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与自然课差别太大,真不知道怎么教!”“科学课的有些内容,我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确实。科学课有别于以往的自然课,如果教师完全用老方法来进行教学,这的确上不好科学课。“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教科学、学科学,其实质是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教师在某些方面不知道也不足为怪,只要敢于承认“我也不知道”,用好“我也不知道”,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承认“我也不知道”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能只在办公室里抱怨自己不知道,而应该在学生面前大胆承认“我也不知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愿意亲近我们,肯把心里话告诉我们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容纳你、接受你,愿意把老师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乐于跟老师亲近,而不再心存畏惧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在活动中能主动去观察、去研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蜗牛》一课时,我预先申明:“有关蜗牛的知识,老师也有许多的不知道。”我跟学生们一起找来蜗牛,数它壳上的旋,研究它的旋是左旋还是右旋;观察它爬行的痕迹;研究它喜欢吃的食物……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畅所欲言:“老师,我发现蜗牛跟我们餐桌上的螺蛳一样。”“不对!螺蛳生活在水里,而我是在菜园里找到蜗牛的。”一个学生反驳道:“老师,蜗牛喜欢吃草莓。”“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家种草莓,红了的草莓蜗牛就偷吃。”“老师,蜗牛也喜欢吃青菜。我跟妈妈洗菜时,发现有些菜叶上就有小蜗牛……”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蜗牛了解得越来越多,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二、承认“我也不知道”能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承认“我也不知道”,教师便可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潜心地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去研究、去认识,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学生观察、研究、认识的热情定会倍增,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老师刮目相看。
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前,我要求学生认真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方面的资料、图片,同时还告诉学生老师对这方面了解得也不太多,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到时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火山和地震”知识的了解,但学生却羞于开口,而我分明看到有不少学生的课桌上就放着准备好的资料。这时,我没有训斥、强迫他们介绍。而是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老师知道许多同学都搜集了资料,对火山、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所以不愿先说,是想把最好的机会留给老师,老师谢谢你们。今天,老师可以先说,但以后老师也不想搞特殊化。”接着,我把从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看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情景绘声绘色地介绍给学生,他们一个个听得非常认真。“现在,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也跟大家一起分享呢?”由于我的导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介绍地球上最大的火山。有的介绍地震前的预兆,有的介绍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气氛之热烈前所未有。这堂课,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合作交流,比较全面地认识了火山和地震,而我也因此增长了许多知识。
三、用“我也不知道”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索的大门
学生与生俱来就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知道”。教师不仅要大胆承认“我也不知道”,更应该与学生一起把“不知道”变为“我知道”。
如教学《开花结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雌蕊的柱头有黏性,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风能替花儿传粉呢?”“因为花粉很轻,风儿一吹,花粉就落到了柱头上。”我接着又问:“那落到柱头上的花粉。被风一吹不也跑了吗?”“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那风儿应该不能替花儿传粉呀!”“为什么呢……”“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研究,好吗?”我将桃花的花粉放到展示台上,然后将雌蕊的柱头轻轻地接触花粉。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纷纷拿起自己的实验材料研究起来……
四、借助“我也不知道”将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其实,教师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时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可以借此将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今天人类所有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全都是建立在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些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就是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我们今后的美好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还装知道。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大胆地对学生说:“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的不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一、承认“我也不知道”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能只在办公室里抱怨自己不知道,而应该在学生面前大胆承认“我也不知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愿意亲近我们,肯把心里话告诉我们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容纳你、接受你,愿意把老师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乐于跟老师亲近,而不再心存畏惧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在活动中能主动去观察、去研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蜗牛》一课时,我预先申明:“有关蜗牛的知识,老师也有许多的不知道。”我跟学生们一起找来蜗牛,数它壳上的旋,研究它的旋是左旋还是右旋;观察它爬行的痕迹;研究它喜欢吃的食物……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畅所欲言:“老师,我发现蜗牛跟我们餐桌上的螺蛳一样。”“不对!螺蛳生活在水里,而我是在菜园里找到蜗牛的。”一个学生反驳道:“老师,蜗牛喜欢吃草莓。”“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家种草莓,红了的草莓蜗牛就偷吃。”“老师,蜗牛也喜欢吃青菜。我跟妈妈洗菜时,发现有些菜叶上就有小蜗牛……”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蜗牛了解得越来越多,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二、承认“我也不知道”能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承认“我也不知道”,教师便可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潜心地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去研究、去认识,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学生观察、研究、认识的热情定会倍增,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老师刮目相看。
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前,我要求学生认真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方面的资料、图片,同时还告诉学生老师对这方面了解得也不太多,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到时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火山和地震”知识的了解,但学生却羞于开口,而我分明看到有不少学生的课桌上就放着准备好的资料。这时,我没有训斥、强迫他们介绍。而是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老师知道许多同学都搜集了资料,对火山、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所以不愿先说,是想把最好的机会留给老师,老师谢谢你们。今天,老师可以先说,但以后老师也不想搞特殊化。”接着,我把从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看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情景绘声绘色地介绍给学生,他们一个个听得非常认真。“现在,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也跟大家一起分享呢?”由于我的导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介绍地球上最大的火山。有的介绍地震前的预兆,有的介绍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气氛之热烈前所未有。这堂课,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合作交流,比较全面地认识了火山和地震,而我也因此增长了许多知识。
三、用“我也不知道”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索的大门
学生与生俱来就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知道”。教师不仅要大胆承认“我也不知道”,更应该与学生一起把“不知道”变为“我知道”。
如教学《开花结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雌蕊的柱头有黏性,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风能替花儿传粉呢?”“因为花粉很轻,风儿一吹,花粉就落到了柱头上。”我接着又问:“那落到柱头上的花粉。被风一吹不也跑了吗?”“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那风儿应该不能替花儿传粉呀!”“为什么呢……”“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研究,好吗?”我将桃花的花粉放到展示台上,然后将雌蕊的柱头轻轻地接触花粉。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纷纷拿起自己的实验材料研究起来……
四、借助“我也不知道”将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其实,教师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时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可以借此将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今天人类所有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全都是建立在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些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就是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我们今后的美好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还装知道。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大胆地对学生说:“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的不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