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关于赛珍珠及其作品的争议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除去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特殊时期外,一直持续到现在,其中三四十年代的各家观点尤为精彩。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这场争议的历史背景及其细节,结合文本浅析赛珍珠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探讨她对“东方”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叙事上的取舍。
关键词:真相 东方 民族 自我
赛珍珠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地》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描写了农民王龙一家三代人的发家史,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中国人形象,主人公王龙与阿兰身上勤劳坚韧的品质打动许多美国读者,《大地》因此长期占据畅销书榜首的位置。赛珍珠声称自己是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她的一生都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她不停地写作关于中国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推崇中国文化,为中西方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尼克松誉为“文化人桥”。但《大地》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人都认为她没有写出中国的真相,同样也有很多人为她鸣不平,这个争议直到现在仍在继续。一个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引起这么大这么持久的争议,这在整个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场争议究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争议?我们需要去温故知新。
一
历史上从未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像赛珍珠这样不能服众。当年与她竞争的作家都是鼎鼎大名的。但是最后名不见经传的赛珍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结果注定了会引起一场争议。
许多人都认为赛珍珠的获奖,与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这不无道理。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次年,德国便发动了二战。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诺贝尔委员会在1935年与德国纳粹闹僵。起因是他们将193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反法西斯的和平主义者——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希特勒因此在1937年颁布法令,禁止任何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诺贝尔授奖委员会颁奖给宣扬跨种族人性之美的的赛珍珠,会不会是对希特勒及二战的讽刺?我们只能猜测。但必须承认的是,赛珍珠的成功是有其偶然性的。
1890年到1935年是赛珍珠在中国的时间,也正是中国经历剧变的时间。这个刚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的新国家,所有领域都遭受了剧烈的冲击。短短几十年间,它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始,数十年经济、政治层面的动荡,终于造成了民国时期整个民族的思想剧变,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学人开始对民族的“自我”进行反思,“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这些都是当时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说那是一个从封建残骸中确立新“自我”的时期。
《大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大地》第一部出版于1931年6月,那时美国正遭受“大萧条”,失业率急剧上升,许多美国人在“王龙”与“阿兰”身上看到了勤劳坚韧的品质,在精神上获得了支撑。一经出版,《大地》便登上畅销书榜首位置,在国内也引起翻译热潮。从鲁迅这样的文坛领袖,到普通的素人读者,都在读《大地》,一时间赛珍珠蜚声海内,争议也随之而来。
二
赛珍珠对中国的描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我国学者们对她究竟写没写出中国的真相尤为看重,关于真相的争议自然也是最多的。
(一)鲁迅、江亢虎、祝秀侠、胡风的观点
鲁迅在《与姚克书》中评论《大地》说:“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究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
中国海外学者江亢虎用英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赛珍珠在她的作品《大地》中丑化中国,作品内容失实处不胜枚举。他认为王龙这样的农民并不能代表中国,而且《大地》中“官顶子亦不见了”。
在三四十年代众多文章中,祝秀侠的文章是言语最为激烈的。祝秀侠在他的《勃克夫人的
                        关键词:真相 东方 民族 自我
赛珍珠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地》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描写了农民王龙一家三代人的发家史,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中国人形象,主人公王龙与阿兰身上勤劳坚韧的品质打动许多美国读者,《大地》因此长期占据畅销书榜首的位置。赛珍珠声称自己是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她的一生都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她不停地写作关于中国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推崇中国文化,为中西方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尼克松誉为“文化人桥”。但《大地》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人都认为她没有写出中国的真相,同样也有很多人为她鸣不平,这个争议直到现在仍在继续。一个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引起这么大这么持久的争议,这在整个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场争议究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争议?我们需要去温故知新。
一
历史上从未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像赛珍珠这样不能服众。当年与她竞争的作家都是鼎鼎大名的。但是最后名不见经传的赛珍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结果注定了会引起一场争议。
许多人都认为赛珍珠的获奖,与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这不无道理。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次年,德国便发动了二战。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诺贝尔委员会在1935年与德国纳粹闹僵。起因是他们将193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反法西斯的和平主义者——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希特勒因此在1937年颁布法令,禁止任何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诺贝尔授奖委员会颁奖给宣扬跨种族人性之美的的赛珍珠,会不会是对希特勒及二战的讽刺?我们只能猜测。但必须承认的是,赛珍珠的成功是有其偶然性的。
1890年到1935年是赛珍珠在中国的时间,也正是中国经历剧变的时间。这个刚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的新国家,所有领域都遭受了剧烈的冲击。短短几十年间,它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始,数十年经济、政治层面的动荡,终于造成了民国时期整个民族的思想剧变,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学人开始对民族的“自我”进行反思,“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这些都是当时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说那是一个从封建残骸中确立新“自我”的时期。
《大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大地》第一部出版于1931年6月,那时美国正遭受“大萧条”,失业率急剧上升,许多美国人在“王龙”与“阿兰”身上看到了勤劳坚韧的品质,在精神上获得了支撑。一经出版,《大地》便登上畅销书榜首位置,在国内也引起翻译热潮。从鲁迅这样的文坛领袖,到普通的素人读者,都在读《大地》,一时间赛珍珠蜚声海内,争议也随之而来。
二
赛珍珠对中国的描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我国学者们对她究竟写没写出中国的真相尤为看重,关于真相的争议自然也是最多的。
(一)鲁迅、江亢虎、祝秀侠、胡风的观点
鲁迅在《与姚克书》中评论《大地》说:“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究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
中国海外学者江亢虎用英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赛珍珠在她的作品《大地》中丑化中国,作品内容失实处不胜枚举。他认为王龙这样的农民并不能代表中国,而且《大地》中“官顶子亦不见了”。
在三四十年代众多文章中,祝秀侠的文章是言语最为激烈的。祝秀侠在他的《勃克夫人的