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税条款的效力反思与路径重构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be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规范性文件的描述本身,或是基于学术研究角度考量,包税条款的概念内涵与基本法理均都不能满足和给予类型化或统一性的结论,司法实践中包税条款法律效力的认定上也呈现出有效性与无效性两类不同的裁判路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惑及问题的事实性存在需要学术界提供一定的思维逻辑和理论支撑.本文提出通过借鉴双阶理论,以效力反思为引导、类型化分析为方法,在坚持意思自治和实质课税的前提下,明确界分包税条款的责任主体与义务范畴,以期通过税务立法、节点控制等形式重构包税条款法律适用路径.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治理困境.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代表的“集成治理”模式的出现,为科层体系的自我调适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基层治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案.文章以T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例,着重探讨集成治理的实现形式、实际效果和内在逻辑,而后指出,借由集成治理,传统科层体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正,且呈现出一些“逆科层化”的改变.在此过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所用,国家既为社会赋权,也被社会赋权.
借助于分析一种新的第三地方——移动社区,本研究力图从移动来理解社区,翻转传统的社区与移动的关系,构建基于新游牧主义的社区传播框架.移动社区的概念拓展了我们对于传播的理解:将移动视为一种社区传播,突出其特殊的形态与尺度,发掘"非再现式交流""流动式观看""并行式信息处理"等移动传播形式在构成社区中的作用.进而我们从"错杂交叠的社区版图""多轨并置的社区时间""陌生的熟人圈""再生产的物质层"等方面总结移动社区的沟通性状况,阐述了新游牧主义的构成性社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