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外阅读越来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任何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学生如果还未形成阅读习惯,那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的教育就有点危险了,就有必要采取行政措施加以推进了——先“逼”读,后“悦”读。在推进之前,如果思考、解答好以下七个问题,那高效的阅读一定会随后而至,学生阅读的兴致也会越来越浓。
一、“读”什么内容
小学年段的学生到底该读些什么呢?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我们就可把新课标推荐的读物分配到各年级,形成年级阅读块,便于教师操作指导,便于评价考核,也便于学生有序阅读。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有传统名著,也要有精选的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既要有古诗、童话、寓言、故事,也要有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既提供必读篇目,也推荐部分选读篇目。这样的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力求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各方面的滋养,如鲁迅所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为保证书源,学校图书馆要充实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并提高利用率;要发挥阅览室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览室读书,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要建立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同学之间还可互相借阅,让书流通起来,成为源头活水。
二、什么时间“读”
为确保课外阅读时间,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低效、无效、负效的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环节明了,头绪简化;二要减少重复、机械、无思维含量的作业:三要学会挤时间……总之,要想方设法腾出时间,给课外阅读以一席之地。
学校要专门列出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校内30分钟,回家30分钟,寒暑假充分利用。校内30分钟可根据学校实际相对统一,或安排在午后,或安排在下午放学前,让学生静静读书,细细品味,享受阅读大餐。
三、怎样吸引“读”
要大力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创设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名言召唤,在学校的走廊、过道、花圃、教室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条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还可设置读书廊(苑),读书廊或充满童话色彩,或藤萝摇曳,或鸟语花香,学生一开始感兴趣的也许是这个地方,时间长了会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不知不觉沉醉书中,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尽情汲取书籍的营养。也可以做板报推介,适时推荐书目、简介内容、撰写书引,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正如犹太民族在婴儿很小时就在书上蘸蜜让孩子舔,让孩子知道书是甜蜜的,因此犹太民族成为一个爱书的民族,培养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同样,爱读书的老师会带动一大批爱读书的学生,爱读书的家庭会熏陶出爱读书的孩子。
四、怎样计划“读”
每学年读些什么,每学期读些什么,每月读些什么,甚至于每天读多少,如何读,师生需共同制定计划,使阅读有计划、有系列、有实效。计划应包括读书日期、阅读书目、阅读对象、达成目标、实施方式(含阅读指导、自主阅读、阅读交流、评比表彰等)、具体安排(写清什么时间干什么、读什么)。
五、如何指导“读”
要上好阅读指导课,就必须激发阅读兴趣,传递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从阅读方式来看,有博览性的泛读,筛选性的速读,理解性的细读,积累性的摘读,鉴赏性的精读,有时可几种方式相结合。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要根据年段、具体阅读内容而定。如低年级还可采用听读方式。
从不同体裁来看,读小说可采用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断;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味;读散文则在体验语感,理解内在涵义。
从一般阅读流程来看,大约经过“粗知大意,了解内容,弄清人物关系,梳理文章脉络,重点读精华部分,解决疑难问题,赏析书中妙处,勾画优美段落,揣摩表达手法”的环节。
从阅读指导课的切入点来看,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等。
最后,具体落实到一本书的阅读,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每天至少读多少,怎么读。对于如何读,教师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好本书阅读的第一课一阅读指导课,造成学生的阅读期待,知晓阅读方法,明确交流要点,让学生乐读、会读。学生读完后,还要进行交流分享和评比。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可以指导做摘录,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
六、如何交流“读”
上好阅读第一课后,学生便进入自主阅读阶段。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宜的读书空间,让生静静读书,与作者、书中主人公对话,徜徉在书海中。阅读完全书后,要上好阅读交流课:交流阅读体会,分享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这是阅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读书交流的内容根据指导课布置的提纲进行,一股是概括主要内容,品读精彩细节,品评主要人物,畅谈阅读感受。当然书籍不同,方式也会不一样。哲理性强的书,可以设计问题进行争辩式交流;故事性强的书可以选择小组表演式交流;文学气息浓厚的书可以诵读式交流;人物性格鲜明的书可以感悟式交流;科普知识类的书可以专题汇报式交流。
除交流外,还可以配合或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童话剧表演、写推荐词、读书故事会、作品诵读会(诵读美诗文及精彩章节)、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综合性研究活动等。也可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速读赛、辩论赛、接龙赛、优秀诗文朗诵赛、故事大王竞赛等。还可创造条件开展与作者交流对话活动,与作家零距离接触,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开阅读中的困惑,让学生兴奋好一阵子,说不定还会有学生因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阅读展示也是读书交流的一种形式,读书小报、读书卡片、读书笔记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内容,展示成果,分享收获,这也会成为快乐阅读的一部分,并催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快乐阅读。
评比表彰作为读书活动的最后一环可与读书交流同时进行,评选出“读书之星”、“读书小博士”、“小冰心奖”等,奖品仍然可以是书籍,让学生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
七、如何考核“读”
对课外阅读的考核可采用结果性考查和过程性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性考查以各年级推荐的阅读篇目为出题依据,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对学生进行考查,分值10分左右。过程性考查主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看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还可适时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交流课等观摩评比活动,召开课外阅读现场会,感受氛围,观摩课堂,观看成果,听取介绍,挖掘、推广课外阅读的成功经验,使课外阅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让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田,陪伴孩子一生。
