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学习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除了受问题解决者的知识、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等智力因素影响外,心理因素也绝不能忽视,特别是对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高中生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影响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培养他们稳定、健全的心理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产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其知识面上的缺失,而是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就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谈几点刍见。
一、自卑心理
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認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特别在数学考试后,一旦成绩揭晓,发现落差太大,若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也很容易陷入自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找不到自信,成绩很长时间得不到提升。
二、厌学心理
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被称之为厌学心理,在日常学习中,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老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老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四、封闭心理
每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而挫折容易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这部分学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意与老师沟通,把自己与同学、老师隔离开来,自身的问题,自己不去发现并解决,又不让其他人知道并帮助,这些学生在成绩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难有所突破。
五、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这是学生常出现的急躁心理,具体表现为: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六、定势心理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个体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思考,在数学上,先前的数学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往往就越强烈,特别是。在指导毕业班学生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应用得好,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思维方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在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中,也往往伴随出现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对教学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妨碍了学生去灵活运用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但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此,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关注影响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培养他们稳定、健全的心理品质就更显得意义非凡。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产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其知识面上的缺失,而是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就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谈几点刍见。
一、自卑心理
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認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特别在数学考试后,一旦成绩揭晓,发现落差太大,若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也很容易陷入自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找不到自信,成绩很长时间得不到提升。
二、厌学心理
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被称之为厌学心理,在日常学习中,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老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老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四、封闭心理
每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而挫折容易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这部分学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意与老师沟通,把自己与同学、老师隔离开来,自身的问题,自己不去发现并解决,又不让其他人知道并帮助,这些学生在成绩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难有所突破。
五、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这是学生常出现的急躁心理,具体表现为: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六、定势心理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个体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思考,在数学上,先前的数学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往往就越强烈,特别是。在指导毕业班学生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应用得好,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思维方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在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中,也往往伴随出现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对教学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妨碍了学生去灵活运用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但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此,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关注影响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培养他们稳定、健全的心理品质就更显得意义非凡。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