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体悟中建构模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渗透模型思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的提升。那么,如何把数学模型思想融入数学知识中进行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看中知模
  1.激活经验,引发需求
  教学片断(1):
  师:看,前面就是动物王国的一所动物学校了,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呢?(出示动物做操图)瞧,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们能说出它的位置吗?(生答略)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还得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
  思考: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康扥(Cantor)
  做操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事情,他们已积累了一些与排队有关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中,创设小动物做操的情境,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小猴子的位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只小猴子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大家找位置的方法都不同,引发学生寻找统一标准的需求。这样就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的必要性,隐约感知确定位置方法模型的存在,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猜中设疑,感悟过程
  教学片断(2):
  师:对,最前面的是第一排,接下来的是第二排、第三排……一般我们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数第几排。那小猫在第几排?小狗呢?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3排,你知道它是谁吗?猜猜看!(生答略)
  师:大家的猜测都不同。看来,只知道第几排还不行,还要知道第几个。
  师:小熊说它排第3个,小猴子是第1个,从哪边开始数的?(电脑演示)这是第1个,第2个……第5个。这第几个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来数的?对,我们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第几个的。
  师(指第二个小动物):这只小狗排在第几个?
  师(指第四个小动物):它排在第几个?第几排的第四个是谁?现在告诉你们,老师最喜欢的动物是第3排第2个,你们能猜出它是谁吗?
  ……
  思考: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
  虽然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且好奇心强。因此,教师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一对序数描述位置的方法。“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情境中,在学习第几排后,教师让学生判断“小猫在第几排”“老师最喜欢的动物在第3排,你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在猜测中产生思维冲突,发现只知道第几排还不行,还要知道是第几个,从而推动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明白“要确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不仅要知道第几排,还要知道第几个”,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法描述位置的必要性,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第几个”的教学,再次让学生思考确定“第几个”的方法。
  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知道用一对序数描述位置的方法后,让他们猜测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引导学生又一次经历描述位置的建模过程,使他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思维的发展,还是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举一反三,体会模型
  教学片断(3):
  师:这只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穿绿色衣服的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小狗呢?(同桌学生互说最喜欢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猜小动物的位置在哪里等,师变换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描述位置)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来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那在确定位置时,怎样确定第几排?
  生:一般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
  师:又是怎样确定第几个?
  生:从左往右数。
  ……
  思考:
  “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
  ——拉普拉斯
  上述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用一对序数表示物体位置这一模型的建构过程,但只是经历还不够,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不断模拟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使学生在模拟中不断体会、内化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个”的方法模型。学生在举一反三中不仅学会了用一对序数描述物体的位置,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内化,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
  二、游戏内化——玩中悟模
  教学片断(4):
  (课件演示)跳跳虎:大家看好了,我翻第1排第1张,接着我翻第2排第3张。
  师:你发现跳跳虎是怎么确定第几排的?又是怎么确定第几张的?(生答略)
  师:根据要求找图卡(出示第4排第1张图卡,请学生上来指)对了的话,我们就喊“翻、翻、翻”。
  师:与它对对碰的是第( )排第( )张。对了的话,我们就喊“碰、碰、碰”。
  ……
  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学生对游戏活动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设计了“图卡对对碰”的游戏,改变了单一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第几排第几张”的方法模型。
  三、迁移同化——用中思模
  教学片断(5):
  (课件演示)跳跳虎:小朋友,我家到了,我住在第2层第3号。
  师:谁上来指指它的家在哪儿?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看看。(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确定小动物房间的?
  生:我们用“第( )层第( )号”的方法描述小动物的房间在哪里,是从下往上数第几层,从左往右数第几号的。
  ……
  教学片断(6):
  (课件演示)跳跳虎:这是我家的小书柜,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
  师:大家说说,跳跳虎是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生:这里的层数是从下往上数的,本数从左往右数。
  ……
  思考:
  “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
  ——牛顿
  教学中无论是用“第( )层第( )号”描述小动物的房间,还是用“第( )层第( )本”描述书架上书的位置,教师都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看看”“大家说说,跳跳虎是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等问题。学生在迁移同化中,体会到各种具体表达方式的内在一致性(方法模型),从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数学品质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找中建模
  教学片断(7):
  师(出示一个剧场的位置):你是几排几号?能告诉大家先找什么吗?第几排怎么找?找到第几排后,再找什么?对,再找座位号。那么,在哪里找到几号座位呀?是怎样找的?对,从左往右找。
  师(出示另一个剧场的位置):观察一下,这个剧场的位置与刚才的剧场有什么不一样?
  生:单号、双号是分开的。
  师(让有入场券的小朋友排队找位置):能告诉大家,你们从哪个门进比较方便吗?
  师(出示二排9号和四排1号的座位号):你们呢?(让学生说出找的是哪个座位号,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
  思考:
  “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
  ——托马斯·富勒
  数学模型的建立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构建一种模型思想,形成思维方法,反过来再去解决问题。上述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用一对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认识,既能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的数学建构;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养成。
  五、动手操作——摆中现模
  教学片断(8):
  ①我说你摆:把三角形摆在第2排第4个方格里。
  ②我摆你说:老师摆好后,让学生说第几排第几个。
  ③同桌合作:一人摆三角形,另一个小朋友说在第几排第几个;一人说第几排第几个,另一个人摆。
  ……
  思考: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斯基
  动手操作利于建立清晰的表象,进而培养抽象思维。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方格纸上根据位置摆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提取表征,再现确定位置基本方法的模型,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熟悉了确定位置的方法,为后面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迁移同化、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系统、更完整,使他们不仅会学,而且能创造性的学。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日益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策略便成了个性教育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给出搭支架、动静转换、等价替换、数形结合、变式练习教学等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差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亲身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  3.思想与情感。  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验证、观察比较、提出猜想、发现规律、引出规律,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推理、模型、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运算的意义、现实背景中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走进知识的“内核”。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内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
[摘 要]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任务;主体意识;主动;生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简单的模仿训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操作技能。在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将操作技能培养视为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促进学生由简单的模仿训练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进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操作技能;自我建构;简单模仿;画平行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解决问题”贯穿着数学教學的始终,要实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究。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阐述了“解决问题”教学中强化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渗透解题策略的课堂三部曲。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打着“活用教材”的口号随意编改、重组教材,过度追求新奇性,会淡化教学内容的丰厚内涵,使教学活动走入歧途。重组教材应注意建立新秩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重组教材;新秩序;认知规律;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4-01  【案例回放】  课始,教师拿出扑克牌,提出
[摘 要]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就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设计多维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认真倾听中发展必备品格,在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推理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维活动;数学核心素养;三角形;操作;数据;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仅靠教师单向地传授数学知识,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提出了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過程性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机会获得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过程,强化数学规则学习的体验,使学生理解概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