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导入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一册。
  [导入设计一]
  1 播放《可爱的太阳》的录音带,师生齐唱,感受太阳的温暖。
  2 师:你们看,太阳公公散发出了光芒,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还会洒到哪里?(生答略)
  3 师:当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生到户外自由活动)
  4 (回到教室)师:谁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发现?(出示课题:影子)
  5 师:同学们会做手影吗?会的同学你们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我们吗?(请三四个学生上台)
  6 师:(播放《影子》的歌曲,学生认真听,感知曲子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歌词。(师有节奏地范读)我们一起来唱《影子》这首歌,还可以配上动作。
  7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踩影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一个当歌星,一个当太阳(戴太阳头饰),一个当小朋友,一个当影子(手拿前、后、左、右的生字卡)。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最好?
  8 我们知道太阳光照到物体上会有影子,你还知道什么也能产生影子?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造型?为什么?如果我们把自己变的造型,加上想象,涂上颜色,那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展示事先准备的图)
  9 播放《影子》的课文内容课件,学生边看边找到相应的课文段落。
  [设计分析]这种导入设计,学生参与面广,活动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但耗时较多。
  [导入设计二]
  1 (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一束光照在白纸中间立着的一枚铁钉上,学生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影子。
  2 揭示课题,出示卡片,学习一个生字“影”。
  3 边观察边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看到的景象,结合学习“前”“后”两个生字。光在(前、后、左、右)面照,影子在(后、前、右、左)面。
  4 说话训练:
  我的前面是_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_。
  我的左边是______。我的右边是______。
  [设计分析]这种导课设计层次清楚,简单明了,朴实有效,有“一举四得”之功。首先,结合揭示课题学习了3个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其次,还触及了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很快认识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再次,根据课文內容和实验过程有机地进行了说话训练;最后,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课过程控制在10分钟之内。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认读生字、朗读课文、书写生字等的学习。
  
  曾云红 张雪韫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课堂导入作为数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让学生对一堂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其产生这样的效应呢?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是怎么发育的?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导入设计一]  (播放课件,配以动情的描述和低沉的背景音乐。)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看,这就是当时的情景,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生:花草树木和庄稼也都干枯了,像要着火似的。  生:人和动物都快要渴死了。  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是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一举成功的奇效。好的课堂教学到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意,学生在教是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处于新旧认知的冲突之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导入的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选
[数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五课。  [导入设计一]  (用CAI课件播放泰山上的挑山工肩负重荷奋力登攀的情形,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观腳象、体验。)  师: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挑山工挑着沉重的货物,显得很吃力!  生:泰山的路崎岖又陡峭。  师:好个“崎岖又陡峭”,多么会用词呀!  生:挑山工是以挑货上山为生的人。  师:是的,挑山工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