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人的时代,人在经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挥人才的作用,是经济继续稳步前进的有效推动力。对于人的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优势的有效途径。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兴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经济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1
目前,我国教育成就显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一,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教育资源长期聚集在城市等发达地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重点学校实验室、图书馆、操场等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偏远地区往往使用简陋的教育设施。重点学校教师资源丰富,偏远地区一个教师需要教多门课程,教学质量不在一个档次。
第二,学生就学户籍制度,严重限制学生求学。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户籍制度,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读有诸多限制。难以享受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往往只能选择在原籍就读,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第三,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办学不规范。我国目前私立学校发展缓慢,私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社会认可不高。这种情况让私立教育的发展形成恶性死循环,教学质量的低下使得学校发展缓慢,学校发展缓慢同时也使得教学质量低下。
第四,高等教育目的性不强,学生找工作困难。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出学校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这不仅不能给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紧缺人才,而且还增加了国家就业压力。
第五,资金投入不足。我国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0%。这比美国9%的比例少了1半左右,甚至不如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还在初级阶段,这客观上造成了教育支出的不足。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加快教育改革是提高人的生产力,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中国的人口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增長率已经明显下降。随着适龄人口的逐渐减少,教育资源将出现过剩的状况。整合各区域的教育资源,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以强带弱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形成完善的制度,促进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交换上课,打破重点学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逐步改革高考制度,实现不同地区的考生同等分数,报考学校时获得同等待遇。
第三,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实现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对于追求高水平教育的人群,私立学校是他们的首选。私立学校的生存之道是教学质量,以优秀的教学水平、特色化的教学理念,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完善的私立教育体系能有效的分担公共教育的压力,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
第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已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为主,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这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工业水平享誉世界,这与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密切相关,优秀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业的创新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促进资金投入,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资金,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时期,应该看到教育投资对国家的长远利益,政府应该有序的加大资金投入规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此外,通过社会宣传,募集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六,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培养对口紧缺的人才。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应该通过广泛的调查,明白现阶段社会上缺少哪些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形成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技术升级,企业的资金能够促进学校的科研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明确了将来自己的工作定位,更高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推动力。提高教育水平,是进一步提高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尽快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私立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快速的发展。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合的教育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快完成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成有信.我国民办教育的性质和主要办学领域. 教育研究2000(5).
[3]邬志辉.教育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1.
[4]杜育红,刘亚荣,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康健.学校制度重建势在必行[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6]吴康宁.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三个前提性条件[J].探索与争鸣,2013(8).
[7]李慧,杨颖秀.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刘 畅(1989-),男,汉,湖南益阳,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研究生,学生,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1
目前,我国教育成就显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一,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教育资源长期聚集在城市等发达地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重点学校实验室、图书馆、操场等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偏远地区往往使用简陋的教育设施。重点学校教师资源丰富,偏远地区一个教师需要教多门课程,教学质量不在一个档次。
第二,学生就学户籍制度,严重限制学生求学。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户籍制度,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读有诸多限制。难以享受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往往只能选择在原籍就读,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第三,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办学不规范。我国目前私立学校发展缓慢,私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社会认可不高。这种情况让私立教育的发展形成恶性死循环,教学质量的低下使得学校发展缓慢,学校发展缓慢同时也使得教学质量低下。
第四,高等教育目的性不强,学生找工作困难。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出学校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这不仅不能给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紧缺人才,而且还增加了国家就业压力。
第五,资金投入不足。我国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0%。这比美国9%的比例少了1半左右,甚至不如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还在初级阶段,这客观上造成了教育支出的不足。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加快教育改革是提高人的生产力,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中国的人口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增長率已经明显下降。随着适龄人口的逐渐减少,教育资源将出现过剩的状况。整合各区域的教育资源,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以强带弱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形成完善的制度,促进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交换上课,打破重点学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逐步改革高考制度,实现不同地区的考生同等分数,报考学校时获得同等待遇。
第三,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实现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对于追求高水平教育的人群,私立学校是他们的首选。私立学校的生存之道是教学质量,以优秀的教学水平、特色化的教学理念,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完善的私立教育体系能有效的分担公共教育的压力,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
第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已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为主,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这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工业水平享誉世界,这与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密切相关,优秀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业的创新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促进资金投入,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资金,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时期,应该看到教育投资对国家的长远利益,政府应该有序的加大资金投入规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此外,通过社会宣传,募集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六,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培养对口紧缺的人才。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应该通过广泛的调查,明白现阶段社会上缺少哪些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形成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技术升级,企业的资金能够促进学校的科研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明确了将来自己的工作定位,更高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推动力。提高教育水平,是进一步提高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尽快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私立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快速的发展。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合的教育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快完成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成有信.我国民办教育的性质和主要办学领域. 教育研究2000(5).
[3]邬志辉.教育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1.
[4]杜育红,刘亚荣,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康健.学校制度重建势在必行[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6]吴康宁.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三个前提性条件[J].探索与争鸣,2013(8).
[7]李慧,杨颖秀.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刘 畅(1989-),男,汉,湖南益阳,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研究生,学生,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