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碑?“碑”?《碑》?  一见之下,先就有了三种解读方式——谢阁兰的《碑》,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奇异的。  碑,出自中土,却被西化了,成为谢阁兰的“碑体诗”。这一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作品,大约对西方人和东方人来说,都是陌生与新鲜的。无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衡量他的作品,都须采用与本土传统完全不同的标准。  他的兴趣不在怀旧与考古。中国文化对于他不是学问而是智慧。不是认识对象而是灵感的激发点。是一种启示,
二○一三年初,有“温三农”之称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主编出版了新著《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这是一本从经济危机治理的角度勾勒国家工业化六十年进程的经济史著作,也是一本视野独特的当代中国史著作。  如何描述和书写当代中国六十年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歧义和论争的意识形态冲突场域。这六十年时间中的多次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调整,使得种种以“连续性”为书写诉求的历史描写,常常捉襟见肘。其
文嘉(一五0一至一五八三)为“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文徵明(一四七0至一五五九)次子,字休承,号文水,别署文水道人。他承其家学,画风受其父影响尤深,以山水见长,兼擅花卉。在其传世的众多山水画中,不乏与仙人所居洞天福地相关者。这些山水画,秉承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在山水实景和意象虚景中营造一种远离尘嚣、不染尘埃的精神乐园。他透过其精心构筑的仙侣福地,传递出一种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文人情怀。这在其《瀛洲仙
前些日子,看了一出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话剧。该剧集合国内最优秀创作者,在中央雷厉风行实施反腐之时打出“反腐剧”的旗号,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瞩目与期待。  作品可谓精心打造,可惜演出效果不尽如人意。一出“反腐剧”,舞台上呈现的是纪检干部家庭婚姻生活的悲情纠葛,以及腐败分子一路行来艰辛坎坷的心路历程。在剧作家笔下,一个理应受鞭挞的腐败官员被塑造成早年家庭蒙冤受辱,愤而出人头地并伺机复仇的悲剧人物。他一路运筹
一  在狄更斯(一八一二至一八七0)生活的年代,英国版权法的实施情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中世纪起,英国就为作者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一七0九年,英国采用了全世界第一部、不分作者国籍而予以保护的版权法(《安娜女王法》)。当然,这部法规虽对外国作者提供保护,但要求作者必须首先在英国出版其作品。相较之下,十九世纪初的美国则没有任何关于调整跨国版权的法规。联邦层面确实有保护出版物的版权法,但仅对美国作家适用,
印象里,“谷林先生”从来是和信连在一起。二0一0年,我初做编辑,给作者写信前必先详一详《书简三叠》,其中谷林致扬之水的信,向是读得最熟的一叠。二0二0年春问世的《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 收入谷林致扬之水书信一百五十封,其中九十二封,属首次发表。十年后重读,时代和人都变了,恍若隔世。  谷林和扬之水相识前各自际遇,在特殊年代并不特别,只因爱书,映现出生命流转如水的柔韧和可爱。谷林自小钟爱文史,
一  一九三九年七月,还在香港养病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收到外交部来函,询问:“关于暹罗人改称泰施,其来历与中国之关系如何?”蔡元培立即把此函转发给史语所,让史语所进行研究。同年的八月九日,收到史语所回函:“送暹罗改称泰国、暹罗人改称泰人诸问题论文,请转交外交部。”(《蔡元培日记》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三日,643页)现在,我们一时不能查出究竟史语所送呈院长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内容的论文,但这件事情
人物简介  庄则栋,1940年生于扬州,2013年去世。中国乒坛宿将,曾连续三届获得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1971年开展“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1973-1976年任国家体委主任,后任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教练。  佐佐木敦子,1944年生于沈阳,后返回日本。1987年,加入中国国籍,并与庄则栋结婚。  我最依赖、最离不开的他——庄则栋先生走了。他走的时候还那么年轻,才刚刚73岁。结婚后
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症,体验辨证。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争)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饭桌”有关(此时胃肠充血,大脑处于缺氧状态)。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
二○一六年六月间,本是地理学家的大卫·哈维来华访问。他的来访,在国内一群地理学家中,毫无意外地引发了一轮对于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的讨论,被称为是地理学家的一次“集体发声”。这是一波发自学者自身的理论热情,在当代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期间,我聆听了哈维在首师大的报告,也与他稍有接触,留下一些印象。  哈维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其语言深入浅出,坦率开放。他虽然在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