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新课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引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一个可喜的开端。下面就小学数学新课导引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谈激趣的五种方法。
一、 制造悬念法
思起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鼓励学生去质疑、释疑,产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制造悬念呢?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一些多位数:543、042、3 567、280、215、765……问学生:“这些数都能被5整除吗?”学生经过笔算作出回答,教师说:“不用笔算,只要你任意报出一个数来,我马上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不信,请同学们考考老师。”于是,同学们踊跃报出数来,经过几个回合,学生们感到奇、疑、悬、绝,很想把老师这一绝招学到手。老师马上提问:“同学们感到悬吗?想不想知道我是怎样判断的?”这样学生深深地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 创设情境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教师巧妙、恰当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呢?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一幅动人的图画、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甚至可以是几种单一“境”的组合。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背诵已学的儿歌《太阳、地球、月球》,一边观看多媒体显示的浩瀚宇宙,以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图像,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词,大力渲染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 巧妙设问法
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于用数学知识及技能来解决问题,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或新课题时,原有的知识与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来解决。设问不是机械地搬出,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激励学生从已知领域大胆深入未知世界,探求新知识、新技能。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之后,教师巧妙地提出:“是不是两个图形的方法格数相同,它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学生依据获得的知识自然齐声回答:“它们的面积相等。”“真的吗?”教师立刻出示两个方格数相同,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就会情趣盎然地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之中。
四、 实际操作法
学生不是对教材内容,教师所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操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自主、有目的的探索、构建。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例如,在“长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如像纸币、课本、直尺等,再隐去物体,抽象出长方形的图形。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然后用小棒摆长方形,最后用笔画出长方形。学生在看一看、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中产出了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五、 编讲故事法
故事对每个儿童都有惊人的魅力。有时,为了教学内容的需要,可用讲小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同样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时,可以讲《小松鼠搬家》《迪递员送信》等小故事。由于这类小故事情节简单,小学生非常喜欢,所以他们不但不感到厌烦,而且还有取得成功的愉悦,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是导入新课中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在设计导入形式时还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平昌县江口二小)
一、 制造悬念法
思起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鼓励学生去质疑、释疑,产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制造悬念呢?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一些多位数:543、042、3 567、280、215、765……问学生:“这些数都能被5整除吗?”学生经过笔算作出回答,教师说:“不用笔算,只要你任意报出一个数来,我马上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不信,请同学们考考老师。”于是,同学们踊跃报出数来,经过几个回合,学生们感到奇、疑、悬、绝,很想把老师这一绝招学到手。老师马上提问:“同学们感到悬吗?想不想知道我是怎样判断的?”这样学生深深地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 创设情境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教师巧妙、恰当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呢?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一幅动人的图画、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甚至可以是几种单一“境”的组合。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背诵已学的儿歌《太阳、地球、月球》,一边观看多媒体显示的浩瀚宇宙,以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图像,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词,大力渲染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 巧妙设问法
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于用数学知识及技能来解决问题,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或新课题时,原有的知识与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来解决。设问不是机械地搬出,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激励学生从已知领域大胆深入未知世界,探求新知识、新技能。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之后,教师巧妙地提出:“是不是两个图形的方法格数相同,它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学生依据获得的知识自然齐声回答:“它们的面积相等。”“真的吗?”教师立刻出示两个方格数相同,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就会情趣盎然地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之中。
四、 实际操作法
学生不是对教材内容,教师所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操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自主、有目的的探索、构建。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例如,在“长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如像纸币、课本、直尺等,再隐去物体,抽象出长方形的图形。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然后用小棒摆长方形,最后用笔画出长方形。学生在看一看、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中产出了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五、 编讲故事法
故事对每个儿童都有惊人的魅力。有时,为了教学内容的需要,可用讲小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同样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时,可以讲《小松鼠搬家》《迪递员送信》等小故事。由于这类小故事情节简单,小学生非常喜欢,所以他们不但不感到厌烦,而且还有取得成功的愉悦,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是导入新课中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在设计导入形式时还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平昌县江口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