一、“读”什么内容
小学年段的学生到底该读些什么呢?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我们就可把新课标推荐的读物分配到各年级,形成年级阅读块,便于教师操作指导,便于评价考核,也便于学生有序阅读。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有传统名著,也要有精选的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既要有古诗、童话、寓言、故事,也要有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既提供必读篇目,也推荐部分选读篇目。这样的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力求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各方面的滋养,如鲁迅所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为保证书源,学校图书馆要充实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并提高利用率;要发挥阅览室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览室读书,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要建立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同学之间还可互相借阅,让书流通起来,成为源头活水。
二、什么时间“读”
为确保课外阅读时间,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低效、无效、负效的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环节明了,头绪简化;二要减少重复、机械、无思维含量的作业:三要学会挤时间……总之,要想方设法腾出时间,给课外阅读以一席之地。
学校要专门列出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校内30分钟,回家30分钟,寒暑假充分利用。校内30分钟可根据学校实际相对统一,或安排在午后,或安排在下午放学前,让学生静静读书,细细品味,享受阅读大餐。
三、怎样吸引“读”
要大力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创设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名言召唤,在学校的走廊、过道、花圃、教室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条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还可设置读书廊(苑),读书廊或充满童话色彩,或藤萝摇曳,或鸟语花香,学生一开始感兴趣的也许是这个地方,时间长了会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不知不觉沉醉书中,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尽情汲取书籍的营养。也可以做板报推介,适时推荐书目、简介内容、撰写书引,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正如犹太民族在婴儿很小时就在书上蘸蜜让孩子舔,让孩子知道书是甜蜜的,因此犹太民族成为一个爱书的民族,培养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同样,爱读书的老师会带动一大批爱读书的学生,爱读书的家庭会熏陶出爱读书的孩子。
四、怎样计划“读”
每学年读些什么,每学期读些什么,每月读些什么,甚至于每天读多少,如何读,师生需共同制定计划,使阅读有计划、有系列、有实效。计划应包括读书日期、阅读书目、阅读对象、达成目标、实施方式(含阅读指导、自主阅读、阅读交流、评比表彰等)、具体安排(写清什么时间干什么、读什么)。
五、如何指导“读”
要上好阅读指导课,就必须激发阅读兴趣,传递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从阅读方式来看,有博览性的泛读,筛选性的速读,理解性的细读,积累性的摘读,鉴赏性的精读,有时可几种方式相结合。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要根据年段、具体阅读内容而定。如低年级还可采用听读方式。
从不同体裁来看,读小说可采用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断;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味;读散文则在体验语感,理解内在涵义。
从一般阅读流程来看,大约经过“粗知大意,了解内容,弄清人物关系,梳理文章脉络,重点读精华部分,解决疑难问题,赏析书中妙处,勾画优美段落,揣摩表达手法”的环节。
从阅读指导课的切入点来看,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等。
最后,具体落实到一本书的阅读,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每天至少读多少,怎么读。对于如何读,教师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好本书阅读的第一课一阅读指导课,造成学生的阅读期待,知晓阅读方法,明确交流要点,让学生乐读、会读。学生读完后,还要进行交流分享和评比。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可以指导做摘录,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
六、如何交流“读”
上好阅读第一课后,学生便进入自主阅读阶段。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宜的读书空间,让生静静读书,与作者、书中主人公对话,徜徉在书海中。阅读完全书后,要上好阅读交流课:交流阅读体会,分享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这是阅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读书交流的内容根据指导课布置的提纲进行,一股是概括主要内容,品读精彩细节,品评主要人物,畅谈阅读感受。当然书籍不同,方式也会不一样。哲理性强的书,可以设计问题进行争辩式交流;故事性强的书可以选择小组表演式交流;文学气息浓厚的书可以诵读式交流;人物性格鲜明的书可以感悟式交流;科普知识类的书可以专题汇报式交流。
除交流外,还可以配合或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童话剧表演、写推荐词、读书故事会、作品诵读会(诵读美诗文及精彩章节)、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综合性研究活动等。也可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速读赛、辩论赛、接龙赛、优秀诗文朗诵赛、故事大王竞赛等。还可创造条件开展与作者交流对话活动,与作家零距离接触,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开阅读中的困惑,让学生兴奋好一阵子,说不定还会有学生因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阅读展示也是读书交流的一种形式,读书小报、读书卡片、读书笔记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内容,展示成果,分享收获,这也会成为快乐阅读的一部分,并催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快乐阅读。
评比表彰作为读书活动的最后一环可与读书交流同时进行,评选出“读书之星”、“读书小博士”、“小冰心奖”等,奖品仍然可以是书籍,让学生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
七、如何考核“读”
对课外阅读的考核可采用结果性考查和过程性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性考查以各年级推荐的阅读篇目为出题依据,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对学生进行考查,分值10分左右。过程性考查主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看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还可适时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交流课等观摩评比活动,召开课外阅读现场会,感受氛围,观摩课堂,观看成果,听取介绍,挖掘、推广课外阅读的成功经验,使课外阅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让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田,陪伴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