银行设立了科技支行,开发了“科贷宝”“助科贷”等科技类特色信贷产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第四,打造科技金融大厦。市科技局和历下区政府联合打造济南市科技金融大厦,集政策扶持、特色产品、投资融资、成果转化等综合性服务于一体,形成科技金融要素和成果转化要素的高端聚集;吸引了涵盖金融、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协会等领域的多家知名机构入驻。
第五,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金融链与创新链、成果转化链的对接融合。
中关村中技服务集团于2014年建立了中国首家“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融资产品。我市结合本地特点,大胆尝试引进中技集团共同创建立足济南、辐射华北和华东乃至全国的“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同时,依托“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链,通过推动科技企业基于产品、工艺、装备的专利集成,培育和运营高价值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升级发展。
二、济南市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仍制约着我市的创新发展。
1. 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难获得金融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出于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给优质客户。而初创期企业由于轻资产、高风险、市场及收益不确定等原因缺乏资信保障,无法受到资金方青睐,加上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等,影响了金融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2.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1)产学研合作还不深入、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目前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方式多以聘请专家顾问、共同开展技术项目合作为主,而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人才合作培养等深度合作相对较少,合作成果的转化水平仍然不高。
(2)企业利用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服务公信力不足,科技成果信息市场发育不全,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对称,虽然大量民间资本寻求投资机会,却因为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判断不足,导致想投却不敢投。
3.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引导推动能力有待提高
(1)成果转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科技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缺失专业的孵化平台、中试基地、工程化配套技术,而这个中间环节不是企业或高校院所一方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共建。
(2)未能发挥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难等诸多问题。政策的导向性有待加强,未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4. 衔接机制不够健全,空白地带无人填补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仍有很长一段距离。目前,受科研单位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地带”无人填补,使得创新和发展“首尾不能相连”。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但存在服务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缺乏权威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机构,导致难以界定成果的价值,不利于成果的交易。
三、对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发展的思考
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体系建设,逐步打造科技服务业生态服务链条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和全产业链布局,以专利布局、信息分析和无形资产评估为关键点和突破口,补齐链条短板,放大成果价值,从而有效串联起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为手段,从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企业重点产品(核心技术)专利信息分析两个层面,分析产业专利布局的宏观态势和企业主要产品(关键领域)的核心专利分布,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指明研发方向,为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蓝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的能力水平,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考核评级。
2. 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
划拨财政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合作银行、合作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发生坏账的损失补偿。
3. 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科创中心服务科技企业功能,建成基于互联网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接,实现科技型企业还贷周转硬平台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软平台互补,打造成果转化、投融资咨询、项目推介、创业辅导、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配套措施到位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出台政策及实施细则。及时配套相关资源经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调节作用,有效促进科技金融的融合。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作,并将技术市场作为工作切入点。
5. 完善市与区、县(市)联动的政策性科技担保体系
做大做强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扩大“担保风险池”的合作对象,拓宽“风险池”的类别,创新合作模式,探讨与全国先进担保机构、民营担保机构、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的担保合作。
6. 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是引进高端数据库资源,向企业推送优质成果转化项目;二是建立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三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数据库,充实完善银行池、担保池;四是建立企业成果转化信息库,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统一的成果发布平台。
7. 打造一个国内外有机结合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
在现有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下延外扩,加大对科技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及海归留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总之,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也从成果转化中获取巨大收益,两者紧密融合成为推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